龍玉婷 方春蘭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福州 350007)
自進入新時代以來,大學生的愛國主義面臨著一系列的沖擊與挑戰。因此,結合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分析當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難題,探索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愛國主義是一個具體的歷史范疇,在不同歷史時期,其內涵亦不盡相同。對于新時代背景下的愛國主義教育,我們應首先對其進行闡釋,明確新時代賦予愛國主義的深刻內涵。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過程中,從古代的憂國憂民到近代的救亡圖存,再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在當下,愛國主義都有鮮明的主題。正如《綱要》所強調:“堅持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鮮明主題。”[1]青年大學生是建設祖國的主力軍,愛國主義教育應當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主題,明確青年一代的責任與擔當。
2019年頒布的這版《綱要》,依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和社會主義發展的現實需要,對愛國主義的內涵進行了升華,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國家富強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以堅定的信念、真摯的情感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以貫之進行下去。”[1]這深刻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地位。經過實踐的檢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顯著優勢。對于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而言,愛黨、愛國和愛社會主義更應當要高度融合,絕不可將三者分裂,要將其統一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之中,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情感。
愛國主義須密切回應時代關切,才能生生不息。就國內發展環境來看,我們仍舊面臨著許多偉大的斗爭,愛國主義應該始終扎根本土,凝心聚力解決發展難題。就如同《綱要》所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開放兼容,才能富強興盛。”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環境之中,各個國家已然成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崛起為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智慧。為此,愛國主義教育應當融入時代發展大勢,正確處理和其他國家民族之間的關系,拓寬愛國主義教育的視野。
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之下,愛國主義教育頗有成效,但仍然面臨著諸多的挑戰。
進入新時代以來,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成效顯著。第一,大學生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發展同呼吸、共命運,對祖國有越來越強烈的歸屬感,愛國情感日漸深厚。第二,愛國視野日漸拓展。在互聯網時代下成長起來的青年大學生,表現出越來越強烈的開放、包容、理性的心態,全球意識得到明顯增強。第三,愛國行動力逐步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不僅僅表現在更加深厚的愛國情感和更為廣闊的愛國視野,更重要的是那些拳拳愛國心與濃濃報國志的生動實踐。在這場席卷全球的疫情之中,在疫情防控一線年輕90后、00后的身影隨處可見,青年一代勇敢承擔起肩上的責任與使命。
受復雜形勢的影響,不少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呈現出不少偏差。第一,部分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狹隘化。其主要表現為部分大學生無法理性看待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被民族至上主義的觀點遮蔽自己的雙眼,分裂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之間的關系,主觀片面地愛國。鄧小平同志指出“有人說不愛社會主義不等于不愛國,難道祖國是抽象的嗎?不愛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愛什么呢?”[2]愛國,就是愛當下的中國,在當下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中國。第二,部分大學生愛國言行缺乏理性。在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維活躍,但短時間的信息爆炸與輿論引導相互交織,致使部分大學生的愛國言行缺乏理性。第三,多元思潮沖擊愛國主義教育。全球化浪潮中的“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等社會思潮激烈碰撞,加上部分大學生對黨史、改革開放史等歷史缺乏系統深入的了解,缺乏堅定的愛國主義理想與信念。這些問題從側面反映出消解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困境迫在眉睫。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可或缺的陣地。面對新時代的發展變化,高校思政理論課要樹立創新意識,通過各種方式方法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
1.加強歷史教育
歷史,是經驗、教訓,是未來的導向。對大學生進行歷史教育,就是要鼓勵他們將優秀歷史文化與所學專業融會貫通,繼承和發展我國優秀歷史文化。習近平總書指出的“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3]“四史”教育在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建設中,有著全局性的意義。“四史”著重講述的是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的歷史背景。將其融入高校原有的思政課教學體系中,是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重要舉措。
2.加強國家安全教育
國家安全是中華穩定繁榮發展的基石,維護國家安全是中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2014年4月15日,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首次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此次會議明確提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維護國家安全的根本方針政策,指出“國家安全工作應當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公眾廣泛參與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將獲得弘揚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良好效果。”[4]國家安全是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基礎,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新時代的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使命,因此,高校要凝心聚力加強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國家安全的具體內涵與意義,增強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
3.加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教育
《綱要》指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內容包括:“強化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1]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國社會發展永不枯竭的力量,鼓舞著一代代人民為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而奮斗不息。正如《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見》中指出:“要把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列為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5]高校要加強學習,統一認識,夯實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開展針對性教育,加強學生對民族團結的內涵的理解,筑牢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學生與分裂國家的各種言行做斗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奮斗。
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高校在加強歷史文化教育的同時,不能忽略愛國主義實踐教育環節建設,要加強實踐載體建設的步伐。
1.整合資源,辦好思政理論課
高校思政理論課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高校要積極推動愛國主義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首先,高校要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結合起來,將愛國主義與大學生專業學習相互交融,使其滲透到學生的科研和生活中去。其次,高校要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不僅限于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而是與其他學科相融合,增加愛國主義教育的趣味性,保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后,正如《綱要》中指出的:“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讓有愛國情懷的人講愛國。”[1]高校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要主動認真學習新思想,并將這些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采取多樣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
2.借助互聯網新媒體,強化愛國主義教育
大學生深受互聯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學習、生活和思考方式上。因此,高校可以借助互聯網工具,將愛國主義教育與互聯網新技術、新平臺相融合,創新愛國主義的教育方式,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高校可以建設新媒體平臺,如公眾號、微博等,在平臺上設立愛國主義教育專題,推送短視頻、紀錄片等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短片,充分利用網絡空間,營造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
3.校內校外聯合,用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綱要》指出:“各級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場所。”[1]當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一是理論教育,二是實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高校進行實踐教育的主要場所,是培育大學生樹立正確愛國情感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合作交流,校內外聯合,讓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僅要重視載體,還要加強內容建設,充分發揮紅色文化陣地的育人作用,改善陳設方式,豐富內容講解,為大學生提供實踐和交流平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世界歷史進程深入發展,沒有哪個國家能夠脫離全球化這個大背景獨自發展。《綱要》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開放兼容,才能富強興盛。”[1]因此,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既要立足本土,又要面向世界。
1.凝聚民族認同,培養國際意識
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中國在崛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惡意抹黑與攻擊。面對國際環境的變化,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要立足于本民族,還更要放眼世界。首先,高校要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凝聚民族認同意識。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是愛國主義形成的基礎。高校要通過理論課程與實踐環節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大學生樹立對本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激發大學生對本民族的認同感。同時,高校要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國際視野培育結合起來,教育大學生尊重各國的傳統文化和發展道路,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文化知識,從而增強國際意識與理性愛國主義精神。
2.涵養開放包容、理性和平的心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時代方位,是一代代中國人接力奮斗的結果。高校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既要講中華民族的奮斗史,加強大學生對世情、國情、黨情等歷史文明的理解,又要具備國際視野,正確把握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關系,積極宣傳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建設“一帶一路”等理念和倡議,引導大學生從不同文明中汲取智慧,培養大學生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廣闊胸襟,引導與鼓勵大學生把愛國之情轉化為實際行動,做理性的愛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