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寧
(鄂爾多斯職業(yè)學院 內蒙古鄂爾多斯 017000)
宗教信仰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大量的意識形態(tài)和多元的價值觀元素充斥著人們的頭腦,宗教信仰就在其中。高職院校的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有自己的基本價值判斷,但又不堅定,容易動搖。比如,在信仰宗教的問題上,部分學生的決定是草率和盲目的。因此,高職院校全面客觀地掌握高職大學生宗教信仰的新趨向,分析其原因,可以幫助和正確引導高職大學生對待宗教信仰的問題,樹立科學世界觀,也可以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基于血緣所使,孩子對家庭、父母的信任和崇拜是任何社會關系所無法比擬的。如果家庭中父母長輩有宗教信仰的情況,那么子女依附其產生信仰的可能性就極大。他們帶有宗教色彩的語言、行為在日積月累的浸潤著子女,對子女有著極強的導向性。他們會把宗教的教義和特有功能自然而然地附著和詮釋到自己的生活中和子女的身上,用信仰宗教來詮釋生活中遇到的機會和順境,用不信仰宗教來解釋生活中的坎坷。在這種家庭氛圍的熏陶感染下,孩子很容易成為一名宗教信仰者。因此,家庭宗教信仰的環(huán)境是影響高職大學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因素。
長久以來,宗教與民族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二者相生相伴發(fā)展著。因此,在少數(shù)民族聚集的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同胞信仰宗教的比重很大。宗教已經融入他們的民族文化當中,成為他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學校中,這部分學生的宗教信仰就是自然發(fā)生的,一般無明顯的儀式和標志,只不過習慣成了自然。
社會因素可以歸因為三種類型:其一,社會競爭壓力大,貧富差距明顯。這種現(xiàn)象在匯集眾多同齡人的大學校園中折射得更加明顯,主要體現(xiàn)在生活條件和水平的不同,學習和開展研究的條件不同,畢業(yè)后的選擇路徑也不同等。當高職學生步入社會,優(yōu)秀的成績或精湛的技能可能比不上有一個殷實的家庭更容易擇業(yè)。這種畸形的社會現(xiàn)象很容易導致部分學生心理失衡,失去努力和奮斗的動力,極易產生功利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價值取向。為走出這種無助的困境,有一部分學生會選擇了宗教來尋求安慰。其二,鬼神崇拜和封建迷信的現(xiàn)象在老百姓生活中依然存在,宗教因素又往往與這些現(xiàn)象附著在一起。部分人在遇到價值觀選擇障礙時,或者信仰缺失的時候,也會走向宗教。求神拜佛在廣義上講就是一種宗教行為,只不過大眾化了而已。其三,高職學生所處的開放式校園里匯集了一大批人生觀初步形成、有一定價值判斷而又不十分堅定的青年學子,他們很容易受到校外或校內信教者以去學校周邊的社區(qū)參加宗教活動或儀式的邀請,逐步成為其發(fā)展的對象。
高職學生剛脫離家庭步入大學,如同脫籠之鳥,有了自我管理的莫大權力,有了接觸社會、接觸各種價值選擇的機會和場合。有些學生會帶著好奇的心理、自信的判斷、自負的意志力去接觸一些新鮮外界事物。接觸得多了,他們所產生的興趣會左右其對事物應有的判斷力和意志力。另外一類學生恰恰相反,他們剛脫離了家庭,一下子失去了家庭的庇護,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自身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特別是人際關系的處理出現(xiàn)障礙時,他們感到了更多的無助和失落,而宗教恰恰能解決他們的心理困境。在參加各類的宗教活動中,他們會感受到久違的歸屬感和溫暖,最終堅決地走向了宗教,產生了宗教信仰。
宗教作為一種歷史產物能夠存在至今,能夠吸引一批批虔誠的信徒,必然有其強大的力量所在。比如,氣勢恢宏的宗教建筑和活動道場;精美絕倫的壁畫和雕塑;沁人心脾的音樂和詩歌;感人至深的宗教故事和宗教歷程等。從欣賞和學習的角度出發(fā),宗教以及其現(xiàn)實載體蘊含著無價的精神財富。再如,部分宗教教義中蘊含著的博愛、普世的價值觀,主張人們向善、感恩、以德報怨的處事原則,以及宗教界在面臨民族災難表現(xiàn)出的大義之舉等。宗教自身的這些內在、外在力量,散發(fā)著一定的吸引力。
明晰高職院校大學生宗教信仰的趨向和成因,是為了采取有效的措施,幫助和正確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宗教觀,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始終占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具體到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職院校就需要研究上述成因以及高職學生宗教信仰的發(fā)展趨勢,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對策。
高職院校一定要把學生信仰宗教現(xiàn)象當做一種歷史的、社會的現(xiàn)象來對待,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宗教觀,引導他們不要把一切希望和所愿寄托于宗教,要明白宗教不是萬能的。為此,有學者指出:“最適合高校特點、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宗教認知的,莫過于加強高校的宗教學教育,使理性、科學地看待宗教信仰,成為學生的心理自覺。”[1]在高職類院校開設專門的宗教學類課程目前還不現(xiàn)實,但高職院校可以嘗試定期邀請相關專家學者以入學教育、校園文化節(jié)等契機開展相關講座,客觀闡述、因勢利導,切勿教條說教。這項任務還是要落腳于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堂上。思政課是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政教師可以在講授涉及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理想信念、信仰等內容時,適當?shù)匾胱诮绦叛鰡栴},適當講解,在不帶有價值判斷色彩的前提下,引導學生了解并探討一些宗教現(xiàn)象,加強學生對宗教、對宗教信仰的了解,學會區(qū)分宗教等。如此,教師在課堂上漸漸地掀開宗教的神秘面紗,褪去其神秘性,看到了宗教的本質,學生的好奇心也就漸漸消退了。在面對宗教滲透時,學生就能保持冷靜的思考和正確的選擇。
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離的宗教政策,即首先是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的自由,同時絕不允許利用宗教來干預國家行政、司法、教育和社會生活等事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八條也規(guī)定:國家實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也就是說,校園中禁止傳播宗教以及從事相關的宗教活動。因此,高職院校的相關部門要及早對高職學生接觸宗教的可能情況進行預判和追蹤,要清晰掌握本校學生在周邊宗教活動場所的參與情況,要防止校外宗教通過學生、校園開放性活動等在校園內進行發(fā)展教徒活動以及宗教滲透。學校要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無神論教育以及黨的宗教信仰政策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內容,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學校意識形態(tài)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高校思想文化輿論陣地,掌握宣傳思想工作的主動權”[2]。
如果人的精神時刻處于飽滿和健康的狀態(tài),是不會去尋求外在客體來介入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因此,高職院校要強化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除了要組織陽光向上的文體娛樂活動外,還要舉辦內涵豐富健康的文化知識活動,要讓學生的課余生活過得充實而有意義,填補學生的精神空白。這樣,學生就不會去主動訴求宗教。此外,高職院校要做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日常監(jiān)控,要幫助學生處理好心理問題,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在由于學習、生活、感情、家庭等方面產生各種心理困惑和焦慮時,主動訴求于心理教師或醫(yī)生,而不是宗教。[3]
總之,高職院校在面對學生的宗教信仰狀況時,要保持思路清晰,政策明確。雖然當下信教學生在高職院校中所占的比重還未成燎原之勢,但要想做好高職院校學生宗教信仰管理工作,治本之策還是要在廣大青年學生中培養(yǎng)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杜絕信仰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