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真
(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廣東廣州 51022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教育方式方法也在改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顯性教育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教育的需要。新的教育方式,即隱性教育的出現是對顯性教育的一種補充,顯示出獨特的優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要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的內涵,我們首先要理解什么是隱性教育。20世紀60年代,隱性教育才逐漸出現在教育研究領域。隱性教育是相對于傳統的顯性教育而言的。傳統的顯性教育主要通過學校設置的課程,硬性灌輸知識給學生。而隱性教育則是除學校設置的課程外的一切可以影響學生學習的方式方法,如通過校園的環境建設、校園活動、校外實踐、教師人格魅力的影響等來影響學生,使學生間接地學到知識。教育研究者們將這種特殊的教育方法稱為隱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學生日常學習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心理、行為,隱藏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讓學生在無意識中輕松、愉快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內容隱藏在隱性教育資源中,以一種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其思想、心理、行為等產生影響。相對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1.教育目的的隱晦性及暗示性
顯性教育是有意識、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教學活動,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的教學方式,是直接灌輸思想政治知識給學生,對其產生直接的影響。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則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無意識的情況下,將教育目的隱藏于校園環境、文化活動、課外實踐活動、大眾傳媒之中,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者將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隱藏于各種隱性資源中,最大限度地消除教育痕跡,使得受教育者可以在毫無學習壓力的情況下積極參與活動,并形成自己的認識和體悟,從而影響自己的思想及行為。
2.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和滲透性
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學校設置的思想政治課程,內容較為單一。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則是借助隱性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教育內容較為豐富。無論是校園的一花一草,還是校園的文化活動,亦或是教師的個人形象,都可以成為影響學生的隱性教育內容。利用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內容來教育大學生,對其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另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將教育內容滲透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大學生的心理逐漸受到影響。“于潛移默化之中益智、染情和添趣,教育和改造人,提高了教學效益。”[1]教育者巧妙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滲透到各種隱性教育資源中,使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無意識地受到影響,改變自身的思想和行為,達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受教育者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注重調動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教育者是主動、積極地參與各種隱性教育活動的。這能讓大學生更明顯地感受到自己作為受教育主體的自尊,能夠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方面的規范。“人的主體性是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質的規定性,是在與客體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的人的自覺、自主、能動和創造的特性人。”[2]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主動選擇參與,可以與教育者處于平等地位,平等交流,體現了受教者的主體性,因而積極性更高。
4.教育方式的多樣性和間接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不再受單一的課堂授課形式的限制。其教育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具體有暗示式教育、熏陶式教育、滲透式教育等。這些形式的隱性教育可以對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影響,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不再是通過直接灌輸知識達到育人的效果,而是采用間接、迂回的方法,通過創設一定的教育環境,讓大學生在無意識中受到教育。
5.教育過程的自愿性和愉悅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是通過創設特定的教育環境,將教育內容隱藏于日常生活和活動中來達到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強制學生參與活動,而是讓大學生處于一種自愿參與的狀態。學生壓力較小,逆反心理也相對較小。正是由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具有強制性,而是學生自愿參與,隱藏了教育的意圖,學生的學習壓力相對較小,他們才可以在較為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參與教育活動,并從中自覺體悟道理,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
6.教育效果的緩慢性和長久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中,教育者將教育因素隱藏于隱性資源中,對受教育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教育目的的隱晦性使得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大學生需要較長的時間去積淀心中的想法,量變促成質變,最終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是長久且深遠的。隱性教育以無意識、輕松、愉快的方式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學生的學習是自發的,是內心自我需求促成的。他們的感悟是通過自我反省、自我審視而得到的。這種通過自我教育形成的道德品質能在大學生心中長久存在,對其一生產生深遠影響。
教育學家對隱性教育的探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們認為,隱性教育與傳統的顯性教育不同,是將教育因素隱藏于各種隱性資源中,通過受教育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這種探索還處于初步階段,未形成系統的理論知識。高校教育者雖然已經認識到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系統學習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對有關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知識儲備相對不足,仍然使用傳統灌輸式的教育方式,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運用不足。
高校領導、教師及輔導員的言行舉止、道德風尚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視言傳身教。“言傳”就是傳統的顯性教育,主要是通過口頭講解和說教來起到教育的作用;而“身教”就是教育者通過自己的行為及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使學生產生效仿的想法,從而改變自身行為,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修養,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孔子的學生曾經稱贊他:“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3]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對其學生產生的深遠影響。可見,高校教師的思想品德素質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高校教師的思想品德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高校教師存在言行舉止不當、教學態度倦怠、作風不正、學術作風不端等問題。這些教師都無法對學生起到模范帶頭的作用,只會誤導大學生,對其產生消極影響。高校教師除了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還應正視自身存在的道德素質問題,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為大學生樹立榜樣。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資源開發和利用相對不足,使得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難以全面展開。隱性教育資源可分為物質資源和非物質資源,高校在隱性教育資源中較為注重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如加強校園環境的建設,在宣傳欄中張貼教育名言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等,但形式太過單一,沒有真正將教育因素有效融入校園環境,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顯。在非物質資源的開發方面,高校通過各種校內外活動來實施思想政治教育,但往往側重活動的娛樂性質,忽視了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挖掘的隱性教育資源比較豐富。當前,高校對非物質資源的挖掘不足,對隱性資源的有效利用也有待提高。
將隱性教育方法運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的效果。而使用恰當的方法方式實施隱性教育,是隱性教育取得成效的關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存在于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大學生所處的校園環境,還是大學生朝夕相處的教師,亦或是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無不是隱性教育可利用的資源。可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可運用的方法也是豐富而多樣的。
要想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中隱性教育的作用,高校教師就要認真研讀隱性教育的理論知識,對隱性教育形成系統的認識,充分掌握隱性教育的多種方法,并有意識地將隱性教育付諸思想政治教學實踐。隱性教育強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處于平等交流的地位,受教育者不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積極、自愿、主動地接受教育信息。因此,高校教師應在掌握隱性教育理論的前提下,利用隱性教育轉換師生之間主客體的角色,使雙方處于平等地位,調動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隱性教育的理想效果。
高校教師是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引導者,對大學生的言行具有示范作用。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作用。如果高校教師自身的思想素質低下,他們所做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缺乏說服力。因此,提高高校教師整體素質是有效實施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
首先,思想政治素質是高校教師最重要的素質。當今社會,網絡上充斥著各種言論。大學生思想不夠成熟,容易受到負面言論的影響。高校教師、輔導員等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認真學習黨的政策和理論知識,堅定政治立場,擁護黨的領導,端正工作作風,提升道德素質,為大學生做好示范,用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質影響學生,用豐富的政治知識儲備回答大學生提出的各種疑問,引導學生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其次,文化知識素質是高校教師個人魅力的體現。一方面,高校教師應該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觀點,不斷豐富自身的文化知識體系;另一方面,高校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素質,系統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學、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等知識,并將這些知識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
最后,工作能力素質是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保證。高校教師應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崗前培訓及其他相關培訓,積極參與各種技能競賽,如輔導員技能大賽,總結平時的教學經驗,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
隱性教育資源具有豐富性的特點。只有有效地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我們才能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全方位發揮作用。
1.物質資源
隱性教育資源中的物質資源主要包括校園環境、校園建筑、教學硬件設施等,是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高校教育的宗旨。因此,高校應該重視校園物質資源的建設,通過校園建筑、人物雕像、校道名稱、校園綠化、教學設施等傳遞學校教育思想,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精神資源
隱性教育資源中的精神資源主要包括校風、教風、學風等。校風主要體現的是整個校園的精神面貌和價值觀念。高校應通過校歌、校訓、校史教育等方式傳遞學校的價值追求和道德情感,從而影響學生的思想。教風主要指的是高校教師的知識儲備、思想品德及教學風格,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及熏陶作用。教師要端正自身的工作作風,豐富自己的學識,關注學生的思想成長,成為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引路人。學風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風貌及精神。高校教師及輔導員應該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學風,加強班級學風建設,通過定期召開學習方法探討會、成立學習幫扶小組等方式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使他們樹立學無止境、刻苦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
3.實踐活動
這里的校內外實踐活動是指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隱藏在活動中,讓大學生在活動中自覺體悟,受到教育。高校教師及輔導員在組織校園活動時,要注重創新形式、豐富內容,有意識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知識競賽、學術交流、座談會等,通過支教、校外公益活動、“三下鄉”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在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中滲透正能量教育及思想道德規范教育,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4.大眾傳媒資源
當前,大學生接收外界信息主要靠的是雜志、報紙、網絡、手機等大眾傳媒。高校教師及輔導員應該將大眾傳媒作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工具,通過微信群、微信學平臺、微博、博客等進行滲透教育,定期發布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宣傳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正能量事跡,并鼓勵學生積極談論、交流,從而達到教育的效果。另外,網絡上的信息量極大,學生的辨別能力有限,難免會被誤導。高校教師及輔導員要及時教育及引導,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區別于傳統顯性教育,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方式,減少學生的抵觸心理,使其自覺、自愿接受教育,對學生的教育效果也是較為長久的。因此,高校必須重視隱性教育,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發揮隱性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