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滕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銅仁 554300)
醫學影像檢查技術是使用科學的成像手段,克服各種影響因素,獲取詳細的人體解剖機理、病例等各方面信息,獲取滿足臨床診斷需要的影像資料的一門課程。其涵蓋的內容多,學科范圍廣,適應性強,受到了醫療人員的青睞,被廣大患者認可。為了更好地開展該門課程的教學,教師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這方面知識,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和審美素養。這樣才能為醫療診斷治療提供高質量的影像信息。
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進步,影像技術也發展起來,涌現了很多新的檢查設備、手段等。在實際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對課程中主流CR、DR等原理加以系統講述,還要講解檢查技術及臨床具體運用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對最新的影像檢查技術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為未來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醫學影像檢查技術教學的重難點內容是如何正確地使用現代數字化的影像檢查技術。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對這一內容進行重點講述,讓學生了解現代數字化影響檢查技術的工作原理,為臨床應用奠定理論基礎[1]。另外,教學內容的設計要適應現在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趨勢。最新的技術都是學生需要初步了解和掌握的。這就需要教師隨時關注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動態,及時更新教學內容[2]。
隨著醫療行業的快速發展,各大醫院都在更新數字化設備。但設備的更新換代并非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全部完成的。在此期間,醫院可能還是要用到傳統的影像設備。CR系統和傳統X線機的綜合應用、現在的自動洗片設備和傳統的胃腸X線機的綜合應用等,都是需要學生去了解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增加對這一部分內容的講解,讓學生更系統地掌握各種影像設備的使用技能[3]。
在醫學影像檢查技術教學中,除了理論知識教學需要加強,實踐教學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學生未來能夠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施展自身才華、展示自身技能的關鍵環節,是需要每個教師重視的問題。在實訓活動中,學校要加強和醫院的合作,有效利用醫院優勢,讓學生在專業教師的帶領下直接面對病人,并要求學生做好相關的學習計劃、實訓總結。通過學生反饋的信息,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掌握臨床應用技巧[4]。另外,在實訓期間,除了要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包括如何有效地進行醫患溝通,如何更好地為患者服務、給予患者人文關懷等。這些都是每個醫療工作人員必備的精神品質。教師在實訓教學活動中要綜合多種實例,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印象,才能讓他們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未來工作中[5]。
臨床實訓是鞏固理論知識的重要環節,也是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檢驗。實訓的時間是有限的,要讓每名學生都熟練地應用影像檢查技術是不現實的。若是由代課教師來帶整個班級,針對性不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透徹,學習效率就會下降。而在實訓教學活動中,若是讓學生分組實訓,科學增加實訓學時,安排多名教師開展臨床教學等,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而且能促使學生思考,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6]。
在實際教學中,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課程教學效率,教師可以采用競賽教學法。在開始進行教學時,教師將全班學生分組,選好組長。組長主要負責組內成員的任務分配和學習情況記錄工作。各小組有序來到實訓室,由組長為組內成員分配角色和任務。醫生、護士、病人、旁白構成一個醫療小組,進行綜合練習。其他組員監督、補充。醫生的任務是幫助病人正確擺放體位;護士的任務是協助醫生;病人聽從醫生指示,配合醫生工作;旁白的任務是閱讀提示。當然,如果學生對相關的理論知識掌握得比較透徹,組長可以不安排旁白角色。每個成員都可以嘗試各個角色。各醫療小組都必須逐一驗證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在此過程中,有些學生可能會偷懶。因此,每完成一個學習項目,教師都必須組織小組競賽。競賽的順序隨機抽取。這就需要各個小組全員共同訓練,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技術。否則,在比賽的過程中,他們就很可能因為自己的不足影響小組的整體成績。為了保證競賽的公平、合理,競賽評分應由教師評分延伸至小組評分、組員評分等,從單一評分模式向綜合評分模式轉變。每個小組都要派一名參賽選手來評分。其他小組也可以指出該參賽選手評分中出現的問題,以保證評分的合理性[7]。
在課程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在講述醫學影像檢查技術中有關腎臟結石的內容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能為學生展示手術中醫生從病人體內取結石的操作流程圖。圖片的展示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接著,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不同病人體內的腎結石成分是不一樣的,形狀是不同的,軟硬度和粗糙度有差異,取結石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多媒體的呈現可以讓學生對腎結石這一實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讓他們保持足夠的熱情去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同時,教師借助多媒體還能解決教學重難點問題。醫學影像檢查技術教學涉及許多圖像方面的知識,包含各種臨床學科疾病。教師對一些重難點疾病,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X線、CT等影響成像的特征,或將各種檢查圖像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到各疾病的成像表現。此外,多媒體教學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教師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可以將相關的知識內容通過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到人體結構的成像特點,為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創造了條件,確保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8]。
醫學影像檢查技術中包含的醫學影像檢查技術比較多。即使是同一種檢查技術,因檢查目的、觀察結構的差異性,投照體位也是有差異的。要確保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就要將各種看似沒有規律的、雜亂的知識整合起來,找出各知識點的關聯,將它們串連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架構。比如,教師在講述普通X線攝影檢查技術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回顧舊知識,也可以拓展知識,對知識做總結、比較。在教學中,比較法的應用可以同時應用于理論和實訓教學[9]。又如,教師在講述腕關節攝影部位時,可以先講解該關節后前位擺放要點,再講解腕關節尺偏位等知識。在講解時,教師還要出示對應的模擬圖,讓學生對比、分析,說出各種體位擺放的區別,并整理知識點,制成圖表。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很快知道各種體位擺放的順序及要求,從而掌握腕關節攝影體位的相關知識點。
總之,醫學影像檢查技術教學可以應用的教學方式很多,除了上述幾種教學法之外,還有探究法、微課等。比如,在用微課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將重難點知識制成微視頻,時長控制在10分鐘左右,在課堂上展示出來,也可以將微課上傳到班級微信群、QQ群中,讓學生在課下下載、觀看。
傳統的考核評價一般都是期末考試時進行的理論測試。學生平時的學習狀況和實訓狀況并未在最后的成績中體現出來。這就無法反映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掌握能力,也無法體現學生學習整個課程的情況。因此,在課程教學評價考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將學生平時學習理論知識和實訓的成績納入總的考核成績[10]。
醫學影像檢查技術教學涉及的內容很多,其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并能熟練地應用各類影像檢查技術,在臨床實踐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對學生技能的考核是很重要的。在考核中,分組測試是非常有效的一種考核手段。該方式可以提升學生工作能力。在考核時,結合影像技術檢查要求,學生每3人一組,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影像檢查流程,獨立解決遇到的問題。這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除了對學生進行全面考核外,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評價。綜合評價可以是互評、自評,也可以是教師評價。比如,在教學CT圖像處理技術后,為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讓學生相互評價,及時發現自身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也可以讓學生自評。學生評價完后,教師給予綜合評價,補充說明,讓學生對CT圖像處理技術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學會熟練應用該項技術。
社會科技的發展推動了影像檢查技術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培養更多專業的醫學影像檢查技術人才,即不僅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具備過硬技術的人才。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科學把握現在影像檢查技術的發展動態,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思想和手段。在臨床教學中,教師要立足現代醫療環境,加強對學生服務意識和人文精神的培養,讓學生明確自身的責任和義務,在未來更好地開展相關工作。教學考核也要緊跟時代發展趨勢,關注社會人才需求,采用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水平,從而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為醫療行業的發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