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靜
(太原理工大學 山西太原 030000)
1.學習上的挫折。大學生最基本的任務是學習,然而他們在學習上會承受各種各樣的壓力。首先,大學生有學習專業知識的壓力。有的學生所選專業并非自己喜歡或擅長,尤其在技術含量較高的專業上,如需用軟件進行設計、實操性較強的一些專業,有的學生沒有美術功底和設計天分,努力了仍不盡如意,就會感到力不從心和總有挫敗感,從而心里產生巨大的學業壓力。其次,每次期中期末的學業成績也可能造成大學生的挫折感。能夠進入大學的學生一般在初高中時學習成績較好,然而進入大學后會發現大家都很優秀,自己很努力但成績并不很理想,就會感覺失落和挫敗,甚至產生自卑及自暴自棄的心理。[1]
2.生活方面的挫折。剛進入大學校園的大學生面臨新環境,周邊一切都顯陌生,他們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就會承受一些壓力,如何融入和適應新環境成了他們眼前的難題。另外,大學生在生活中還面臨著同學群體的壓力,如在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大家無論是在加入學生會或學生社團等都存在競爭,這就無意中增加了他們的心理壓力。
3.人際交往中的挫折。人都有其社會屬性,個人都不能脫離他人而把自己孤立起來生活。大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也需要友情,需要他人的認同與理解,需要有歸屬感。但當今時代的大學生有較強的個人主義觀念,與朋友相處時容易因自我意識而產生隔閡,容易因生活瑣事而產生矛盾,就容易產生孤獨感和挫敗感。[2]
1.主觀認知。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艾莉絲提出了著名的ABC理論:A代表產生挫折的事件或情境,B代表個人的心理認知,C代表事件引發的行為。艾莉絲認為C與A沒有直接的關系,主要與B有很大關系,即面對同一件事,不同人會產生不同的行為:有人會認為它會阻礙自己實現目標,進而會產生心理波動,出現焦慮、疲憊、緊張、憤怒等情緒;但有人則認為這只是普通的一件事,不會產生任何情緒和心理的變化。自我效能感好的人有信心能處理好問題,因此也不會出現焦慮,緊張,憤怒等情緒。因此,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容易遇到挫折。[3]
2.實踐經驗影響。大學生如果實踐經驗多,首先在心理上就不會害怕遇到任何事情;其次因為有很多經驗,也能很好地解決問題。而大學生如果實踐經驗缺少,面對任何事就不自信和解決問題能力就不強,就會增加挫敗感;而當認為自己遇到的困難很多時,挫折承受能力也會下降。
3.個性特征。人們在心理學中認為,膽汁質和多血質的人的思想和行為外傾,而粘液質和抑郁質的人的思想和行為內傾。通常人們會認為抑郁質的人的情緒體驗豐富深刻、敏感多疑、社交能力弱,因此抑郁質的人相對于其他氣質的人,會碰到小小的困難就耿耿于懷,更容易感知挫折情境與事件,并產生焦慮等情緒體驗。[4]
1.學校原因。學校是大學生成長的主陣地,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當前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抗挫折教育缺少結合。雖然我國教育界開始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傳統的“唯分數至上”理念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與抗挫折教育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兩者都以人本身為研究對象,思想政治教育是抗挫折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學校應設置抗挫折教育內容。[5]而在當前現狀中,學校的抗挫折教育做得不夠,導致當代大學生遇到挫折時容易慌亂。其次,當前學校專門設置如何提高大學生抗挫折能力的相關活動較少,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沒有起到實質作用。
2.家庭原因。家庭環境在大學生的成長中具有關鍵的作用。家庭環境氛圍可以分為專制型、民主型和溺愛型。相關研究表明:專制型家庭,家長沒有把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來尊重和愛護,而是用命令式口吻與孩子說話,這極大地限制了孩子自己思考和決定的權利;溺愛型家庭,家長凡事依著孩子,孩子耐挫力比較低;而民主型家庭,家長則與孩子平等地交流對話,尊重孩子的意見,傾聽孩子的想法,鍛煉了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明顯較高。因此,家庭因素也是導致孩子可能產生挫折的原因之一。
3.社會原因。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首先,多元價值觀會影響大學生對挫折的態度。傳統觀念與現代觀念的沖突,就會使大學生感到迷茫。其次,社會生活非常復雜,嚴重的意外事件也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自身抗挫折能力的形成。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以及遭遇的人和事,都會影響到他們自身的想法、觀念及相關行為,從而造成承受挫折能力的不同。[6]
1.主體個人。大學生首先要形成正確的挫折觀。正確的挫折觀就是能正確地認識挫折,能認識到矛盾無處不在和無處不有,在平坦大道上出現荊棘是正常的,在生活中是肯定會出現挫折的。因此,雖然挫折會使當代大學生產生不適感,但經歷挫折后大學生會逐漸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其次,大學生要鍛煉堅強的意志力。當代大學生沒有足夠的實踐經驗,導致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大學生就應該“走出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當大學生的意志足夠堅定時,就會始終如一地朝著目標奮斗,即使過程充滿曲折時也會心無旁騖、滿懷信心地去解決問題。[7]
2.學校方面。學校首先要美化校園環境。校園環境分為物質環境和文化環境。美化校園的物質環境包括增加校園綠化面積等,而美化校園的文化環境包括建立良好的校風和學風等。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會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幫助學生建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以提高抗挫折能力。學校其次可在校成立心理咨詢中心。當大學生有壓力或者遇到挫折時,可以向心理咨詢中心的老師傾訴。咨詢中心也應有足夠專業的心理教師,與大學生平等地進行對話交流,并為學生保密。心理教師也應該通過網絡、微信等平臺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對有較大壓力的學生進行疏導,以防患于未然。
3.利用社會輿論傳遞正面、積極和健康的信息。當前,隨著網絡發展中各種信息良莠不齊,大學生面對事情時不知道應該怎么抉擇,他們面對的難題就會增多。學校可利用網絡上各種平臺如微信和微博等,多傳遞正面積極的信息,如優秀黨員干部樂于奉獻的事跡、科學家忘我工作的事跡等,都可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
4.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協同培育機制。當代大學生的抗挫折教育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協同培育,需要學校發揮主導作用,家庭發揮關鍵作用,社會發揮積極作用,個人發揮主體作用,這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才會持續地作用于新時代大學生,對大學生的成長產生深刻的正面影響。[8]
近代以來中國經歷了一百多年屈辱,但卻涌現出無數英雄志士,他們置生死于不顧,前仆后繼,為國奉獻。當今的新時代大學生處于和平時期,更應面對困難而知難而進,面對挫折而不言放棄。習近平總書記希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因此當代大學生更應全面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以擔負起新時代交給他們的重任,完成新時代賦予他們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