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富玉
(江蘇省吳江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蘇州 215200)
作為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更應該擔負起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教師必須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通過改革創新,對課堂教學設計進行優化,激活其生命力,使課堂教學更加適合學生的個體發展,使課堂教學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課堂教學是指一種目標明確、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雙邊活動過程。要使課堂實現最優化,達到理想的狀態,教師、學生、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組織方式、教學評價等因素都起著重要作用。教師應結合平時的教學,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一條邏輯主線,科學、合理、巧妙地綜合這些因素,優化中職語文課堂,建構生態式教學。
生態式教學就是運用生態學系統、整體、聯系、和諧共生和動態平衡等思想開展教學活動,是生態論思想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它能夠使教學主體雙方和客體在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下共同完成教學活動[1]。生態式教學,強調根據社會環境、課程特點、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等實現可持續發展、不斷創新。因此,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中到職語文教學中,需要我們運用生態學的思維,重新考察和審視語文教學,以期建構中職語文生態式教學,優化課堂教學。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規定中職語文課程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重視語言的積累和感悟,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語文教材,每一篇課文基本上都可以看作語文教材價值體系之“具體而微者”[2]。教學過程中僅圍繞教材照本宣科的教育,很難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善于把相對穩定的教材體系轉化為靈活豐富的教學體系,根據教學內容的關聯性,尤其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起多元化的教學內容。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來自作者的生活體驗和心靈感悟,具有人文性和精神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入生活中蘊含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元素,將課堂教學活動放在逼真的生活背景下,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中職教師可以結合閱讀教學,依托學校圖書館的藏書和電子閱覽室的新型設備,讓前人的智慧引領中職生吸取中華的優秀文化,充實思想、啟迪靈魂,培養中職生正確的思想認識、道德情感和價值觀念。在實際教學中,中職教師可以將閱讀教學豐富化,結合口語交際、綜合實踐活動等進行小專題閱讀。例如,可以結合“古詩重讀”專題,分組分任務,以“中秋”“端午”“元宵”等傳統佳節為版塊,定向閱讀,再配以演講、朗誦、講解、介紹等口語交際練習,分階段分步驟地舉行全班共讀,自覺引入傳統優秀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在汲取文化知識的同時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中職教師還可以通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讓自然和人類社會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在實踐中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以“走進家鄉”綜合實踐活動為例,讓學生知家鄉歷史風俗、講家鄉名人故事、游家鄉美景、品家鄉美食、聽名企業家講座,從中體驗家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經濟的蓬勃發展,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增強學生對家鄉優秀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讓學生通過學習“知”催生將來更優秀的“行”,為將來投身于家鄉建設而驕傲。中職教師還可以借助寫作教學,引導學生將豐富多彩的生活閱歷進行創造性表述,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思考人生的價值,發現生活中的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結合日常的寫作教學,發現中職生的作文內容貼近生活,富有時代氣息,比較側重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但存在選材混亂,情感邏輯主線不明,甚至想到什么寫什么,有的還背離社會主流價值觀等問題。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抓好生活這個第二課堂,引導學生在“源頭活水”中取材,并對材料進行深入分析比較和提煉總結,對正能量的事件給予褒揚,對惡性事件要敢于批判,對于社會焦點問題,能夠做出自己的獨立判斷,分析它的社會意義,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學會對材料進行取舍,這樣既有助于提升學生作文的思想境界,也可以磨煉學生的品質,完善其價值取向。
生態式教學過程強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斷創新。因此,生態式教學要以人為本,建構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和寬容的師生關系,要創設共生式的教學過程。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師生都是教學的主體,他們之間是一種和諧共生的存在。中職教師要善于運用自己的素養、學識、人格,影響和建構中職生的人格,給予他們以大愛、大智、眼界和洞察力、創造力。只有心靈與心靈的互動、靈魂與靈魂的碰撞,才能激發學生由被動參與向主動接受的轉化,實現真正獨立人格的發展。創設共生式教學過程,首先要求中職教師善于抓住教學契機,營造和諧、動態的教學氛圍。巧妙利用語文課的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維、激活課堂氛圍。以《警察與贊美詩》(江蘇省職業學校語文教材)為例,抓住這篇文章的中心內容“蘇比六次故意犯罪,想方設法進監獄過冬”啟發學生思考:監獄的功能是什么?為什么國家要設立監獄機構?“監獄是關押犯人的”“監獄用來懲罰罪犯”“監獄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在學生對基本的價值觀作出自己判斷的基礎上,深入挖掘:“為什么要把人關在監獄里作為懲罰?”學生恍然醒悟“失去人身自由”,從而理解“自由”對人來說是多么寶貴。再換位到蘇比身上,“蘇比為什么寧愿不要人身自由,要去監獄?”“他為什么不請求慈善機構的布施?”師生和諧互進的一系列問題探究,引領學生通過一個個階梯走向更深的認識。一個共生式的生態課堂,應該流淌著輕松的活力,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地位平等,互相激發,互相啟發,互相促進。創建靈活多樣的學習環境,運用情境式、實踐式、開放式等多種教學方式,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形成有效激發、自由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合作共享、轉知為智的過程中獲得思維的發展、情感的體驗、能力的提升。以《我若為王》(江蘇省職業學校語文教材)的教學為例,讓學生表演課本劇,再對角色扮演進行互評,用體驗和互動評價來把握“王”和“奴才”的人物特點。教師繼續為學生建構學習平臺“為王可以這么風光,‘我’到底喜不喜歡?”“‘我’是怎么對待這些奴才的?”在開放性問題的探討中,學生明白了:“王”身邊是一群阿諛奉承、唯命是從的“奴才”,“我”要殺盡所有的奴才,鏟除所有的奴性。水到渠成地探究出本文的主旨:呼喚擁有民主、平等、自由、尊嚴的公民。還可以將時政要聞、焦點事件巧妙地拓展進課堂,用生活化和社會化的真實情境,為學生搭建開放式平臺,使師生參與到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將所學知識提升到思想認識的高度,并進一步轉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生態式教學課堂是以人為本的課堂,關注人性,突出發展,充滿活力,是學生成長的樂園;它是由認知領域到生命全域,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3]。生態課堂的評價應著重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習功效。
在教學活動中,每位學生的學習基礎、認知能力、興趣愛好、個性特長等各不相同,教師應重視個別差異,因人而異地選擇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用課堂小測驗、學生互評、成果展示等多種方式開展教學評價,不僅要將知識評價、技能評價作為學生評價的內容,還應將學習態度、日常表現、學業進步等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
生態式教學應力求營造一種和諧的、動態的、充滿生命力的可持續發展的教授知識和交流知識的互動生態環境[4]。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創設各種活動情境,使師生雙方融入其中,自覺參與到對話、交流、展示、體驗、合作中,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和共鳴,促進師生共同發展。互動課堂是以交互作用促進生態教學的有效性,評價可以看到學生是否主動參與學習,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是否圍繞教學重點和目標,是否建立在一定的規則基礎之上并能有效運行。
生態式的教學課堂是人本主義的課堂,學生的強烈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被有效激發,創造性思維被激活;師生之間相互理解尊重、傾聽交流、接納欣賞,學生都是忙碌的參與者;課堂上流淌著輕松的活力,形成自由探討的氛圍,在思維碰撞、情感交流中,獲得個性發展、價值提升。教師可以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創造各種辦法,隨時關注、反饋、矯正、鼓勵、導向,把即時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有機整合,取得課堂教學效益與質量的提升。
2018年由教育部印發的《中等職業學校職業指導工作規定》指出,“培養學生規劃管理學業、職業生涯的意識和能力,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和質量意識,為適應融入社會、就業創業和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做好準備。”中職生是企業一線非常迫切需要的“藍領”,他們能否在自己的崗位上獲得可持續發展,與他們自身是否具有優秀的職業素養和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分不開的。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中職語文教學,建構生態式教學,對促進中職生健康成長,提升中職生的職業素養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