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思思
(江西省上饒市鄱陽衛生學校 江西上饒 333100)
醫學是捍衛人類健康的重要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學校在開展醫學教育的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要教導學生關愛人、尊重人,培養學生的醫學綜合素養。從培養學生醫學綜合素養的角度來說,“課程思政”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和途徑,可以從多個方面優化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我國醫護人員的綜合素養。
“護理學基礎”課程是中職護理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后,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護理專業技能,還從愛國精神、傳統文化、人文素養、集體主義等多個方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對醫護人員的工作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在這樣的背景下,在中職“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實施課程思政,將越來越重要。
“慎獨”是中國倫理思想史上一個特有的范疇,是我國古代儒家學派所倡導的一種修身養性之道。是指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能夠謹慎行事,堅持原則。護理工作直接為人的生命和健康服務,護士的道德水準直接支配和影響護理行為,并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產生影響。能否認真負責,一絲不茍,謹慎處置,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己的道德修養信念,靠護士的“慎獨”意識[1]。
在課程的藥物療法這一章節中,教導護生在臨床工作中發揮“慎獨”精神,嚴格按照給藥原則來執行,舉出臨床案例進行引導教育。例如,舉出因責任心不強,沒有耐心,粗心,不按照操作規程核對醫囑,導致發錯藥,打錯針的案例;列舉青霉素皮試沒有認真觀察陰陽性結果導致病人出現過敏反應的案例等。再從一些醫療事故中提醒學生工作要認真細致,在無人監控的條件下也要執行“三查八對”等操作原則。引導護生臨床護理工作必須以患者利益為中心,時時處處為患者著想,凡事擇善而為,讓“慎獨”意識牢記樹立在心中,提升職業道德。
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同志曾經講過: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無自私自利之心,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這就是我們的目標,不要為世俗的觀點左右自己,不要為現實的殘酷動搖自己。護士無私的奉獻精神,需要教師在校內結合臨床案例不斷灌輸,教師在課堂中用醫療一線的突出事跡進行渲染,增強護生對職業道德的感性認識,弘揚自我奉獻精神。如在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這一章節中,播放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穿著防護服忙碌在一線的醫護們的視頻和照片,他們當中有的是“別人父母的孩子”,有的是“別人孩子的父母”,可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他們只有一個身份——戰士,他們頑強拼搏、臨危不懼、舍生忘死、不惜犧牲、無私奉獻。廣大一線護士發揚的大無畏精神和捍衛白衣天使的神圣職責,給在校護生上了最生動的一課,利于對護生職業情感的培養,職業意志的鍛煉,職業思想的梳理以及無私奉獻精神的養成。
賈偉平說,“愛傷”傳遞的是醫護對患者的關愛、友善和尊重,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就醫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恒溫的診室和病房里,或許不需要醫生再用手心悟熱聽診器;但醫護一個關切的眼神,幫助病人蓋好被子、拉上簾子的細小舉動,都不難讓病人體會其中的“醫者仁心”。愛傷觀念是護士必備的人文素質,要求護生對病人出自真心的關愛,在服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教師在護理學基礎操作課程中可采取情境模擬,通過讓學生角色扮演的形式授課,護生根據案例,結合臨床實際,模擬真實環境,護患溝通時注入真實情感,增加關愛投入,注重人文關懷。教師在教學中巡視輔導,增加愛傷觀念的講解和灌輸。比如,模擬口腔護理操作中,教師要求護生動作輕柔、細致,防止暴力操作破壞牙齦部位血管[2]。
專業課程教師同樣要樹立課程思政育人理念,深刻認識到專業教育課程也須具有育人功能,主動承擔起育人責任,要充分理解只有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才能形成協同育人效應,構建好“三全育人”大格局。實現專業知識傳授與育人目標的統一。打破原有學科的思維束縛,將育人放在課程教學的首位,才能實現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授學生專業知識,還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的中心環節,將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貫穿護理學基礎課程的全過程,進而實現全方位育人的最終目的。學校也要對教師的綜合素養、政治思想等方面進行考察,并對教師進行定期培訓,不斷提升教師的整體思想政治素養。
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能夠有效促進護生在掌握護理知識技能的同時,不斷培養職業道德與職業情感,認識到護理專業的真正價值與意義。同時,植入課程思政的理念,還能全面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促進教師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使護理學基礎課程與思政相融合,有效提升中職護生的整體素質,培養符合當代社會要求的合格護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