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朝嬋
(廣東省懷集縣橋頭鎮初級中學 廣東肇慶 526442)
自2016年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以來,以核心素養為本的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啟動,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學行為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在中國的農村地區,許多人學習英語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考試、升學。而且在留守兒童比較多的農村學校,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資源匱乏,學生不夠主動大膽開口說英語,“啞巴式”英語依然存在。在英語聽說課教學過程中表現為過于注重讀寫教學,機械操練,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與實踐方面有所不足。因此,教師要結合農村偏遠山區學生特點,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以下將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怎樣融合到聽說課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取的策略、如何引導學生開口說英語進行探究。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薔指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必備品格,包括文化品格和思維品質;其二是關鍵能力,包括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她給出的教學建議是在主題意義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活動中,整合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展,體現文化感知,引導品格塑造,發展思維品質,提升學習能力。所以,這四個方面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為了全面體現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在聽說課中,融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梅德明教授指出,外語課程的建設不是去培養外國人,這個世界上不缺少外國人,缺少的是能夠跟外國人進行交流的中國國民,中國的故事能夠與西方或其他國家的文化進行溝通。因此,應通過英語聽說課堂的教學實踐活動,提高農村初中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強化跨文化交際意識,促進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最終達到學生自主發展,提升合作交流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學生在情境中生發自己對事物的原初性感受,表達身體對事物的體驗,激發他的感性思維和內在探究事物的渴望和能力[1]。情境教學法通過創建真實的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英語和開口說英語的興趣,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開口講英語,有效提高學生聽和說能力[2]。語言能力涉及人的五官、身體、內心的協調和融合。創設真實情境,學生能有感而發。老師給予舞臺,小組合作,到黑板前表演。
例如:人教新目標(Go for it)版,七年級上冊,Unit1 Section A話題是介紹自己,問候他人。七年級新生剛開學,正好在這個情境下,學生介紹自己,認識新同學。
-Hi, What’s your name?
-Hello, my name’s Xu Qingqing. What’s your name?
-I’m Li Meixiang.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教師可結合網絡和多媒體,通過教學活動、教學情境和生活情境刺激學生的身體感知,調動學生的眼、耳、口、鼻、手、等多角度、多方面的體驗知覺外部世界,注重口動、手動、眼動、耳動、身動的互動和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使學生能自然地釋放身體和情感,提高學習質量[1]。另外,還可以培養其思維的邏輯性、創新性。用多媒體和網絡,可以達到聽與說的場景設計。
例如,人教新目標(Go for it)版,八年級上冊,Unit8的話題是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shake?這里學到步驟的單詞:first, next, then, finally。教師可先給學生看視頻,演示用榨汁機榨香蕉汁的過程,然后學生跟老師配合現場演示,一邊演示一邊用英語表達多個動作。教師可以準備其他水果,如蘋果、胡蘿卜等,榨完汁給學生喝新鮮果汁。呈現材料和工具的方式多樣,教師結合PPT、書本和黑板,分別呈現新單詞,學生在聽和說中學會榨汁,培養學生的自主發展與合作交流素養。
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學習,是發自內心的自動和自覺。英語學習和身邊的事緊密相連,教師應善于發掘時事,充分利用身邊的事引導學生進行聽與說,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增添聽說課堂色彩,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呼喚學生內心的正義感,發自內心的自動和自覺,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潛能,這對學生獨立性的養成有很好的導向作用。在英語聽說課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世界觀、國家觀和民族觀。由于農村學校的留守兒童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教師要培養其思維的批判性,可以引用時事,培養學生這方面的個性特征,由問題導向,鼓勵批判性思維。
例如,人教新目標(Go for it)版八年級下冊,Unit5 Section B談論到美國種族歧視的事情。教師可播放視頻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講:I have a dream,學生觀看后發言,-Do you have a dream? -I want to be a/an teacher, doctor, police, actor.觀后學生展開討論,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events?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it? 教師要求不能太高,只要學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一個單詞或一句話均可。
自主化策略,教師激起學生的元認知。元認知策略能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幫助他們樹立學習信心,從而積極主動地開展自主學習[3]。在聽與說結合下,學生從被動變為主動,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越來越喜歡英語課了。所以,英語聽說課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使學生學會傾聽和交流,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情感,自信、自尊、自強,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能力。
活動化教學強調通過學生的外在活動和內在活動,經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來達到教學目的[4]。為了將“以學生為中心”落到實處,老師要做到教材是腳本,教師是導演,學生是主角。
在英語課堂活動化的教學中,磨練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學生能積極探索英語學習策略,拓展英語學習渠道,提高英語學習效率;活動化教學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生能夠主動探究、主動操作;活動教學注重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活動中學生的個性得以展現,促進了學生求異思維的發展,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能力。另外,活動教學體現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教學中的小組活動、自由討論等形式,體現了生生、師生之間的互相幫助、互相啟發的精神,達到了共同進步。所以,在初中英語聽說課課堂中,有許多聽和說的活動,教師要充分把教師、教材、學生三者的關系恰當融合到英語聽說課課堂中。
例如,人教新目標(Go for it)版七年級上冊,Unit1 Section A 3c活動,分小組練習介紹自己和他人,你能記住多少個名字?學生進行小組活動,他們自己討論了5分鐘,然后就到黑板前表演,不帶書本。因為有小組競賽,有的小組是三個人,有的是4個人,有個學生還問:“老師,我們可以5個人來表演嗎?”學生非常踴躍地參加,雖然沒有禮物送,但同學們整齊有力的掌聲已經給了很大的鼓舞。
“啞巴式”英語在農村地區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學生需要鼓勵,教師對他們的要求不能太高,只要能認真聽和開口說,就能達到一定的效果。從小事情培養興趣,激活學生的內在動力。另外,在活動化教學中,教師可以拓展到課外,開展英語角,組織興趣小組,看電影,角色配音表演等。這樣有利于塑造學生的文化品格,使其自信自愛、積極交往、有效互動、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從學校生活拓展到社會活動,使學生學會了自主學習、健康生活,能夠明辨是非,以更好地適應社會活動這個大家庭。
例如,人教新目標(Go for it)版七年級上冊,Unit1 Section B 1f活動,話題是詢問和告知電話號碼。教師在班里組織了一個小組競賽活動,先叫學生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寫在一張小紙條上,交到老師那里,教師把所有小紙條打亂,小組代表抽出一張,然后大聲念出電話號碼,其他同學注意聽,是哪個同學的電話號碼哪個同學就舉手,并且這個同學也要念一下自己的電話號碼,讓同學們聽聽看是否一致,一致則兩個同學都加1分。在這一活動環節,學生積極踴躍,連平時很少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都參加了。
總之,在英語聽說課中,課堂教學采取情境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能從多維度、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班級中營造出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有助于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可幫助學生扎實語言基礎,提高聽說能力;能夠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也符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有效地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融合到了聽說課中,學生能勇敢大膽地開口說英語,“啞巴式”英語在農村英語聽說課中逐漸減少。可見,課堂教學采取情境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活動化策略是有實踐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