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龍祥 金冬偉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城東小學 浙江紹興 312000)
學練標準的服務對象是學生,教師所提出的學練標準應該能讓學生能聽清、聽懂,知道自己在該項練習中要達到什么程度。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聽到“控制重心”“投擲時揮臂有力”“慢跑時要注意安全”等要求,細細一想,老師提的這些要求,學生能消化嗎?“重心”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是“有力”,怎么樣的程度是“注意安全”等,如果學生對目標一頭霧水,如何讓大家積極參與,練習完成后如何進行評價和點評?
教學質量檢測標準的制定是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服務的,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層層完成,最終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有的教師盡管根據內容標準提出了相應的學練標準,但由于學練標準的提出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沒有起到促進作用,課看著很熱鬧,實際教學效果卻并不理想。如筆者在上水平一(二年級)——拉球運用方法1一課時,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在對抗環境下完成拉球轉身動作。其中的一個練習內容是“兩人對抗下運球”,學練標準是:在運球時用拉球轉身動作躲避敵人,做到30秒內不丟球。練習一開始,場面很熱鬧,有球的學生為了不讓對手抓住拼盡全力地運球逃跑,沒有幾個學生有做拉球轉身的動作。很顯然,沒有練習次數的支撐,本次課的教學目標達成度很不理想[2]。
在水平一(二年級)——“多種形式的走動拍球”一課的“左右手走動拍球”環節,學練標準:拍球時抬頭觀察,和同伴保持一臂以上距離,30秒內不丟球。學生完成練習后,教師讓成功的學生舉手,大部分學生高高地舉起了小手。師:哦,表現不錯!我們來做下一個練習。就這樣匆匆結束了評價活動。結果是做得不好的學生根本不知道錯在哪里,完成任務的學生因為沒有得到認可,也大大影響了后續練習的積極性。
對于一堂課來說,各個環節內容標準的確定依據是“目標引領內容”的指導思想,即根據本課的表現標準來構建。而學練標準是構建練習內容的最低學習質量標準,為表現標準是否達成提供觀測、檢測依據。因此,從課堂常規開始,教師就對各個學練內容提出相應的學練標準。從準備部分的技能鋪墊,到基本部分對每個內容標準都提出相應的技能、體能、情感等方面的學練標準制定,到最后結束部分的放松活動,也要明確提出要求。總之,在整個課堂中,都要讓學生有清晰的目標感,讓每一個學練標準都為教學目標達成而提出,同時注意學練標準各個環節的整合效應。
學練標準對引導學生的學習起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學練標準只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最低標準,況且,每個學生的運動能力、身體素質、性格都有特異性。因此,學練標準的設計要根據學情有不同的分層預設[3]。
一方面,教師應根據對學生練習內容的掌握情況,對運動能力和技能掌握優秀的學生適當加“擔子”,這樣,不僅能避免其產生驕傲的心理,還可以提高班級的整體水平。如筆者執教水平二(三年級)跪跳起練習方法2中的“跪跳起高跳下”環節時,學練標準:跪跳起高跳下成蹲撐,5次能有3次雙腳同時落地成蹲撐。第一次練習后,就有6-7個學生能做到5次全部成功,并已嘗試了原地的跪跳起動作。這時,筆者及時對這部分學生調整學練要求,如果在教師面前連續兩次成功做出原地跪跳起成蹲撐動作,并能清楚說出動作步驟,就可以當老師的小助手,要求是要讓接受幫助的同伴做出“跪跳起高跳下成蹲撐”動作。
另一方面,每個班級或多或少都有幾個學習能力或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對于他們來說,如果按照常規的學練標準,基本每次都會達不到要求。這時,教師更多的要從情感角度從肯定他們(也可以不經意間給予一點幫助),但不建議降低學練標準。
總之,學練標準應該以教學目標為基礎,以方便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為準則,同時具有相對性和靈活性,只有這樣的學練標準,才能使學生學得有目標感,教師教得有緊迫感和指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