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宇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橫扇幼兒園 江蘇蘇州 215200)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針對幼兒愛玩、好動的天性設立的,區域活動可以更好地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開發幼兒的智力,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在幼兒區域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以常見資源為切入點,不斷豐富區域活動,以便深刻地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促進教育不斷優化、發展。
利用線繩資源開展幼兒區域活動是指以線繩為主要載體,通過線繩的千變萬化吸引幼兒的游戲樂趣,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線繩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用品,它的種類很多,有各種用途。《指南》中指出:幼兒教育活動的內容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要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1]。線繩資源正好能夠滿足這一要求,在幼兒區域活動中運用線繩資源,可以豐富幼兒的線繩知識。另外,在實際的幼兒區域活動中,利用線繩資源可以變“廢”為“寶”,幫助幼兒從小樹立起環保的意識,有助于提高幼兒的道德素質。其次,上文也提到過線繩的千變萬化,可以制作出各種玩具、各種工藝品,可以極大地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幫助幼兒從抽象感轉變為具體感的一種動力,有助于促進幼兒左右腦的均衡發展,對幼兒將來的成長和學習有積極影響。
區域活動是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探索為主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游戲的一種活動。在實際的幼兒區域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多種線繩資源投放到該區域中,如毛線、橡膠線、棉質繩、麻繩、纖維繩、尼龍繩、草繩、藝術繩等,很多幼兒看見這么多種線繩,自然會研究這些線繩的材質、手感、顏色等。然后,給幼兒充足的時間,讓幼兒可以自主探索、自主研究、自主玩耍等。例如,很多女孩子在看見這些線繩時會不由地想象成自己的皮筋,會將這些線繩編制成一根根好看的發繩,用來綁住自己的頭發,用來當作手環,戴在自己的手腕上。很多男孩子看見這些線繩時會不由地想象成這是“玩具變形”的電線,會將這些線繩綁在自己身體上的不同位置,模仿“動畫英雄”人物,進行“充電、變身”等。同時,幼師要在一旁進行監督,以便確保每個幼兒的安全。這樣的方式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還能給予幼兒充足的自我探索、自我展現的空間,有助于提高幼兒的自主能動性。
教師是幼兒前進路上的指路明燈。為了能提高區域活動的游戲效率,使幼兒多角度、多思維地看待這些游戲資源,教師要充當起“引導者”的身份。在實際的幼兒區域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和線繩資源的實際情況,進行線繩資源的多樣運用[2]。例如,教師可以運用比較柔暖的線繩(藝術繩、棉質線等)教授幼兒進行編織游戲,如:可以用紅色的藝術繩編織成中國結,可以用不同色彩的藝術繩編花籃等。并且,可以借此在班級里開展“我是編織小能手”的游戲,讓幼兒根據教師的教導,“自己動手”進行編織,并將幼兒的作品在班級中進行集中展示。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還能滿足幼兒的游戲成就感。教師還可以利用毛線帶領幼兒玩“翻繩”游戲(一種民間游戲,用手指將繩挑出各種花樣),讓幼兒在手指活動中體會到繩子的千變萬化,體會到民間游戲的精彩魅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進行“繩子貼畫”游戲,帶領幼兒用線繩描繪出一些美術作品的整體輪廓線等,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幼兒的想象力,還能提高幼兒的美術素養,一舉多得。總之,在實際的幼兒區域活動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出“線繩”的魅力,開展多種“線繩”游戲,在不斷豐富區域游戲的同時,從根本上提高幼兒的動手樂趣,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
在實際的幼兒區域活動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線繩資源布置幼兒園區域活動,不斷地豐富校園內容,真正做到“就地取材,合理利用”。例如,教師可以運用粗麻繩制作跳房子游戲的邊界線;可以利用纖維繩制作跳繩;可以用粗麻繩當作秋千繩等。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豐富區域中的游戲設施,豐富學校的校園文化,還能節約活動資金,促進幼兒園的良好運轉。
綜上所述,在實際的幼兒園區域活動中,運用豐富的線繩資源不僅能滿足教育需求,落實“就地取材,合理利用”的教育理念,還能豐富區域活動的多樣性,鍛煉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可謂一舉多得,值得推廣和具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