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夢其
(浙江諸暨榮懷學校 浙江紹興 311800)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音樂的魔力,足以使一個人對未能感覺的事有所感覺,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如此看來,音樂對一個人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在音樂課堂中,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生的培養。器樂教學是學生學習音樂和表現音樂的重要手段,也是開發學生大腦的重要手段。對此,音樂教師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應合理使用器樂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
樂器演奏的教學方式的一種,教師必須通過課余時間對教學內容中所需要的樂器進行一定的練習。通過向學生展示器樂,結合課本內容讓學生進行學習,通過對樂器學習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在器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樂器,不能讓所有學生都去學習鋼琴、古箏、大提琴、小提琴等價格昂貴的樂器。可以選擇一些口風琴、豎琴等價格實惠、便于攜帶的樂器,操作也較為簡單,可以保證器樂教學普及到每一個學生,讓學生通過器樂學習和練習,更好地掌握教材內容,同時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1]。
例如,學習四年級上冊第五課的《學吹豎笛》時,教師首先是要向學生介紹豎笛的結構和歷史發展,使學生了解豎笛的構造,吹口、笛頭、窗孔等。然后通過播放視頻的形式,幫助學生掌握吹奏的姿勢,保證學生扎實地走好器樂學習的每一步,教師可以對沒有完全掌握姿勢的學生進行糾正。讓學生認識豎笛的構造及sol、la、si三個音的吹奏位置,使學生通過練習形成一定的吹奏能力,當學生掌握了這三個音的吹奏時,教師可以適當選擇一個練習曲讓學生練習。通過對曲目的練習,學生掌握之后自然會有一定的成就感,成就感很容易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在音樂課堂中,教師大多更看重學生的歌唱部分,對其他部分往往沒有應有的重視,缺乏對學生音樂綜合素養的培養。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器樂沒有基本的了解,教師可以通過結合相關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對器樂的了解。學習音樂不僅要會唱,更多的是要培養學生聽的能力。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更多的要培養學生聽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而豐富多樣的樂器能夠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通過多聽練習,能加深學生對器樂和音樂的了解[2]。
在二年級上冊的學習中,第三課會學習到《快樂的音樂會》,教師可以讓學生聽一聽音樂會中有哪些樂器,讓學生進行嘗試判斷,然后告訴學生音樂中哪個聲音是胡琴、哪個聲音是銅鼓、哪個又是喇叭。通過教師的詳細講解,讓學生再聽一遍,在音樂中找尋不同樂器的不同聲音。不同的樂器有各自的聲音特色,可以代表一個作品中不同的情緒表達,合適的樂器使用能讓音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音樂教師除了要教會學生唱課本中的內容,還需要拓展更多關于器樂的理解和聽力的培養,讓學生不僅能模仿著唱出來,音樂綜合素養也能隨之提高。
器樂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同時可以讓學生多角度地了解音樂。由于音樂課上,教師除了要和學生一起唱歌,還要傳授音樂知識,這部分內容相對枯燥,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走神。此時,教師結合樂器便能更好地讓學生投入到課堂中。
例如,六年級上冊會在第三課學習到《西洋樂器的分類(一)》其中涉及管弦樂部分,對小提琴、中提琴、短笛、長笛等樂器都有相關介紹,教師可以結合學校現有的樂器,或者自己比較擅長的樂器,給學生進行詳細講解。關于樂器的分類,除了課本中的圖片,教師還應收集不同樂器各具特色的獨奏音頻,為學生播放。讓學生學會除了從外觀上分辨樂器,還能從樂器本身的特點和聲音上分辨不同樂器的特色,這種方式能加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綜上所述,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把課本中枯燥的知識和歌曲教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讓學生逐漸成為能夠了解音樂的綜合型人才。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器樂教學有重要意義,小學音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組織相關器樂教學,促進學生綜合音樂素養的提高,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