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蕾
(吉林市豐滿區第二實驗小學校 吉林吉林 132000)
對小學生而言,數學是一門抽象且復雜的學科,在構建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基于對實際情況的了解,可以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有很多,部分教師對高效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數學教學的重視度不足,導致學生的知識需要難以得到滿足。將信息技術和小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可以使學生置身于更加寬松的氛圍,自主完成知識吸收活動,進而實現高質量的課堂教育。
細心觀察,生活中有很多與數學相關聯的內容,但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大多依靠理論講解,無法使學生產生直觀的感受。對此,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情況和教學內容,為學生構建多樣化的情境氛圍,運用信息手段,為學生滲透數學知識點,使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拉近自身與數學知識內容的距離,并提升探究動力。
比如,學習“圖形的運動”這部分內容時,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一幅美麗的圖畫:在綠草如茵的草地上,對稱的房子、蝴蝶、蜻蜓、樹葉、花朵……景色十分迷人,色彩鮮艷的圖畫,能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視覺感官。接著,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仔細觀察這些美麗的畫面,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在問題的指引下,引出“對稱”這一概念。然后放大蝴蝶、房子、蜻蜓等圖片,使學生通過觀察不同圖片的形狀、花紋、大小、圖案等內容,加深對對稱圖形特點的感受,從而深化理解知識概念。運用信息技術,設置趣味教學情境,能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有效提升教育活動質量,切實發展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1]。
新課程改革方案指出,要注重通過多種教學形式,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調動自己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理解能力,對數學問題進行有效探究。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多樣化教學設備為提升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教師要切實發揮好自身引導作用,并保持終身學習理念,靈活運用微課形式,對學生加以引導,使其能在自主探究活動中提升自學能力。
比如,學習“克和千克”這一課時,在課前,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細致分析,找到其中的重難點教學目標:讓學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理解1千克=1000克;讓學生經歷看、比、掂、估、驗的過程,培養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在明確的目標指引下,教師錄制微課,使學生在課前觀看,微課視頻中,可以運用層層滲透的方式展示知識內容融,幫助建立相關知識體系。接著,再出示與之相關的練習,使學生根據自己所獲得的已有知識,進行有效解答。比如:1.1000克鐵比1千克棉花重,對嗎?2.2030千克比2000千克多( )千克,1袋白糖重1( );3.一個蘋果重200克,( )個蘋果1千克。通過問題引導,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建立對學習內容的認知,并能有效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此期間遇到問題時,學生可以進行標記,并帶到課上,與教師、同學展開針對性的探究思考[2]。
傳統的數學教學活動主要是在課堂上展開的,但畢竟課上時間有限,學生獲取知識、與教師溝通互動的機會也相對有限。新時期下,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拓寬學生學習路徑、擴充知識資源提供了必要支持,對此,教師可以積極開辟多元信息交流平臺,引導學生參與線上學習活動。線上教學是以班級為單位組織授課的雙向互動,以錄播課為主。通過線上教學,能使學生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并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
在線上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知識點和學生常常遇到的疑問,進行“錄播+答疑”。比如,學習“角的度量”時,教師可以將“引導學生認識量角器,用量角器量角,會用量角器正確度量角的度數”相關內容作為線上教學的重點,并結合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進行答疑活動,使學生能在線上學習期間不斷提升綜合素養[3]。
綜上所述,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可以有效豐富教育活動形式,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并切實增強教師的授課能力。教師要發揮自身作用,靈活制定多種方案,提升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活動中的運用效率,從而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