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廷玉
(廣西百色市凌云縣玉洪瑤族鄉中心校 廣西百色 533100)
課程改革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及時做出改變,優化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數學和現實的聯系,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美國心理學家曾說過,如果將全部的教育心理學歸結為一句話的話,那么就是你想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些什么。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將“已經知道了什么”簡單地理解為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而對于學生的知識經驗和生活閱歷這一方面并不重視。在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是對現有的知識進行講解,而對于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蘊含的生活意義和其中的人文精神并不重視,將其視為數學符號化的概念。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無法理解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數學的作用,更加無法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快樂。為此,教師要將生活融入數學教學,使數學教學更富有生活氣息。
小學數學生活化就是將數學知識帶入生活。而生活數學化,就是將非數學化的事物數字化,將數學知識和生活實踐進行有效溝通,并支持生活化,需要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客觀事物進行數學化,將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成長閱歷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生活經歷開始,注意將數學概念、數學運用和生活進行聯系,讓數學在生活中有用武之地。而將生活數學化,就是說,學生要學會利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能夠自主進行科學探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新知識、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和價值。
學科中的很多知識都源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從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際生活的角度出發,為學生創建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1]。例如,學習“20內退位減法”時,教師可以從春游活動中的各種計算問題著手,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指導學生理解算學算法。另外,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和生活的緊密關系,在學生掌握了加減法、認識了人民幣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家庭一日支出的活動,讓學生和家長一起計算一下每天的支出,并進行有效的分類。這些活動都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學生的思維能得到充分的發散,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獲得學習的快樂,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而小學生年紀較小,生活閱歷較少,更多地以形象思維為主。為了幫助學生快速建立數學思維,掌握數學規律,在課堂的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營造與數學有關的生活場景,使教學內容更富有生活化[2]。例如,在學習長方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在家中收集、準備生活中的各種長方體,將其帶到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收集的物品,通過觀察、比較、摸一摸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自主思考這些物品的共有特征,進而找到長方體的特征。在自己熟悉的物品中尋找數學的知識,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長方體的概念。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十分必要,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數學概念、數學定理和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例如,學習常用的容積單位升、毫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帶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礦泉水瓶、牛奶和、可樂瓶、空水桶等,讓學生自己標記一下它們的容積,在標記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近距離觀察,能使學生明白毫升、升的概念。最后再讓學生進行討論,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了哪些容器,這些容器應該用什么樣的數字和單位表示體積。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可以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進行探索和交流,能對所學的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認識,進而提升數學能力。
任何學科的教學目的都不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更多的是為了達到不教的目的,讓學生自己學習,學會應用。在數學教學中,將數學知識運用在具體的生活中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數學,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就在生活中,認識到數學的樂趣[3]。在現實生活中,學生遇到的很多問題都不是單一的,是各種信息組合在一起的。教師可以將其引入數學課堂,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學習“認識人民幣”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模擬超市購物場景。讓學生想一想平時家庭采購是如何在超市購物的。在這個活動中,學生要學會辨別商品、認清標價、進行付錢找錢等活動,這樣學生很快就能認識到如何使用人民幣,還能使學生在場景中學會辨別假幣。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節約資金,愛護人民幣,珍惜勞動成果。另外,講解相遇的有關問題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在操場上讓不同組的學生演示相遇、相反、相向等,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相遇的相關術語,這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這種活動能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價值,領會數學和生活的關系。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角色扮演,讓學生扮演生活中的電工、營業員、機場調度員等,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運用數學知識安排工作。例如,學習了相遇問題之后,可以讓扮演機場調度員的學生合理安排飛機進出場,使機場工作效率達到最高。學習了各種圖形面積的計算方式后,教師可以讓扮演建筑技術人員的學生,計算一下一個區域內的土地面積。在生活化的場景中以參與者的身份進行活動,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計算能力。學生在親身體驗活動中進行學習,可以快速理解和鞏固相關知識[4]。教師只有帶領學生真正深入生活,將數學知識融于其中,才能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應用,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教師要將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生動的、貼近生活的知識,重視數學知識的生活化,使學生能在課堂中學習數學知識,也能在生活中學習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