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溪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第一中學 廣東珠海 519100)
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只重視學生成績提高的傳統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了。因此,在實際的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積極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深刻認識到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手段,積極探索有利于提高學生研究能力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逐漸形成地理核心素養。
高中地理知識中有許多內容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聯系,從某種角度來說,地理知識就是人們的生活。但學生缺乏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無法將相關知識點與實際生活聯系到一起。這個時候就需要地理教師結合相關課本知識,找到知識與相關生活場景之間的最佳契合點,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提供給他們更加廣闊的研究空間,使他們可以通過情境對知識點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和理解,進而發展他們的研究和思考能力。
例如,教授“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當地一些有代表性的空間分布圖,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高端住宅區”等區域的分布條件。由于創設的情境貼合學生的生活,他們理解和接受起來會更加快捷。此外,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根據本地一些有代表意義的區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當場思考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學生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從“社會因素”“經濟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進行思考,加強他們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此外,高中地理知識中也有一部分內容離學生的生活較為遙遠,學生沒有經歷和見識過,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對此,教師在講述相關內容時,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相關知識的照片或視頻資料,通過直觀、聲畫并茂的圖文加深學生的印象。如講解“自然災害”相關內容時,就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火山噴發、洪澇災害、地震等視頻,也可以搜集一些火山爆發或地震形成的演示視頻,讓學生對相關自然災害的形成產生更深刻的記憶和理解,逐漸培養他們的研究思維[1]。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讓學生從學會知識向學會學習轉變,教師從課堂的主導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既是新課程的要求也是培養學生研究能力的關鍵。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往往都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學生缺乏思考能力和思考空間,腦中的知識結構聯系不到一起,久而久而,可能會出現厭倦心理,無法達到綜合發展的目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新課程改革下產生的一種新式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結成不同的小組,面對一些問題或者教學任務時,讓他們通過討論和能力互補的形式去解決問題,這個探討的過程就是他們自主學習的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例如,教學“現代旅游”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前將這個教學任務分配給班級中的地理學習小組,讓他們分工協作展開準備活動,通過研讀課本知識、詢問教師等方式,提前學習相關內容。到講述相關內容時,讓這個小組的成員為其他學生講解,教師則處于監督者的地位,學生講解完后,根據學生實際的講解情況進行一定的補充教學,加深學生的理解。或者是在月考后,為不同的地理小組分配不同的講解任務,有的組負責選擇題,有的組負責簡答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將課堂的主體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和研究去理解知識點,在討論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真正做到內化于心的程度。除了這種方法外,教師在課堂上也要積極回應學生,增加課堂上的互動性,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積極性。也可以適當引入其他科學高效的教學模式,如分層教學、差異化教學等,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研究能力[2]。
對于高中的知識來說,如果單單依靠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研究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適當的圍繞課本知識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可以對學生的發展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而且對于相關知識的運用也會更加得心應手。
例如,地理教師可以在周末的時候為學生留一些實踐作業,讓學生們可以自己一個人也可以以結組的形式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自己附近的“區域布局”,可以“經濟”“交通”的角度去看,也可以從“城市化”和“人口分布”去分析,在實地的分析中去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除了這種任務簡單的實踐作業,在寒暑假的時候也可以讓學生去調研“環境污染”相關的實踐活動,通過對學生自己小區或者附近飯店的走訪和調研去分析環境污染和垃圾分類的情況,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直觀的感受去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喚醒他們的環保意識,同時這種開放性的作業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3]。
總而言之,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也應該隨之加強。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該與時俱進的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改革傳統的教育模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他們的研究能力。還要適當的讓學生參與一些實踐調研活動,鍛煉他們自主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深化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們的實踐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