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昕怡
(諸暨市店口鎮弘毅小學 浙江諸暨 311835)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驗探究活動是科學課堂的主要形式。在實驗過程中,學生也都是拿著老師下發的實驗器材,按著老師規定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探究活動中多數學生只動手不動腦,缺少思考,尤其缺乏探究過程中的實證交流。反饋中也僅是停留實驗現象表面,交流過程流于形式。
科學探究的核心是論證。因此,著力提升學生的實證交流能力,有重大的意義。在小學科學課上,教師應該以生活為基礎,通過解決一些生活問題或生活應用,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易得的物品、材料、器具等,進行簡易性、獨創性、趣味性、生活性的科學實驗活動。學生根據實驗操作或已有經驗,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有理有據,進而發展科學思維。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誰流得更快一些》這節課中,在比較水,食用油和洗潔精流動快慢實驗中,書本上展示的是在玻璃板上分別滴少量的三種液體,從而比較誰流得更快。許多老師會直接按照書本的實驗步驟讓學生操作,或者自己演示。之后請學生反饋,得出結論水流得最快,其次是食用油,洗潔精流得最慢。而這樣的探究活動就是流于形式,學生基本都是只動手不動腦,只是把自己看到的實驗現象表達出來而已,并沒有進行真正的科學探究與實證交流。
新課程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讓學生積極、主動、和諧地經歷學習過程。實驗設計能力能充分體現學生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過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有理有據地進行實證交流。
比較洗潔精、食用油和水三種液體流動快慢的環節中。
教師:同學們,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你覺得這三種液體誰會流得更快一些?
學生:水流得更快一些。
教師:你為什么會覺得水流得快,你的理由是什么?
學生:生活中洗潔精和食用油都比較粘手······(根據生活經驗分享了許多理由)
教師:說明液體流動快慢跟粘稠度有關。
教師:那你們有什么辦法能夠比較這三種液體的黏稠度呢?
學生想出了多種辦法:直接用手感知這三種液體,比較它們的黏性;三只分別裝有液體的杯子同時傾倒,觀察比較誰流得快;用木棒攪動這三種液體,觀察誰流動旋轉得快······
一學生想到:在一塊板上設置三條軌道,同時倒入三種液體,觀察誰先流到底部。
教師:這塊板你打算用什么材料?你為什么會選擇這種材料?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發現玻璃比較合適,玻璃透明便于觀察液體流動情況;玻璃防水,不會影響實驗。
教師:那在你的實驗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嗎?在倒液體的過程中打算怎么倒?
引導學生不斷地完善,讓設計的實驗更科學合理。課后讓學生利用生活中易得物品進行實踐探究,在下一堂科學課中根據自己的實驗操作分享自己的想法。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興趣被大大激發,每個人參與了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學生通過討論思考,逐步設計出自己的實驗過程。并利用生活中易得物品、材料、器具等進行實踐,從而有理有據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這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實證交流能力。
《教育大辭典》指出:“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是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通過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圍現實生活的獨特社會活動。”由此可見,游戲也是教學實踐方式之一。教師可以巧妙地將游戲活動和科學教育目標相結合,讓學生“玩中學,學中玩”,在玩中分享自己的發現,提出自己的想法,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方式。
在三年級下冊的《磁鐵有磁性》這一課中,教師需引導學生理解磁鐵吸引鐵的性質叫磁性,通過實驗認識磁鐵的一些性質特點。教材上要求教師進行該課授課時需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引導學生認識磁鐵能吸引什么物體;第二個問題是研究磁鐵能不能隔著物體吸鐵。為了幫助學生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在課堂上增加了一個游戲環節——“小貓釣魚”。以此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其對知識點的實證交流。
教師提供各種各樣形狀的磁鐵,畫有小魚形狀的彩色卡紙、回形針、棉線。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玩個小游戲——小貓釣魚。根據這些材料,大家覺得怎樣才能幫小貓釣到小魚呢?
學生:用磁鐵吸。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演示用磁鐵去吸小魚形狀的卡紙,但是沒有任何反應。
學生:因為磁鐵不能吸引卡紙。
教師:那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學生:我們可以在卡紙上插上回形針,磁鐵就可以吸上來了。
學生開始操作,發現小貓釣魚缺少一個魚竿。
學生:棉線一端綁上磁鐵;另一端綁在小木棒上。這樣就能制作成一個魚竿。
學生準備好釣魚裝備后,開始進行比賽,小組之間比拼看看在規定時間內誰能釣魚最多。
教師:同學們,在小貓釣魚游戲環節中,你發現了磁鐵的哪些知識?
教育是什么?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從“教學做合一”出發,倡導教師與學生共學、共事、共修養,他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最好的教育,即學校的存在本義是“學習共同體”。校長作為一個學校的靈魂,其思想觀念、角色行為影響著一所學校。因此,在將學校打造成學習共同體的過程中,校長發揮作用和實現角色轉換是至關重要的。校長作為學習共同體—學校的領導者,首要任務是發展出一種激勵學習的“場”,必須是教師的教師,是學習共同體中的首席學習官。
學生1:磁鐵不能吸引卡紙,能吸鐵。
學生2:磁鐵可以隔著物體吸鐵,比如紙巾、布、塑料等。
學生3:磁鐵兩端磁力強,可以吸好幾個回形針。
學生4:磁鐵越靠近回形針,越容易吸起來。說明越靠近磁鐵的位置,磁力越強。
······
三年級的學生對磁鐵的了解大多還只是知道磁鐵能夠吸鐵,但是對于磁鐵具有各種各樣的形狀,磁鐵磁性的強弱,是否能隔著物體吸鐵等知識都處于模糊狀態。通過小貓釣魚的游戲活動,邊動手、邊思考、邊發現,學生能夠自主發現關于磁鐵的許多知識,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實證交流。而且,能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小學科學課程內容包括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和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其中生命科學是連續而又緩慢變化著的,又依賴于環境。這就需要學生的長期觀察。教師引導學生養成觀察、記錄的良好習慣,這對學生間的實證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年級下冊《我們先看到了根》這一課中“交流種子萌發及根的生長過程”的環節。
教師:同學們,經過我們的精心培育,玻璃杯中的種子終于發芽了。那我們看到的種子發芽的過程是怎么樣的呢?
學生:種子種皮開裂,先長出來根,然后再長出了莖和葉。
教師:那在種子萌發過程中,你有遇到什么困惑嗎?其他同學可以幫忙解答嗎?
學生1:我的種子有幾顆沒長出來,不知道為什么?
學生2:我也有一顆一直沒長出來,后來我把它的種皮剝開了發現里面有蟲子咬過的痕跡,我覺得種子不能發芽有可能是種子里面受損了。
學生3:我也有幾顆種子沒發芽,而且還腐爛發黑了。我奶奶說是我的水放太多了,缺少氧氣,種子淹死了。
······
教師:在觀察種子萌發的過程中,你還發現了什么?
學生1:我發現種子的根長出來后,種皮開始有點變黑了,有些腐爛了,導致杯里的紙巾也有點變色了。
學生2:我發現不同方向種植的種子長出的根最后都是朝下生長的。
學生3:我發現紙巾里的水越來越少了,說明根在吸收水分。
······
學生在自己的長期觀察中,逐漸發現了許多關于種子萌發的知識。當然,也會遇到一些困惑,而這些困惑又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而解決,或者經過同學間的交流而被解開。這樣的學習過程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實證交流能力,比起教師單純地講授知識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