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雅
(常熟市王莊中心小學 江蘇常熟 215500)
群文閱讀作為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模式已經成為深受教育界重視的教學模式。面對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的情景,語文教學工作也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無障礙閱讀的關鍵時間段。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與閱讀能力,語文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添加群文閱讀的內容。
教學主要的目的在于拓寬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盡管群文閱讀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但經過調查發現,在小學階段開展群文閱讀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具體來說,由于學生閱讀的群文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并且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能會不自覺的將所閱讀的文章、圖片進行比較,以便找出其中的異同點,這種不自覺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在進行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從多種角度理解文章的內容,進而在加深學生對文章內涵理解的同時,提升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
小學生接觸的讀物數量相對較少,在小學階段開展群文閱讀,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還可以為其提供更多的閱讀資源,進而拓寬學生的視野,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其構建更為完整的知識脈絡。同時,受小學生興趣愛好有所差別,并不能將學習經歷全部投注到課堂學習的影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添加群文閱讀的內容,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生可以自主探究文章內容,為其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當前小學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閱讀材料的選擇是閱讀教學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在實際選擇的過程中,首先,教師應當明確課堂上群文閱讀的主題,并圍繞著主題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其次,為避免因閱讀材料千篇一律,而無法吸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選擇文章的過程中,應明確備選文章的寫作方式、風格特征等特性,盡可能使學生能夠在實際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閱讀的層次性;最后,隨著文化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各類文獻層出不窮。在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文章的選擇過程中,教師應當在滿足課堂教學標準的基礎上,依據當前的教育熱點,選擇能夠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性格特征的文獻,從而使學生可以實現個性化發展的目標。需要注意的是,現階段開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在選擇群文閱讀主題的過程中,應當明確教學的中心,并圍繞著文章教學的中心來選擇主題及內容相似或完全相反的文章進行群文閱讀,從而保障群文閱讀能夠真正發揮其教學效用。比方說,在學習部編版四年級下冊中的《貓》這一課時,筆者就曾在課堂上邀請學生閱讀《給我們家貓咪的四封信》與《貓伯伯》這兩篇文章,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貓”這種生物的習慣與特點,進而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1]。
盡管閱讀目錄只有薄薄幾頁紙的內容,看起來并沒有太重要的作用,但在實際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若教師能夠制定一份層級分明的閱讀目錄,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將會有明顯的提高。具體來說,閱讀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間斷的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還不夠強,邏輯思維能力還沒有完全成型。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遵循小學生的學習規律,在制定閱讀目錄的過程中,遵循群文閱讀內容由簡單到復雜、從容易到困難的邏輯順序,循序漸進地訓練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受小學生思維模式、家庭環境、性格特征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別。在進行群文閱讀目錄制定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在滿足課程教學要求的基礎上,充分了解學生學習的規律,進而制定能夠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閱讀目錄,以便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比方說,在進行詩詞古文教學的過程中,受五言詩字數較少,詩的誕生時代與當今社會存在很大差別這一類因素的影響,小學生很難充分理解五言詩的含義。此時,教師可以在制定群文閱讀目錄的過程中,先選擇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七言絕句、樂府詩,然后再將古散文、長詩等逐漸添加到群文閱讀目錄當中,從而令學生在腦海中逐步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詩詞學習鑒賞體系,使其詩詞鑒賞能力能夠循序漸進的提升。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在小學教學的過程中,只有使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產生興趣,才能保證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當中。為進一步提升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效果,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學生興趣的激發,促使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具體來說,首先,教師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選擇群文閱讀的內容,由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存在一定的差別,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在滿足教學需要的基礎上,盡可能依據學生的喜好選擇閱讀材料,通過課內材料與課外材料相結合的方式,拓寬學生的文化眼界。其次,教師應當為學生構建良好的閱讀環境,小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從眾心理,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在教室墻壁上張貼閱讀中名言警句、在課前邀請學生進行好詞佳句分享等方式,構建以閱讀為主體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閱讀興趣。最后,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的方式,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舉例來說,筆者主要通過以班級為單位定期開展閱讀交流會、朗誦比賽以及在設置相應議題的基礎上,要求學習積極展開辯論等方式,使學生充分展示自身所學的內容。通過各種形式活動的組織,在調動學生閱讀興趣、增強其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還提升了學生的表達能力,為其后續的學習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
老子曾說過“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當前語文教學不止要向學生傳授相應的語文知識,更要向學生介紹相應的學習方法,在當前群文閱讀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的閱讀量大幅度上漲,若教師沒有向學生介紹相應的閱讀方法。使得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統一使用精讀或粗讀的方式,可能會降低其學習效率。對此,在當前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過程中,首先,要向學生介紹群文信息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的方法;其次,在學生接觸到群文閱讀文章時,其明確哪些文章需要精讀、哪些文章需要粗讀;最后,受限于語文課堂時間有限不能使學生充分閱讀文章的影響,教師可以指出學生在進行文章閱讀的過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并設計與閱讀文章相關的問題。然后要求學生在課下找出問題對應的答案,以便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為提升群文閱讀的教學效率,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主要是通過對教學形式加以創新優化的方式,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但在群文閱讀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閱讀的主體是學生,并且受教師無法充分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影響,小學生的閱讀效果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使得群文閱讀無法充分發揮自身的效用。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建立學生間互幫互助學習小組的方式解決以上問題。具體來說,首先,教師可以在考慮到學生性格特征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知識積累能力以及閱讀學習能力之間的差距,進行差異化的分組,以便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做到優勢互補。其次,在滿足教學目標要求的基礎上,教師應當依據不同小組的實際情況,選擇具有針對性的群文閱讀材料,并鼓勵學生在完成文章閱讀后,通過互換筆記的方式,加強小組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再次,教師可以通過為不同層次的小組,設立符合其知識水平的群文問題,并鼓勵小組成員經過探討找出問題答案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最后,教師可以通過鼓勵小組成員摘抄群文閱讀材料中好詞佳句,并互相分享的方式,為學生的寫作學習積累素材[3]。
新課改要求當前小學語文教師在正常教學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更好的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群文閱讀的內容,在拓寬學生文化視野,提升其表達能力與理解能力的同時,引發學生深入理解思考文章內容,進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其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