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完善大學治理結構、提升大學治理能力,不僅是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要求,也是推動大學發展、提升大學品質的實踐所需。教師作為大學的主體之一,在大學治理過程中起著關鍵性、決定性的作用。隨著現代大學的演化發展,教師參與治理的理念、制度和實踐等方面的困境制約著大學教師參與治理的效果。大學要實現有效治理,需要突破現實局限。通過對治理主體身份的確認、公共理性的培育、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合作環境的建構,促進教師積極參與大學治理,形塑良性互動、合作共贏的治理格局,切實改進和提升大學的治理水平。
[關鍵詞]大學治理;教師參與;治理能力;功利化;文化塑造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1)06-0084-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6.014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大學治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國家治理具有同構性。完善大學治理結構、提升大學治理能力,不僅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要求,也是推動大學發展、提升大學品質的實踐所需。當然,沒有廣大成員的認同和參與,也培育不出治理能力[1],無法實現有效的治理。大學教師作為大學治理的利益相關者,是大學治理的主體之一,對于大學的建設與發展起著關鍵性、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大學要實現有效治理就不僅限于治理規則的規范和變革,更在于教師群體對大學治理的價值認同和思想共識,在此基礎上才能形成有效的多元協同。同時,大學作為一種文化機構,其文化性是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顯著特征。文化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能導引師生的價值觀,深刻影響著師生的主體行為。在此意義上,現代大學治理的關鍵在于兼顧大學的文化性和主體性,通過文化的塑造保障大學教師的治理主體角色,提升大學教師群體參與大學治理的能動作用,充分匯聚教師智慧,創新大學治理方式。這對于推動大學的科學、有序、高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教師參與大學內部治理的文化困境
高等教育發展至今,其在知識創新、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顯著。然而在社會的急劇變化中,大學內部治理過程中出現了治理結構失衡、參與主體不足、主體能動性被漠視等諸多問題,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大學的有效治理水平。
(一)“可有可無”: 教師參與內部治理的理念困境
理念決定行動。大學理念作為高等教育的根本性主張,全面深刻地決定著高等教育的形態[2],也決定著大學主體的具體行為。隨著現代大學的演化發展,大學逐漸從社會“邊緣”走向社會“中心”,并據其精神、學術、文化、價值等內涵深刻影響著社會的發展。但是,社會發展中所滋生的官僚主義、工具主義等也越來越腐蝕著大學超然的精神氣質和知識創新的文化責任。大學正在失去作為文化性、價值性存在的尊嚴,大學教師也在這一過程中失落了文化涵育的主體使命。特別是在大學治理的過程中,在績效導向的影響下過度追求物化指標,通過嚴格的控制和功利化的評價來追求最大績效,人本化的治理思想逐漸被虛化。這使得大學以及大學教師立德樹人的使命和傳創文化的責任持續弱化,背離了大學作為教育文化組織應有的使命。大學治理人本化的遮蔽以及功利化的追逐,必然造成大學內部治理過程中對教師缺少必要的主體關照,使學校在很多具體工作環節中弱化了教師的主體作用。教師參與不足,呈現出教師在治理過程中角色與地位可有可無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侵蝕了教師的獨立人格,限制了教師的自由空間,背離了大學治理的價值目標,也嚴重影響了大學學術的發展,破壞了大學教師成長的文化環境。這種影響的持續發展,還會使政府和高校對教師的權利認識模糊、權利混淆,治理取向出現偏移,導致一方權利放大而一方權利受到擠壓,這就更加弱化了教師的參與意識,使教師迷失了對治理的價值認同。
(二)“浮于表面”:教師參與內部治理的制度困境
制度本身是一種規范性的文化,建構理性的制度文化是大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大學的快速發展,大學的制度文化也在不斷地建設和完善,但“與國外先進大學相比,(我國大學)仍然處于制度建設的‘初級階段,最主要的是缺乏大學制度的‘靈魂——大學文化和制度文化。因為大學治理雖然要重視制度,但其本質卻在于文化”[3]。“非升即走”“共同治理”“大學章程”等一些在世界著名大學中普遍適用的做法卻在我國大學中失靈,這些都是制度設計與大學文化結構相沖突的結果。可見,很多大學在建章立制的時候過分追求管理工作的質量與效率,沒有將大學文化融入到制度文化之中,缺少對學校實際問題、文化傳統和文化慣習的反思,缺少教師的有效參與。忽視了對教師作為治理主體的內在需求的關注,就會使新制度難于嵌入廣大師生的文化認知圖式,從而產生矛盾和沖突,使制度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此外,權力與制度是可以相互滲透的。我國特有的高等教育科層制管理模式造成的集權折射到高校內部治理,就是行政權力泛化和學術權力的弱化,教師民主參與和提高質效的要求之間的矛盾突出。盡管國家通過法律法規來保障高校教師民主管理的權利,保障高校內部學術與民主管理機構的建立,但是由于相關制度只是給予了宏觀性的指導,缺少具體的實施細則及制度保障機制,教師作為高校主體的角色地位依然沒有得到充分的保障,教師主體在大學治理結構中的職責隨意性較大,在現實治理過程中依然淪為行政人員管理的工具與對象。教師應有的主導空間被行政權力擠壓,大學制度文化不能滿足大學發展的需求。
(三)“差強人意”:教師參與內部治理的實踐困境
從制度到行為,中間的連接點在于文化認知[4]。當下,我國高校內行政權力的主導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轉變,教師所處的弱勢地位對其參與大學內部治理帶來了諸多阻力。在這樣一種文化認知下,行政人員為了實現大學的使命,往往把“教師視為一種被管理的資源,一種被用來定義、操控和部署的人力資本”[5]。這就容易引起雙方的相互漠視,教師喪失了選擇性,使其主體能動性迅速消退。大學治理結構的相對固化,造成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間信息的不對稱,不能充分表達各方的利益訴求,使得以技術、績效、制度等為表征的高度機械化的缺乏精神內涵與感召力的管理大行其道,忽略了大學作為文化機構應有的柔性治理手段。當然,在大學治理現代化的推進過程中,也有很多高校意識到人的主體性在大學治理中的作用,紛紛建立學術委員會和職代會相結合的治理模式,這雖然保證了教師在大學治理和決策中基礎性的參與權利,但是在大學發展的很多領域卻依然僅僅發揮著建議及咨詢的作用,利益代表不充分、回應訴求不及時及回應主體不明確、監督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依然突出,這樣的權力無論是從廣度還是從深度上來說都顯得差強人意。特別是涉及到事關教師切身利益的很多重大發展的資源配置及權力配置的學術事務,也依然遵循行政事務的管理模式,受到其他權力的干預和影響,甚至被行政管理及決策全面代替,這樣的治理模式下教師缺乏知識創造的自由空間,背離了大學學術獨立自由、自主自為的基本精神。
二、教師參與大學治理的現實局限
教師參與大學治理,既是大學教師發展的內在訴求,也是大學發展、社會進步的外在需求。這兩種內外環境也共同構成了大學教師參與治理的內部、外部影響要素,這些因素彼此聯系、互相作用,影響著大學教師對于大學治理的認知與實踐。我們深入透視教師參與大學治理的現實局限,能夠為提升教師參與大學治理的實效明晰行動方向。
(一)效能至上的外部發展環境
大學的發展是大學通過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來檢驗自身的價值理念、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并據此對大學發展進行調整以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因此,大學發展是以滿足適應外部社會環境為前提的。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發展戰略促進了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基于“投入—產出”的發展邏輯也對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政府基于績效,通過發展規劃、人事安排、學術評價以及競爭性資源的配置來強化對大學的調控,以期用強大的物化投入換取高校的高速發展績效。毋容置疑,這種以績效為核心的發展邏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學的高速發展,特別是在我國實現由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的戰略任務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這種唯績效論的發展模式在促進高校競爭的過程中也形成了激勵的扭曲和治理的異化。大學在外部競爭壓力下,為獲得更多的辦學資源支持和實際利益,往往通過增強內部激勵來加以迎合——分解指標,傳導壓力,牽引著大學師生的工作學習方式、發展方向,這就必然淡化大學教育和學術的應然屬性,呈現出經濟實體、政治組織、生活社區等多元化功能特征,忽視了捍衛學術自由和追求科學真理的本體意義。為了實現在各種績效指標指引下的對標發展,大學自然會忽視對公共理性的堅守而選擇“管理簡便”“效率優先”的治理模式,從權力結構上排斥其他治理主體對權力的實質性分享,以非常規、非理性的手段進行管理,以實現對利益的追逐和既定指標的實現。偏離了大學內部治理所應尋求的多元治理主體的有效參與和合作互動,大學治理過程中就會頻繁出現學術權力被忽視,想起來時就用一用,想不起來就擱置一邊的現象[6]。
(二)功利傾向的內在角色矛盾
學而優則仕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激勵制度,這種官本位的思想觀念數千年來一直影響著我國的主流文化,滲透在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刻影響著大學場域中的教師群體。再加上大學組織一直沿襲傳統科層制管理模式,這種管理制度以及背后的文化理念,使得行政人員所掌握的社會資本相對處于優勢地位,行政人員便可以通過單純的行政手段對其他權力進行限制,本該是平等合作的不同群體就變成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在一定程度凸顯出行政權力的地位優勢,這強化了不少教師的官本位思想。當然,也正是大學行政人員在大學組織場域中占據有利位置,對其他治理主體的排斥遮蔽了大學教師參與治理的內在動機。另一方面,從部分參與到大學治理的教師群體來看,由于“經濟主義傾向”的治理取向模糊了學術與政治之間、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邊界,使得大學教師失去了對大學本真價值的認同,偏離了大學引領價值、形塑精神的崇高使命。為了迎合經濟物化的評價取向,很多教師倍感壓力,呈現出物質化、經濟化的特征。他們在開設課程或開展科研項目時,不再僅僅考慮學科和知識發展的需要,而更顧及成本和產出效益,大學教師內在的基于理想、使命的學術熱情逐漸被弱化,基于學術屬性的角色意識逐漸消散。在這種治理情境下,大學教師逐漸拋棄了價值理性而崇尚工具理性,甚至表現出鮮明的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色彩,對與切身利益相關的事務有積極的參與意愿,但對涉及長遠的公共事務卻可能集體失語。教師參與大學治理的動機、領域和內容逐漸功利化。
三、教師參與大學內部治理的實踐路徑
大學是創生文化的場所,文化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內化于大學人的實踐情境之中。文化的教化和引領功能更可以潛移默化地引導人們的價值追求,發揮整合調適作用。可見,大學文化可以作為一種柔性力量介入到大學治理之中,并對大學治理主體發揮凝聚治理共識、培育公共理性、增強治理自覺的積極作用,促進大學主體多元參與,協作共治,構建良性互動、合作共贏的治理格局,進一步改進和提升大學的治理水平。
(一)主體身份的確認
大學的治理效能取決于大學參與主體的治理效能,而人的行動往往會受思維的影響,因為精神所產生的力量不僅會直接影響到大學主體的行為,且會產生穩定持久的影響力。現代社會的治理不應該僅僅依賴制度的強制作用,而更應該通過建構主體性喚醒成員的自我參與意識。可見,身份認知是個體積極參與治理的先決條件。具體到大學治理,個體是否能夠正確審視和認知所處的環境與自身的角色,發展出參與治理的內在自覺意識,直接關系到參與治理的成效。因此,在大學治理實踐中,首先要注重培育教師的主體意識。這是個體在大學治理中自我確證的表征,也是個體積極履行治理責任的前提。特別是涉及教師群體切實利益的問題,應在教師群體中進行廣泛協商,集思廣益、凝聚共識,有效集中教師群體的民智、民力,使得教師群體更加有凝聚力和感召力,從而為大學贏得更加崇高的意義和社會地位。另外,在大學教師參與高校治理的過程中,也要通過文化輻射、文化浸潤、文化熏陶等不同方式構建治理主體的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使他們在獲得主體性文化身份確認的基礎上,強化參與治理的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和自主意識,以主人翁的責任意識形成強烈的參與治理的使命感,超越各自狹隘的利益視野,并在治理理念的感召下自覺擬定治理預期,主動適時地調節自我,達成治理的意義取向。
(二)公共理性的培育
公共理性是主體與所處環境有效溝通并獲得高度認同的理念與價值[7],對于形成社會生活的基本規范、價值導向,達成正當的共同文化認同并調節、消解矛盾與沖突,最終促成公平正義的實現、維護主體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對于治理而言,公共理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成為治理現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從本質上說,教師應該是蘊含豐富的公共精神和公共使命感的職業,也應該堅守“學者的人間情懷”。然而在大學領域私利主義、功利主義、工具理性等觀念的侵擾之下,教師本應該有的公共理性、公共使命不斷式微,批判性思維逐漸喪失,教師逐漸從大學的公共領域淡出。因此,要實現大學教師的有效參與治理就要增進大學教師對于公共使命、公共理性的培育、理解和踐行,從觀念、行動等多個層面上改造教師的公共觀念意識。首先在理念上,要幫助教師樹立起對公共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崇敬意識,進一步明晰協商共治的內在價值,從而形成超越自我個體生活和私人利益的價值認同,保持對公共參與的興趣、熱愛,形成穩固的、積極的參與信念。其次在行動上,要引導教師從切實問題出發,以公共理性為切入點,依據各自的知識背景、文化圖式和治理能力,提升個體行動的公共內涵。不僅主動開展反思性、批判性的職業行動,而且還要自覺建構能促進公平正義、和諧互動,有利于大學發展以及個體成長的治理格局,從而達成大學的公共使命。
(三)治理能力的提升
治理能力是參與治理的各主體通過互動、協作形成共識,對社會活動進行有效管理的本領,決定著治理的成效,也是推動治理現代化轉型的重要內驅力。教師作為大學治理的重要行動者,其治理能力決定著大學治理的成效。特別是隨著大學的深化改革和持續發展,大學在人員、資金規模等方面不斷擴大,在內部結構、人員分化分工等方面越來越細致,大學治理對于職業化乃至專業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同權力主體之間的沖突和矛盾越來越多,這對大學教師在治理能力和素養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根據現代大學發展的基本特征以及大學治理體系中教師的角色要求,大學教師參與內部治理不僅需要具備使命、理念,興趣、熱情,還需要具有變革的勇氣、魄力,以及協調溝通不同主體的能力和技術。因此,大學教師在治理過程中一方面要提升正確的認知和判斷能力,既要能正確理解大學治理制度的內在善意,積極構建彼此共同遵守、互相理解的治理自覺,也要能有效辨識大學內部沖突的邏輯指向與意義內涵,有效伸張合理、正向的內在訴求。另一方面,大學教師也要提升表達、磋商和妥協的能力。在治理程序和規則的框架之內,既能妥善協調其他個體在程序和規則的范圍內充分表達自我,也能全面客觀地聽取他人的利益訴求,并通過持續的磋商和相互間的妥協來達成利益分配上的互利共贏,有效平衡各主體間的多重利益關系,從而實現更高品質的教師治理使命。
(四)合作環境的建構
人可以創造環境,環境同樣也可以形塑人。在大學中,特定的文化環境與精神氛圍以其精神、思想和理念的力量提升大學人對大學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進而上升為責任感、使命感,從而形成蓬勃向上的群體,這是大學發展的重要條件。由此,在大學治理過程中,構建合作共治的環境是滿足教師表達訴求,實現教師有效治理的保障。一方面,大學要注重制度環境的規范和引領作用。通過建構基于文化認同和價值規范的整合機制,均衡大學內部權力結構,優化大學內部權力關系的平等互動機制,以及符合學術規律、能保障教師地位的激勵機制,形成信任合作的良性運行體系,以保障教師的決策參與,有效拓寬教師參與大學治理的空間。同時也要加強對治理制度意義的宣傳,強化大家對大學制度文化的認同,切實增強大家對頂層設計的信任,促進制度到行為的自覺轉化,使教師重新回歸“大學主人”的地位。另一方面,要注重營造以人為本的治理氛圍。通過整合各類學術委員會、教學委員會、教職工代表大會、工會大會、教師聯誼會等,促進大學主體之間的交流互動,實現大學治理各項事務決策、程序、結果等信息的公開,切實增加治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要充分利用新興的微博、微信、微視等新媒體載體,豐富表達個人意志的通道,保證利益訴求的充分表達,增強治理的自覺自為,形成更為順暢、更具效能的治理模式。
參考文獻:
[1]龐慶舉.學校變革中的管理、領導與治理:類型區別與階段轉化[J].教育發展研究,2017(20):8-13.
[2]馮大同.回歸文化本質的大學理念反思[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4(5):152-156.
[3]王冀生.大學文化是大學人的精神家園[J].中國高等教育,2014(8):8-11.
[4]施曉光.現代大學治理模式的轉向[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5):8-9.
[5]羅婷,萬春林.文化建設:大學內部治理的必然選擇[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1):127-131.
[6]李梟鷹,唐德海.中國大學治理的“三元文化”沖突論綱[J].高校教育管理,2018(1):84-91.
[7]秦德君.國家公共管理中的公共理性[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7(1):47-54.
(責任編輯:劉新才)
A Cultural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University Governance
ZHENG Yun
(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009,China)
Abstract: Improving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universities and their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are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but also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of universities. As one of the main bodies of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play a key and decis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With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universities, the conceptual dilemma, institutional dilemma, and practical dilemma of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governance restrict the extens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governance. To achieve effective governance, universities need to solve the real dilemma and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reality. Through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subjects identity, the cultivation of public rationality, the improvement of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operative environment,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subject of the university is promoted, and benign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are formed. A win-win governance pattern will effectively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governance level of universities.
Key words:? university governance; teachers participation;?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utilitarian;culture shape
[收稿日期]2021-04-30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的文化責任研究”(項目編號:17JYD00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的文化治理研究”( 項目編號:18YJC88147);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的文化責任研究”( 項目編號:2017SJB1173)。
[作者簡介]鄭云(1980-),男,江蘇張家港人,博士,揚州大學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大學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