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來
.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民營企業的數量和規模不斷壯大,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無論是增加稅收還是增加就業方面都顯示了強大的支撐力。在市場競爭壓力不斷加大的背景下,成本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企業健康發展的核心環節。雖然目前民營企業成本管理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進和提升,但是在新常態經濟背景下還存在許多不足,文章分析了民營企業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民營企業;成本管理;企業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1.101
1企業成本管理概述
1.1成本管理的主要內容
成本管理是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對成本進行規劃、核算、分析、控制、考核等一系列科學管理行為的總稱。成本管理的總目標服從于企業的經營總目標,目標可以具體劃分為成本計算目標和成本控制目標。成本計算目標是通過科學計算成本數據,為財務報表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成本控制目標就是通過一系列科學方法在保障產品質量和生產質量的前提下使企業成本最大程度降低。從內容上分析,成本管理具體包括成本規劃、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五項內容,成本管理的這五項活動通過成本信息的流動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1.2企業加強成本管理的現實意義
首先,企業成本管理質量反映一個企業管理的效益和效率。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經營面臨各方面壓力,利潤空間越來越小,企業只有把成本降到最低才能最大限度地產生利潤,但前提是降低成本的同時生產質量不打折扣,成本管理要維系成本與質量、價格、銷量等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科學的成本管理已成為企業管理的重中之重。
其次,企業成本管理貫穿企業全方位。從內容上看,它涉及企業的每個部門和每條生產線,必須統一目標上下聯動,通過生產過程中的實際成本和預算成本、標準成本相比對,找出差距發現漏洞,能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合理配置企業資源,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最后,企業成本管理促進企業戰略目標實現。在成本管理過程中,企業通過成本效益分析幫助企業管理層制定符合市場需要的企業戰略,如果選擇低成本戰略,則通過成本管理降低單位產品成本,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占有率,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果實施差異化戰略,則通過成本管理降低產品生命周期成本,實現對產品不同生命周期不同階段進行成本管控,從而避免盲目生產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2企業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成本管理意識不強
很多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成本管理觀念落后,對成本管理的概念理解得不夠深入,很少有企業把成本管理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不重視用低成本優勢獲取企業競爭優勢,認為成本管理就是降低成本減少開支,成本管理的范圍只局限于生產內部,忽視外圍成本,如研發成本、售后成本、環境成本等。好多員工認為管理成本是領導和財務的責任,與一線員工無關。企業在成本管理過程中很少考慮成本效益,盲目降低成本追求短期利潤,造成產品質量下降,市場需求下降,庫存上升,不僅會造成成本上升,還很可能會失去市場,使企業面臨危機。
2.2成本管理體系不健全
企業成本管理體系不完善是我國企業目前存在的短板,尤其是民營企業,核心管理層是家族成員,基本上是老板一個人控制企業,內部組織機構簡單,財務室只負責記賬和報稅,沒有一套科學合理的成本管理體系,甚至好多中小企業為調節利潤逃避稅收惡意操控成本,成本核算的效果和準確性得不到保證。
2.3成本核算工作有待完善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對發生的生產費用和形成的產品成本所進行的會計核算。大多數民營企業成本核算只是傳統的數據匯總,按發票數額匯總計入成本,制造類企業按料、工、費匯總計入成本方式方法單一,數據結果都是已經發生完成的數據,如果生產過程中發生虧損或成本數據有誤,不能進行提前預警,會使企業承受更大的損失。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制造業企業大量的人工被機器取代,人工成本降低而制造費用、間接費用占比會越來越大,所以制作費用的分配結果對成本數據的形成至關重要,再按傳統的制造費用的分配法,比如生產工時、機器工時、原材料數量消耗等分配制造費用成本結果會存在較大誤差。
2.4缺乏成本信息管理系統
目前大多數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較差,除簡單的應用財務軟件系統外,在信息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方面還有很大空間,數據資源“孤島”現象普遍存在,未能形成財務共享,而且信息系統建設投入及資源配置沒有得到領導層的足夠重視。
2.5成本管理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目前民營企業相當一部分財務人員知識結構老化,缺乏機制創新,適應不了財務大數據、智能財稅快速發展的需要。好多中小企業財務人員還停留在會計從業水平,財務預算、財務分析能力遠遠不夠,有的財務人員盡管理論水平較高,但是不深入生產一線,對生產車間生產工藝不明白,因此很難精準把控財務數據。
3加強民營企業成本管理的建議
3.1提高成本管理意識
加強成本管理首先要從意識形態上樹立成本管理理念。從企業高層到員工強化成本管理意識,切實提高對成本管理工作的認知和重視程度。當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經營與管理越來越透明,崗位職責細化到個人,成本規則的制定、執行、考核逐層逐級量化到個人,將員工的績效考核與企業管理緊密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全體員工在成本管理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成本管理思想真正融入企業,成本管理效果才會得以顯現。
3.2完善成本管理體系建設
加強成本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當前企業組織建設的緊迫任務,成本制度的制定和執行要結合行業特點、市場環境和企業自身實際,依靠強有力的組織機構去實施,成本數據要由企業的每道生產工序匯集而成,因此在建立成本管理制度管理體系時要抽集各部門業務骨干發揮他們在本領域的專長,如銷售部門涉及銷售收入如何確認,銷售費用如何把控,采購部門發揮采購業務的優勢,設計科學的詢價程序,有效降低采購成本,車間管理部門是企業生產的核心部門,在生產過程中必須精準把握物料的消耗,準確記錄數據等。最終成本數據是否精準取決于各部門數據鏈的運轉是否完善,而數據鏈能否科學完整傳輸數據要有好的成本管理體系做保證,系統各部門之間明確職責,協調統一,建立標準化成本管理體系和成本監督機制。
3.3加強成本核算工作
成本核算是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的信息基礎,因此做好成本分析與控制必須提升成本核算水平,提高核算精度。
首先,民營企業應加強成本核算程序的科學化和標準化。在企業成本管理工作開展進程中,要建立階段性成本控制和監督分析體系,將實際成本和標準成本、預算成本進行對比,實時動態分析成本考核指標,及時發現成本控制的不足,及時進行合理的改進,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成本控制,從而維護企業成本管理的科學性,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其次,成本核算方法要不斷改進升級。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傳統成本核算方法已顯出弊端,成本數據存在誤差,尤其是制造企業,成本核算工作復雜。隨著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成本構成三要素的組成結構已發生了變化,再按傳統分配法計算出來的成本數據顯然不科學。作業成本法的出現彌補了我國制造業企業成本核算方法的不足,通過“作業耗用資源,產品消耗作業”的基本指導思想來歸集產品成本,規避了制造費用分配不科學的難題。
最后,將成本核算整體進行分拆,把成本核算由整體匯總分拆到每個單元,再由單元數據匯總到整體。特別是工程施工類企業,如果工程量大,涉及的工地多,采用按項目分類分項進行成本核算,更能準確計算成本。同時要全面計算成本核算的內容,不僅包括物質成本,也包括非物質成本,將設計研發成本、人力資源成本、環境成本等都納入成本核算與管理中。
3.4抓好成本信息管理系統建設
成本管理是以生產為基礎的科學信息系統。隨著企業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企業生產環境不斷改善,將產品生產環節與現代化信息技術深度融合,通過引進配套的智能生產設備和先進的生產工藝,優化進銷存信息系統,實時記錄設備運行數據和生產數據,提高產品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同時使成本數據更加精準。通過應用ERP系統、財務云等智能平臺,從采購訂單、車間生產、倉儲、銷售各環節都是自動信息系統進行數據處理,使倉儲系統達到最科學合理狀態,極大提升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從而有效提高了產品成本會計信息質量,促進企業降本增效。
3.5引進高素質人才
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才不僅要懂財務懂業務,還要懂技術。近幾年財務云、大數據等高科技的發展為企業財務數據的核算存儲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所以企業要引進專業人才運作財務智能系統,企業要舍得投入財力從高校財經金融專業引進高端人才,從人才市場挖掘具有CPA、中高級會計師職稱且有工作經驗的財務經理等專業人才,同時對企業現有財務人員進行定期培訓,會計政策財稅法規不斷更新,會計人員必須加強學習,掌握最新財稅政策,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4結論
綜上所述,企業成本管理已經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效率低而且成本數據存在誤差,很有可能影響企業決策造成隱形損失。隨著科技進步和企業升級轉型,很多人工工作會被機器取代,成本數據資料越來越透明,企業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只有進行科學的成本管控,才能產生更多的利潤增強企業實力。因此,企業管理的難度會越來越大,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只有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提升成本核算方法、強化成本管理體系建設等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與精度,才能為企業降本增效、提高市場競爭力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文紅艷.淺析企業的成本管理與控制方法——以工業企業為例[J].中國商論,2017(14):96-97.
[2]余國珍.民營制造企業成本管控問題的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18(17): 29-31.
[3]周英芬,徐明.中國制造業成本降低問題研究綜述[J].河南社會科學,2018(3):45-50.
[4]李清亮.中小民營企業成本管理中的問題與應對探究[J].時代經貿,2019(25): 80-81.
[5]孫希艷.制造業企業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策略探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9(8): 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