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韜,成燕燕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需要“外援”,更需要充分調動村(社區)內部力量,而村(社區)干部正是這個“領頭雁”群體。文章通過闡述村(社區)干部人才培養對產業振興、強化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以及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意義,分析云南省村(社區)干部人才培養現狀,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村(社區)干部;人才培養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1.02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迫切需要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工作隊伍;要推動鄉村組織振興,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培養千千萬萬名優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村(社區)干部是政府和群眾聯系的“紐帶”,其工作能力素養、服務態度及工作作風影響著黨和政府政策的貫徹落實、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幸福生活。
1云南省村(社區)干部人才培養意義
1.1實施產業振興的必然選擇
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是保障。目前,“三農”面臨著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農民老齡化,村(社區)人才不足以支撐農業產業化發展。據2019年中國統計年鑒[1]公布,截至2018年年底,云南省人口共計4830萬,其中城鎮人口2309萬,占總人數的47.81%,鄉村人口2521萬,占總人口的52.19%。云南省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2]數據顯示,全省農業生產經營人員1715.1萬,其中女性818.6萬。初中及以下學歷的生產經營人員占全省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的94.6%,具有高中及以上學歷的只占到5.4%。可見,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人口基數大,受教育程度低,要實現產業振興,提升村(社區)干部帶領群眾發展農業產業的能力至關重要。
1.2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必然選擇
“人才隊伍建設是基層黨組織發展的動力源泉”[3],農村基層組織需要“精黨務、通法制、懂經濟、善規劃、熟市場、會管理、熟三農、懂宣傳、會電腦”的復合型人才方能勝任[4]。從2016年云南省村(社區)“兩委”換屆情況[5]看,扣除交叉任職,全省村黨組織委員、村民委員會委員、村務監督委員共120503名,從年齡看,以45歲以下為主體,有74184名,占總數的61.6%。45歲以下這些人中,專科以上11045名,占總數的9.2%,高中中專19957名,占總數的16.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43182名,占總數的35.8%,村(社區)干部學歷相對較低,綜合素質有待提升,特別是經營管理、法治意識、突發事件處置能力弱。建設一支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強的村(社區)干部隊伍,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帶領群眾積極探索發展集體經濟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勢在必行。
1.3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6]創新鄉村治理體系,實現“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對村(社區)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做好村級事務性工作,做好黨建、安全生產、綜治維穩、農田水利建設等,在經濟新常態下,更要處理好土地流轉、美麗鄉村建設,生態環保、農技推廣、法治宣傳、產業發展、傳統優秀文化傳承和保護等工作。面對日益復雜的公共事務,需要提升村(社區)干部治理能力、領導力、組織力和創新力,煥發村(社區)生機活力,從而激發群眾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堅定理想信念、凝聚共同力量,以謀求村莊長遠的發展和綜合效益的提升。
2云南省村(社區)干部人才培養現狀
2.1云南省村(社區)干部人才非學歷教育培養現狀
目前,針對村(社區)干部培訓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省委組織部每年針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和黨員開展的培訓。《云南省2019—2023年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規劃》中針對基層黨組織書記培訓中提出:“圍繞建設一支守信念、講奉獻、有本領、重品行的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重點開展黨的創新理論,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黨建工作實務,群眾工作,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促基層治理等教育培訓。”[7]二是民政部門針對村(社區)主任和村(居)務監督委員主任的培訓。三是各州(市)結合脫貧攻堅、經濟社會發展等工作需要,舉辦各類專題培訓班,對各級黨組織書記、村(社區)主任開展培訓、調訓等。縱觀云南省村(社區)干部非學歷培訓,系統性不強,存在重復培訓現象,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資源整合浪費。
2.2云南省村(社區)干部人才學歷教育培養現狀
2018年5月,云南省委組織部聯合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農業廳和云南開放大學開展了《云南省村(社區)干部素質能力和學歷水平提升行動計劃》學歷教育(以下簡稱“村干部雙提升”項目),培養對象聚焦在18周歲以上、45周歲以下的村(社區)干部及納入培養計劃的村(社區)后備干部。
2.2.1強化組織保障,培養對象精準化
“村干部雙提升”項目初步形成了省、州(市)、縣(區)三級聯動機制。招生嚴格按照村(社區)干部個人申請,村(社區)黨組織、青年人才黨支部推薦,鄉鎮(街道)黨(工)委深入考察,縣級組織部門審核的程序確定學員。目前,“村干部雙提升”項目學員有15730名,覆蓋全省16個州(市)129個縣(區),其中,在職村兩委學員為75.15%,培養對象更加精準。
2.2.2以學員需求為導向,增強教學內容針對性
云南省委組織部、云南開放大學通過走訪調研、召開專家論證等方式,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方案中除了教育部規定的學歷教育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程以外,增加了履職能力模塊,根據村(社區)干部的工作需求,設置了《農村黨建工作實務》《計算機操作實務》《農村常用應用文寫作》《新時代農村發展形勢與政策專題》《民族宗教與政策》《農村電商實務》《農村常見突發事件應急與處置》《農村村務管理實務》《實用法律知識》《人際溝通與技巧》《地方特色課(一)》《地方特色課(二)》《地方特色課(三)》等課程。《地方特色課》由州(市)組織部門結合當地產業發展需求,確定具體授課內容,《地方特色課(一)》聚焦農業實用技術或高原特色產業;《地方特色課(二)》聚焦基層黨建、黨員教育、法制建設、生態文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地方特色課(三)》聚焦地方民族特色文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等。筆者在調研的過程中,學員紛紛表示希望此類課程多開設幾個學期,以便系統全面地學習和掌握。還有學員表示希望以后可以開設項目申報類的課程或者講座,爭取更多的農業項目能夠落地村委會。
2.2.3嚴格教學過程,提升人才培養實效性
輔導老師根據教學大綱和學員學習情況開展面授輔導,并組織學員開展小組討論以及實踐實訓,初步實現了“授課+答疑”“理論+實踐”“觀摩+指導”相融合。2020年春季學期 相關數據來源于“云南省村(社區)干部素質和學歷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20年春季學期教學情況通報。全省“空中課堂”平均參學率達到了 97.8%,其他三個課堂學員任務上傳率為 72.94%。“空中課堂”全省排名前10個教學點平均參學率達到100%,排名后10個教學點平均參學率為95.32%,可以看出“空中課堂”學習任務完成率比較高。其他三個課堂全省排名前10個教學點學員任務上傳率平均為96.9%,排名后10個教學點僅有28.92%,可以看出教學任務完成情況參差不齊,有待進一步提高。在調研的過程中,絕大部分學員表示“鄉村振興大講堂”非常有用,拓寬了視野。朱有勇院士的講座——《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提到林下種植,有學員表示自己所在地兒也有大片大片的林地,希望可以邀請農業技術專家指導發展林下經濟作物。
2.3逐步推進學分認證,促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銜接
目前,云南省高度重視村(社區)干部能力素質培訓以及基層黨員培訓,為了避免培訓內容的重復性,云南開放大學充分依托云南省學分銀行,以“村干部雙提升”項目為抓手,對各教育機構優質教育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和認證,為學習者提供更多靈活多樣的學習通道。共有25293人次的培訓課程通過認證轉換為學歷教育課程學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認證105人次,逐步推進學分認證,使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融通。
3提升云南省村(社區)干部人才培養質量的建議3.1充分運用“互聯網+”,形成自下而上的資源整合路徑
充分依托“云南鄉村振興學習網”平臺,融合云上智農App,構建農業產業布局(介紹云南省各州市農業產業發展情況,結合實踐教學基地展示各州市特色農產品基本情況)、農產品市場行情、農業技術以及農業生產各環節上下融通的信息平臺,搭建集農業專家、指導教師、龍頭企業、學員于一體交流互動平臺,村(社區)干部可方便、快捷地享受在線學習、專家在線指導、農產品農資產銷供求對接發布等全方位服務,形成自下而上的資源整合路徑。
3.2圍繞產業振興,打造“專家+教學實踐基地+農業技術服務”為一體的產業帶動型人才培養模式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產業興,鄉村興。村(社區)干部培養要充分結合各地區產業特色,按照“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充分挖掘教學實踐基地的教學功能,種養殖技術的教學應緊緊圍繞作物或動物的整個生長周期,擺脫書本上(黑板上)種養殖學習的尷尬,并提供長期的跟蹤服務,打造“專家+教學實踐基地+農業技術服務”為一體的產業帶動型人才培養模式。促進產學研相融合,提升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讓云南開放大學辦學體系找到行走在田間、穿行于產業的“腿”,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為村(社區)干部整合資源賦能,推動特色農業現代化。
3.3建立村(社區)干部人才培養長效機制,鞏固培訓成效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明確“村黨組織書記應當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村干部既對上級政府負責,又對全體村民負責,承擔著國家代理人與村莊當家人的“雙重角色”。因此,村(社區)干部培養是長期工程,要根據村(社區)干部隊伍結構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制定中長期人才培養規劃,建立長效機制,著重培養村(社區)干部鄉村治理能力,產業致富能力,補足精神上的“鈣”,建立一支能打硬仗、敢打硬仗的村(社區)干部隊伍。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J].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
[2]云南省統計局.云南省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N].云南日報,2018-06-14(011).
[3]王斌.基層黨組織人才隊伍建設探析[J].才智,2013(29):216.
[4]王俊程,胡紅霞.關于西部邊疆民族地區農村基層組織人才隊伍建設的調研[J].寧夏社會科學,2016(2):110-116.
[5]左超.我省實施村干部能力提升行動[N].云南日報,2018-06-15.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云南省2019—2023年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規劃[EB/OL].(2020-01-11).http://yn.people.com.cn/n2/2020/0111/c378439-33707742.html.
[項目基金]云南省科技廳科技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專項項目 “科技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9RD006)。
[作者簡介]朱立韜(1974—),男,云南巧家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管理學及人力資源管理;成燕燕(1988—),女,山西晉城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農業產業化及農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