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
摘要:目的:總結老年原發性高血壓臨床診斷及治療體會。方法:2016年2月~7月,醫院共登記初診斷老年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294例,186例患者體檢檢出,102例因頭暈等癥狀就診,在測量血壓的同時,進行輔助檢查排除繼發性高血壓,以控制晨壓為目的,安排常規治療。對末次隨訪,將控制者納入控制組,未獲得控制者納入對照組。結果:隨訪(4.6±1.5)個月,控制組150例(51.0%),對照組144例。控制組鹽敏感性高血壓率高于對照組,控制組年齡、二三級高血壓、偏好咸味食物,否則食之無味、單用藥、抗高血壓藥物不良反應史、合并其他基礎疾病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老年原發性高血壓診斷與治療特別是治療水平有待提高,需要加強管理。
關鍵詞:老年人;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4-01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中國人口平均發生率19%~20%[1]。老年人,因血管收縮舒張功能的減退,血壓自我調節能力的下降,高血壓發生率明顯高于中青年人,同時血壓變化特征較青中年血壓也存在顯著的差異。高血壓對老年人危害極大,會增加冠心病、腦卒中、腎臟病等疾病發生風險,同時聯合用藥比重較高,用藥風險較高,總結治療經驗非常必要。2016年2月~7月,醫院共登記初診斷老年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294例,現報道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2月~7月,醫院共登記初診斷老年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294例,其中男190例、女104例,年齡(69.4±5.6)歲。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
1.2 方法
1.2.1 診斷
186例患者體檢檢出,102例因頭暈等癥狀就診。坐位標準水銀血壓計測量血壓,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同時詳細問詢病史、血液生化指標、血尿常規檢查,同時排除原發腎臟病、透等、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腎動脈狹窄所致高血壓。167例患者進行詳細的檢查,排除其他病因。
1.2.2 治療
安排基本的治療,詳細告知患者高血壓的治療目的,提高患者的重視程度,適當運動、減少鈉鹽攝入,補充鈣、鉀以及鉀鹽,減少熱量,戒煙酒。聯合用藥,給予噻嗪類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等,合并氫氯噻嗪、倍他樂克,個體化選擇厄貝沙坦,硝苯地平緩釋片,早期每隔2周復查一次血壓水平,預測療效,早期堅持最小劑量原則,以控制晨壓為主要目的。隨訪8周以上,復查血尿常規,分析是否出現不良反應,調整用藥。
1.3 觀察指標
對比高血壓末次隨訪血壓控制情況,將控制者納入控制組,未獲得控制者納入對照組。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學處理,年齡、治療療程等資料控制組與對照組采用配對t檢驗,性別、用藥情況等采用檢驗組間比較,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隨訪(4.6±1.5)個月,控制組150例(51.0%),對照組144例。控制組年齡(71.3±5.6)歲,低于對照組(65.2±6.1)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控制組鹽敏感性高血壓率高于對照組,控制組二三級高血壓、偏好咸味食物,否則食之無味、單用藥、抗高血壓藥物不良反應史、合并其他基礎疾病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2016年2月~7月,醫院共登記初診斷老年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294例,這一數據處于正常水平,因居民健康意識的增強,老年人高血壓篩查診斷意愿明顯增強,高血壓的診斷率顯著上升[2]。老年人高血壓的診斷不能盲目,除原發高血壓外,繼發性高血壓、血壓測量質量不佳等也會導致假陽性。有條件的對象,需要進行生化指標檢查后,以排除繼發性高血壓。
高血壓的治療方法基本成熟,用藥為主,本次研究顯示高血壓的控制率僅為51.05%,控制率較低,這可能與疾病綜合管理不到位有關。因素分析顯示,高血壓的療效影響因素較多,與高血壓的類型、嚴重程度、口味、用藥品種、合并基礎疾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等因素有關。今后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管理:①提高干預隨訪率;②提高合理用藥水平,不僅需要重視針對不同類型使用正確的抗高血壓藥,還需要重視不良反應的預防,不良反應是導致患者用藥不依從的主要原因[3-4]。
小結:老年原發性高血壓診斷與治療特別是治療水平有待提高,需要加強管理。
參考文獻:
[1]李 智,張山山,郭子宏,等.1953-2010年中國老年人口的變化趨勢及地理分布[J].中國衛生統計,2015,32(5):878-879.
[2]蘇鎮培.老年高血壓的診治-評 2011 中國美國歐洲老年高血壓專家共識[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4,22(3):214-217.
[3]鄧 波,張 新,李年珍,等.超說明書用藥的國內外現狀[J].現代醫藥衛生,2016,32(21):3313-3315.
[4]范娜,任雅麗.降壓藥處方用藥情況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