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鎖田
天水市武山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從1935年9月下旬到1936年10月中旬,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部隊縱橫武山,先后抵達多個鄉鎮。紅軍廣泛傳播馬列主義,宣傳抗日政策,發動群眾減租反霸,摧毀反動政權,組建縣、區蘇維埃政府和村農會組織,開倉放糧,強渡渭河向北挺進,到達通渭榜羅鎮,這段紅色記憶載入了中國革命的史冊。
正是偉大的紅軍長征精神,為武山縣教育植入了紅色基因。武山縣教育系統弘揚紅軍長征精神,沿著先輩們的足跡,接續前進,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的教育華章,紅軍足跡播下的火種在武山開花結果。
植入紅色基因,補足師生精神之“鈣”
鴛鴦鎮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有莊嚴肅穆的紅一方面軍長征強渡渭河紀念碑、費家山毛澤東宿營地、武山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等3處紅色文化遺址。
鴛鴦鎮中心小學離紅一方面軍長征強渡渭河紀念碑只有幾百米距離,該校也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紅色小學。近年來,學校以追尋紅色印記、重走紅色足跡、傳承紅色精神為主題開展清明系列主題實踐活動,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紅色詩歌朗誦、講述革命先烈事跡、觀看革命戰爭題材影片等活動,把講好“紅軍革命故事”納入學校德育工作中,通過挖掘整理,撰寫了鴛鴦籍紅軍楊望喜(又名楊平)和紅軍戰士賴金章的感人故事,形成以主題隊會、班會和學生互講為主的“紅軍革命故事”講述活動團隊,最近又編成了《紅色記憶》校本系列教材。學校還通過開學第一課、主題隊會講故事、紅色經典誦讀比賽、剪紙藝術教育、清明緬懷革命先烈、清掃紅一方面軍長征強渡渭河紀念碑等各種活動來讓學生汲取精神力量,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1935年9月26日拂曉,中央軍委和主力紅軍分兩路縱隊急行軍,按既定計劃于上午9時前全部渡過渭河。紅軍渡過渭河后,從武山、漳縣趕來的國民黨保安團企圖夾擊紅軍,這時毛主席站在鞏家門村后的山坡上,看了看遠方,又仔細聽了聽遠處傳來的槍炮聲,笑著說:‘我看不是敵人的主力,隨便派兩個連出去放幾槍,嚇嚇他們,他們不敢怎樣的。果然不出毛主席所料,我們的小部隊才放幾槍,敵人的槍聲就頓時停住了……”五(2)班學生朱玲琳講述紅軍的故事如數家珍。
在該校,教師們都熟悉紅軍過武山的紅色故事,學生也個個都會講紅色故事。
“通過講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重溫中國共產黨黨史,喚醒了同學們奮發圖強的意識,激發了同學們刻苦學習的積極性。”校長郭小娟深有感觸地說。
該校老教師楊興勝明年將退休,他爺爺曾為紅軍從鴛鴦鎮向通渭榜羅鎮進軍帶過路,幫助紅軍籌過糧,家里住過紅軍,還曾拆了家里的木門和木柜給紅軍渡渭河搭建便橋。從2004年開始,楊興勝便搜集起紅軍長征散落在武山周邊4個縣區的軍旗、錢幣、餐具、布包、資料等40多件物品,走訪了8位紅軍后代,同時用詩歌形式編寫成了10個紅軍故事。每個新學期,他都會給全校師生講述紅軍的感人故事,讓師生進一步了解祖國的滄桑巨變和繁榮發展歷程。
據了解,武山縣各級各類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師生前往臨近的紅軍長征歷史遺址,開展以“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精神”為主題的紀念活動,組織師生到歷史遺址打掃衛生,舉辦經典誦讀,歌詠比賽,新教師、新黨員宣誓等活動。各學校的校訓、校刊、校歌、走廊文化、校本課程等都融入了紅色文化元素,讓學生時時處處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
“我們有效利用當地的紅色資源,教育引導學生銘記歷史,繼承先烈遺志,從小學黨史、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讓他們真正懂得什么是革命精神,踏著烈士的足跡前行,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武山縣委教育工委書記,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康隨成說。
通過形式多樣的紅色教育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刻苦學習的良好品質,而且為他們打上了紅軍長征精神的人生底色。
2019年12月26日早上,鴛鴦鎮中心小學四(2)班學生頡子陽走到校門口時,突然發現地上散落著許多面額大小不等的人民幣,他毫不猶豫地撿起來,把撿到的800多元錢交給班主任。
上世紀60年代,國家在武山縣馬力鎮王家門村依托榜沙河興建了一座水電站,水電站正門處一面6米左右的照壁前后兩面分別繪制了偉大領袖毛主席不同歷史時期的兩幅畫像。如今水電站已停用,但照壁上的毛主席巨幅畫像成為了當地寶貴的紅色資源。王家門小學通過采訪退休老教師和老黨員、搜集查閱資料等多種途徑,編出了生動鮮活的紅色故事。學校黨支部每年組織師生到原水電站瞻仰毛主席畫像、重溫入黨誓詞、聽老黨員講述紅軍當年途經武山的故事、在黨旗下唱紅歌,把紅軍長征故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結合起來,讓師生更能感受到祖國的巨大變化,增強了學生的歷史使命感。
擦亮紅軍長征牌,唱好學校特色“戲”
紅軍長征精神不僅培養了武山人民勤勞樸實、敢為人先的性格,而且孕育了武山教育系統師生的創造精神。各學校把開拓創新作為弘揚紅軍長征精神的切入點,在特色辦學多樣化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紅四方面軍長征曾在灘歌鎮駐扎了40余天,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
從武山縣城到灘歌鎮不到1小時的車程,灘歌古鎮是茶馬古道,自古商貿繁榮,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這里的武山旋鼓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月初的灘歌鎮和它的名字一樣充滿詩情畫意,整個小川道沉浸在油菜花海之中,麥田綠意蕩漾,油菜花金黃鋪地,建筑點綴在油菜花海中,鋪就出現代田園牧歌的美麗畫卷,這里的教育也和著武山旋鼓的節奏,延續著茶馬古道的繁華,在紅軍長征精神的激勵下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大早,灘歌初中的操場上,300人的龐大旋鼓舞社團正在排練,他們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主題活動準備著精彩的旋鼓舞表演。
旋鼓舞又稱“羊皮鼓舞”或“扇鼓舞”,是灘歌民俗文化的符號與象征,旋鼓舞在灘歌這片熱土上蔚然成風。灘歌初中是天水市第一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扇鼓舞》傳承學校、第一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學校旋鼓舞多次在省、市、縣大型活動中表演并獲獎。
“旋鼓舞具有粗獷豪邁、剽悍威武、喜慶熱烈、渾厚雄壯、飄逸流暢等特點,富有濃烈的鄉土氣息和民俗特色,通過旋鼓舞表演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積極向上、團隊協作的精神,激發了學生的青春活力,也是對傳統非遺文化的傳承。”校長蘭軍紅說。
該校為了傳承紅色基因,開發了校本課程《紅軍長征在灘歌》,深入挖掘相關紅色文化資源,廣泛開展“紅色經典誦讀”“我為黨旗添光彩”“紅色之旅”主題實踐活動、經典紅歌合唱比賽等形式多樣的校園紅色文化教育活動,組建了旋鼓舞、泥塑、書法、國畫、素描、健美操、合唱、竹笛、舞蹈、電子琴、文學社、愛英語、“灘中之聲”廣播站、科技創新、紅色文化教育等19個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積極打造育人高地,讓同學們自信自強,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在快樂中學習,因學習而快樂。
在鴛鴦中心小學的教學樓走廊,貼滿了師生創作的《紅軍強渡渭河》《毛澤東詩詞》《中國夢》《向雷鋒學習》等一幅幅剪紙藝術作品。這些近200幅作品來自學校紅色剪紙藝術校本課程,目前該課程已在三至五年級開設,固定每周兩節剪紙課,由民間藝人劉吉平老師兼輔導教師,已形成“歷史征程”“民族團結”“傳統節日節氣”等系列板塊的校園紅色文化。
扎根鄉村作貢獻,跑好長征接力賽
暖水小學是馬力鎮的一個教學點,海拔2456米,雖說離鎮上只有18公里的路程,但坡陡彎急,坐車顛簸將近1個小時才能到學校。
“冬天風特別大,感覺大得能把人吹走,每年有8個月時間房間里生火,沒有穿裙子的機會,冬天只要停電,水龍頭就會凍結,只能用開水燙。最麻煩的是周末回家沒有下山的車,好在搭上兩個男教師的摩托車有兜風的感覺,很自豪。”新入職的教師吳瑤很風趣地說學校處在“風口浪尖上”。
如今,這所學校有7名教師、六個年級、22名學生,學校的課程都開齊了,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面對面輔導,學生作業基本在學校就能完成,平時升國旗、體育課、做游戲、課間操等活動都能正常開展。
“我們教師守住這所學校,就能留住這個村子的希望,否則村民就要把孩子送到鎮上的小學去,我們距山下最近的榜沙小學也要3公里路。”校長孫金霞家在天水市,回一趟家要換5次車,耗費6個小時。據她回憶,2018年的一場暴雨災害造成斷水斷電,她被困在學校4天,與外界失聯,但她已經堅守五年,至今沒有走的想法。
2014年,武山縣教育局依托“玉芳教育基金”,成立了“璞玉留芳”教師志愿者藝術團。藝術團一成立,就吸引了100多名專業教師報名參加。藝術團的志愿者教師每年深入偏遠山區教學點教孩子們唱歌、跳舞、畫畫,指導師生規范升國旗,8年多來,志愿者的足跡遍布武山縣15個鄉鎮的每一所農村學校。除送教外,志愿者精心準備節目,為農村學校的廣大師生以及當地群眾送上了一道道豐盛的文化藝術大餐。
“每一次送教,志愿者都參與聽課評課,交流研討,幫扶指導當地學校的音體美課堂教學,送教不僅送去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更重要的是提振了鄉村薄弱學校的發展信心。”康隨成說,“志愿者藝術團的教師,有的來自城區學校,有的來自山區學校,在學校都承擔著教學任務,他們擠出時間開展送教活動,幫助偏遠山區學校補齊了藝術課師資的短板,促進了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目前,武山縣農村學校組建了40多支師生合唱隊,參加師生達3200多人;藝術團開展送教活動50多次,受益師生1.2萬人。在此基礎上,武山縣教育局還于2017年成立了“武山縣教育志愿者”服務總隊,各級各類學校分別成立了志愿服務分隊或小分隊,注冊志愿者達4600多人,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公益活動。
灘歌鎮中心幼兒園園長楊明霞就是“璞玉留芳”教師志愿者藝術團的一名志愿者。她的父親楊立人是一名老黨員,2014年退休,先后在龍臺鄉中心學校、灘歌鄉漆家莊小學、灘歌鄉中心小學、袁河鄉干扎九年制學校擔任校長,管理得法,在當地老百姓當中口碑很好。楊明霞2001年11月作為一名志愿者到干扎九年制學校支教,2010年正式入職,2015年8月被提拔為灘歌鎮中心幼兒園園長,到任后改善辦園條件,強化管理,用兩年時間就辦成了市級標準化幼兒園,幼兒園先后被評為“全縣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巾幗文明崗”“文明校園”。她作為“璞玉留芳”教師志愿者藝術團首批成員參加志愿活動,并響應組織號召成立灘歌鎮中心幼兒園志愿者小分隊,擔任村級幼兒園課程輔導與灘歌學區轄區小學藝術送教活動,每學期都會分組分批去支教,受到師生的好評。
“我自小跟著父親在校園長大,從父親身上看到了教師職業的神圣,正是這種初心促使我扎根鄉村教育一線,用自己的知識和愛心為孩子們編織七彩夢。每到送教學校,看到活潑可愛的孩子和陽光自信的老師,我心中真有滿滿的收獲感。”楊明霞對灘歌鎮的教育懷有深厚感情。
黨員甘當急先鋒,急難險重沖在前
武山全縣教育系統共有142個黨組織,2278名黨員,所有基層黨組織成為教育系統的戰斗堡壘,廣大黨員在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進程中發揮了模范帶頭作用,哪里有急難險重,哪里就有黨員的身影。
“2015年以來,為提升鄉村學校的管理水平,縣教育局黨委擇優選派20名城區學校副校長到農村學校擔任校長,這些同志都是黨員,大家都毫無怨言,欣然到鄉村學校工作,給鄉村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效果很好。”縣教育局黨組成員臧曉斌介紹說。
2018年7月1日,武山縣發生特大暴雨災害。馬力鎮是重災區,榜沙河流域堤壩被沖垮、多處道路被沖斷,部分學校受災嚴重,暖水小學等斷電斷水,信息中斷,險情十分嚴峻,學區黨總支組織馬力中心小學黨支部35名黨員教師投入到抗洪搶險救災戰斗中。
該鎮石磊小學校長鐘成榮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7月2日清晨8時許,鐘成榮走出校門查看校園周邊的安全情況,突然看見翻滾的濁浪里有一個人在拼命掙扎著,就在校門口正對面的涵管過水路面即將掉下去的時候,落水者有幸抓住了暫時倒掛在涵管邊上的一棵樹。那棵樹在巨浪的沖擊下正搖搖欲墜,隨時都有被沖走的可能。在此千鈞一發之際,鐘成榮三步并作兩步飛速跑進校園,拿出體育器材室的拔河繩,其他兩名教師接過拔河繩的另一頭,他抓住拔河繩立即朝落水者沖了過去。離落水者大約3米的時候,湍急的洪流已經淹沒了他的大腿,湍急的水流差一點將他沖倒,幾塊巨大的石頭從他的腳尖處碰撞而過,他使勁朝落水者甩繩子,接連甩了三次都沒能成功。此刻,他將繩子在他的左胳膊上緊緊纏了幾圈,在洪水的羈絆里,毅然向前挪了兩步,再挪了兩步,然后將繩子用盡全力拋了出去,落水者急忙抓住繩子拴住了自己,幾位村民陸續趕來幫助,終于施救成功。
“危急時刻救人一命是做人的良心,別人遇到這種情況也會這樣做。”說起洪水中救人的事,樸實憨厚的鐘成榮表現得非常淡定。
據學校同事介紹,鐘成榮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親作為志愿軍戰士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他從小耳濡目染,聽父親講述革命故事,受到光榮革命傳統的熏陶,始終對黨忠誠。自從參加教育工作以來,鐘成榮多次獲得學校、學區、縣區“師德模范”“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前不久被推薦為全國勞動模范人選。
走進鴛鴦初中,立刻會有一種沐浴紅色陽光的感覺,紅軍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感染著鴛鴦初中一代又一代師生。
全校黨員始終站在教育教學工作的第一線,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帶頭義務獻血、捐款,參加校內勞動,帶頭多帶課,帶好課。2009年,年輕女教師唐金鳳遭遇車禍,學校組織教師立即將她送往醫院搶救,在臨上手術臺之前,她對大夫說:“你們趕緊幫我做手術,我明天還有課。”聽了她的話,在場的大夫和教師都流下了眼淚。搶救期間,學校教師爭先恐后把自己的獻血證和工資卡都拿到醫院來挽救唐老師的生命,但最后她還是因搶救無效不幸去世。一位在人生歷程中僅走過23個春秋的年輕生命永遠定格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
各方聚力抓教育,譜寫發展新華章
“‘十三五是武山教育發展史上最好的時期,縣委、縣政府堅持把教育事業作為繼脫貧攻堅后又一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傾全縣之力支持教育事業發展,從政策、資金、項目、土地、人才等各方面優先保障教育事業。”縣委副書記、縣長馬勤學談起教育事業發展變化臉上露出笑容。
據了解,該縣“十三五”期間累計投入13.44億元,無償劃撥土地426.6畝,新改擴建校舍50多萬平方米,實施教育基礎設施項目678個,縣一中分校等一批新建學校先后落成,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00%實現了標準化,城鎮學校超大班額全部消除,鄉鎮中心幼兒園、1000人以上行政村和有需求的貧困村幼兒園實現了全覆蓋,城鄉學校面貌煥然一新,辦學條件顯著改善。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3.84%、99.55%、93.1%,高考上線率和上線人數逐年攀升,近五年先后有4名學子分別被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錄取,717名學子考入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全國名校。
為了幫助家庭困難學生圓大學夢,武山籍退休老干部牽頭于2013年成立了“甘肅武山縣圓夢助學基金會”,累計募集資金達1100余萬元,已累計資助貧困學生930人次,465萬元,幫助貧困學生圓了大學夢。同時,在縣關工委牽頭下成立的“武山縣關心下一代愛心協會”,累計募集資金68萬元,資助困難學生411人次,資助金額41.1萬元。政府資助和社會力量雙管齊下,積極捐資助學,為全縣貧困學生享受公平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去年從武山縣一中考入清華大學的尉政池回憶起自己的成長經歷感慨萬分:“很幸運生長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我要感謝從小學到高中所有的老師,是他們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默默付出的精神培養了我的學習習慣、堅強毅力、創新思維和敢為人先的奮斗精神。來自學校、家庭的動力和愛心,讓我感到責任之重大,我必須在求知的路上勇往直前,將來一定盡自己所能回報社會。”
“今后要進一步弘揚紅軍長征精神,開啟教育發展新征程,繼續舉全縣之力用情用心用力解決學校后顧之憂,為教育事業發展提供更大的支持、更多的幫助、更有力的服務,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縣委書記索鴻賓對武山教育發展信心滿懷。
編輯: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