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摘要】勞動教育是學校和家庭教育中不可回避的實踐性和生活性教育。通過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幼兒的生存技能,塑造幼兒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但是幼兒園的勞動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所以必須注意規避問題,注重園內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多方配合,創造性地開展勞動教育。
【關鍵詞】幼兒;勞動教育;意義;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11—0063—02
勞動教育既是一種實踐教育,也是一種價值教育。對于幼兒來說,他們初次脫離但還未完全脫離家庭,對他們進行勞動教育,可以幫助其提高生存技能,讓他們具有生活的獨立性;還可以讓他們的勞動觀念得到加強,培養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當然,對幼兒來說,通過勞動教育最主要的是讓他們正確認識勞動、逐漸學會勞動,從而掌握一定的生存和生活技能。
一、勞動教育對幼兒的意義
1.讓幼兒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從幼兒的感官來說,勞動教育最直接的作用是讓他們的手、眼、心、腦同步作用,協調發展,并且在這一過程中直接或者間接產生各種情緒[1]。這種情緒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教師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引導幼兒把正面情緒保留或者傳遞給其他幼兒,讓所有的幼兒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體驗這種情緒帶來的愉悅感。同時引導幼兒認識到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和造成的結果,盡量把控幼兒不良情緒傳染的范圍,消除不良情緒產生的根源。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是讓幼兒從對大人的依賴中走出來,形成生活的獨立性,因為勞動教育本身給幼兒提供了各種鍛煉的機會。在這一過程中,幼兒可能會有抵觸,可能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但是只要他們堅持下來,就是對勞動的認同,就會產生歸屬感,這也是一種教育意義上的成功。當然,我們并不能要求幼兒在勞動的過程中完完全全按照教師的要求堅持下來,要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點。
2.培養幼兒獨立生活的能力。勞動教育最主要的是具有活動性和實踐性的特點,但是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必須要明確為什么要開展勞動教育,勞動教育的最終落腳點在什么地方。不能因為教育行政部門的一張紙令,幼兒園就開展“比、趕、超”的各類活動,這樣的活動不但毫無意義,給幼兒帶不來實實在在的教育實效,而且會讓幼兒留下心理陰影。通過勞動教育,讓幼兒學會生活,提高生活技能,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這僅僅是勞動教育最直觀、最直接的體現,即使沒有學校組織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在家庭的教育中、在社會的歷練中最終也會掌握這種生存生活技能。所以,在幼兒園開展勞動教育活動中,要把培養幼兒的性格放在活動的主要位置。通過各類活動的開展,教師要引導幼兒主動思考、積極動手,這樣在學習或者生活中遇到類似的問題時,他們就不會茫然失措,而會從勞動獲得的經驗中考慮如何解決問題,在沒有教師或者大人的提醒和幫助下獨立完成屬于自己的任務。只有這樣堅持下來,才能讓幼兒做到生活自主、學會獨立,健康快樂成長。
3.培養幼兒正確的勞動觀。任何一個行為都會引起幼兒心理的變化,勞動教育也是如此。通過勞動教育,讓幼兒從思想上產生內在自覺,從行動上外化于行,從主觀上親近勞動,進而產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心理。通過日常生活的點滴和勞動教育過程,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擁有正確的勞動態度,體會到勞動的重要性,促進價值觀念的形成。同時還要注意到,勞動教育對幼兒來說要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促進幼兒自身的改變和成長,激發他們思考問題,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另一個方面是讓幼兒對所在班集體包括整個幼兒園產生歸屬感,形成集體意識,這也是勞動觀念派生出的價值觀的形成。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幼兒勞動觀念的形成比掌握勞動技能更為重要,因為觀念一旦形成,很難在短期內改變。
二、幼兒園勞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條件限制無法開展勞動教育。大多數幼兒園由于場地狹小、設施配備等方面的問題,不能正常開展勞動教育。特別是有些幼兒園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慮,對教室、活動場地等進行了加固和遮擋,限制了幼兒的活動,更限制了勞動教育的開展。
二是課程開展擠占了勞動教育。有相當一部分地方和學校,忽視了勞動教育對幼兒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他們沒有把勞動教育納入課程計劃當中,在教師的專業發展和績效考核方面沒有有效銜接,造成了勞動教育在課程設置和學校考核中的缺失。
三是缺少具備知識儲備和專業能力的師資。勞動教育主要是以實踐為主,在這一過程中,要求教師必須具備相當的專業知識和勞動技能,這樣才能更加精準地指導幼兒開展活動。但是對絕大數幼兒園來說,專業教師或者具備一定知識技能的教師缺失,也是造成勞動教育無法開展的原因。特別是對于部分年輕教師而言,他們本身的勞動能力亟待加強,更不用說對幼兒進行有效指導了。
四是勞動教育流于形式。在很多幼兒園,勞動教育僅僅是一種紙上教育,一種痕跡教育,一種檔案教育,這種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應付上級的督導檢查和各類調研,勞動教育只是表面文章;甚至有些教師和家長認為,勞動教育只是一種體力教育,或者是一種與家務直接對應的勞動,幼兒的年齡小、體力不足,完全沒有必要開展。
三、開展勞動教育的策略
1.加強園內教育的主體性。幼兒的活動時間更多的是在園內,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教師的教育比家庭的教育更為全面。教師可以綜合幼兒的年齡和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活動,讓每個具有差異性的幼兒掌握不同的勞動技能。所以幼兒園要充分考慮到本身的主體性作用,發揮教育優勢功能和獨特的教育理念,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參加勞動。在勞動過程中,不管是主題教育,還是綜合教育,或者是一日常規教育,幼兒園都要克服教育的功利性和強制性,切實設計出適合幼兒技能提高和觀念價值形成的勞動教育,讓幼兒在體驗中勞動,在勞動中收獲,在收獲中反思,從而形成良性的循環教育,并且還要通過勞動讓幼兒學會合作、學會配合、學會溝通和交流,在此基礎上形成社會公德和公民道德意識。如在每天的早操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自己擺放玩具,收拾玩具,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又增強了幼兒的服務意識,還能讓幼兒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
2.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學校接受的勞動教育是一種模擬性質的教育,無論是場地設置、教具使用,還是教育情景,都與實際的家庭生活具有差異性。各個家庭的情況不同,勞動的實際場景也就不同,但是在幼兒園開展勞動活動的過程中,只能是一種相似性的活動,不可能把所有的不同家庭情況都考慮在其中。更何況,幼兒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論教育或者蜻蜓點水式的教育,畢竟勞動教育只是幼兒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幼兒園還有其他的教學任務,這樣有部分幼兒可能會在家庭中表現出無所適從的樣子。這就要求家長要對幼兒進一步強化教育,家長要正確區分溺愛和疼愛的標準。很多家庭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一部分原本屬于幼兒的勞動家長會替代,幼兒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既不利于他們成長,又會讓學校的實踐教育產生逆向作用,所以,家庭中的勞動教育與幼兒園的勞動教育同等重要。如在幼兒園的早點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即引導幼兒擦桌子、收拾餐具等簡單的力所能及的服務性勞動,然后再要求家長在家也要督促幼兒這樣做,以此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否則家園教育脫鉤,無論幼兒園里怎么培養,家庭不重視,一切教育都是徒勞。
3.注重多方配合的協同性。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是萬能的,幼兒的勞動教育更需要社會多方的配合才能取得真實效果,這就要求幼兒園必須建立合作機制,為幼兒創造更多的成長和發展空間。勞動教育最終是要求幼兒面向社會的,并不只是一節課和一個活動就能完成的,因而要讓幼兒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進社會。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都無法給幼兒提升一個真實的社會場景,因而學校要與社區聯系,為幼兒建立具有社會屬性的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勞動教育基地,并與基地聯合開展課程研發和勞動活動,從而形成具有獨立性、立體性和多種類的勞動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幼兒綜合素質的提高和跨越式發展,構建更為科學化的、系統化的勞動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霍力巖.幼兒勞動教育:內涵、原則與路徑[J].福建教育,2018(47):34.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