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東林
【摘要】地理可以帶領我們探究大自然的奧秘,了解我們生存的環境以及賴以生活的土地……我們身處其中,自然應該學著去了解它,懂它,只有這樣,才會更加愛護它。因此,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讓其不僅學會地理知識,還會運用各種地理知識來解決問題,用于實踐。文章主要探討地理老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11—0126—02
初中地理學科所涉及的地理知識已經比較廣泛,它會帶領我們認識地球、認識環境以及各種自然知識。初中生要學好地理并非易事,需要教師做好引導,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注重地理核心素養的養成。
一、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涵義
初中地理核心素養包括人地觀念、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學生學習的地理知識,通過地理學習掌握的方法以及個人地理情感等都是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實現地理核心素養與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機融合,如此才能促進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提高學生地理學習能力。教師要以學生為本,指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并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制定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計劃,幫助學生實現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
二、當前初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模式單一化,課堂氛圍沉悶。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實行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在具體的實施推進過程中還是存在一定的困難和阻礙,主要是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更新中,初中地理教師更多采用的是灌輸式,把抽象的知識點直接灌輸給學生,課堂氛圍沉悶,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比較被動,只是死記硬背,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不高。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動機,只有學生對某一知識產生興趣,才能激發自主學習意識;相反,如果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那么學習效果肯定得不到保證。同時,還有很多教師當下在應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的時候,卻忽略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只停留在表面而沒有深刻掌握。
2.課外活動偏少,學生實踐能力得不到培養。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初中地理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由于受到眾多客觀因素的影響,當前初中地理教學中,課堂教學仍是最主要的方式,課外活動偏少。理論與實踐沒有實現有效結合,學生的實踐能力得不到培養,如此既會阻礙教學效果的提升,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1]。
三、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策略
1.培養看圖識圖的素養。初中地理課本中,除了文字介紹外,還有大量圖片,形象生動的圖片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地理知識,也會傳達出很多文字無法精準表達的內容。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課本中講到“中國的自然環境”這一章的內容,里面就通過大量的圖片進行了描述。首先是中國的地形,我國幅員遼闊,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地形,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這么多種地形在我國是如何分布的呢?課本中就通過中國地圖的地形分布圖清晰地展現了出來,通過幾種顏色代表不同的地形,學生可以根據各個顏色代表的地形看出哪些部分是什么地形,不同的地形都分布在哪些省份。我國的氣候復雜多樣,冬季南北方氣溫差異較大,夏季南北普遍溫度較高,通過氣溫分布圖,就可以明顯看出南北方氣溫的差異;通過我國溫度帶分布圖、年降水分布圖、中國干濕地區分布圖、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圖等,可以了解我國各個地區的差異。眾多的分布圖,表現出了我國各個地區不同的特質。因此,培養學生看圖識圖的素養,有利于他們深入了解地理文化。
2.培養三維立體思維能力。所謂三維立體思維,是通過表面的觀察和了解,再通過大腦構建出三維立體空間來觀察和解決問題。地理課本中一般是以文字或平面圖的形式來展現各種知識點,但我們生活的空間是立體的,因此我們也需要通過文字和平面圖傳達的信息在腦海中構建出一個虛擬的三維空間,幫助我們解讀所學的知識點。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課本中講到“中國的人口”。中國絕對是人口大國,眾多的人口絕不會是平均分布在我國領土上的,所以每個地區都會存在一定的人口分布特點。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讓其在腦海中構建一個人口分布空間,讓他們體驗一下,人口密集地區的人們是怎樣的生活狀態,人口稀少的地區又會是怎樣的生活狀態。生活節奏的不同,生活質量的不同,不同地區的發展速度也會不同。除此以外還有氣流的移動、地區的分布等知識點,老師都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三維立體思維能力來還原,讓其更好地掌握知識點[2]。
3.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各個學科都需要具備邏輯思維能力,地理學科尤其需要。很多的自然現象是有密切關聯的,不會單一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且這些關聯的事物都會有一個清晰的邏輯關系,學生要學會應用這種素養。例如,在水循環的過程中會遇到或是形成其他自然現象:云在空中遇到風,會被風吹動,夏天,兩片積水深厚的烏云相撞,會產生雷電,我們聽到的雷聲就是烏云相撞發出的聲音,看到的閃電就是烏云摩擦產生的火花……這些知識點通過一定的邏輯思維串聯起來,會給我們更多的驚喜。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讓他們學會思考,學會把相關知識點串聯起來。
4.深入研究問題,加深對知識的了解。在學習初中地理時,很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夠充分,學習效果不理想,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沒有實現深度思考,對問題的把握不到位,導致一段時間后,就把學到的知識忘記了。對此,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初中地理課程標準為基礎,指導學生深入研究地理問題,鼓勵學生從自身的理解出發,獲取有用信息;讓學生在系統的知識學習過程中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識架構,幫助學生更有邏輯地學習地理知識;同時可以引導學生用地理思維分析和解釋地理事物,創造性理解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地理問題,培養學生正確的地理思維,培養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地理知識技能的提升[3]。
例如,在學習全球氣候變暖有關內容的時候,教師首先要向學生介紹影響氣候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然后告訴學生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問題,對人們生活的實際影響等知識,要求學生從地理的角度分析問題,找到防止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等。
5.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新課改要求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在初中地理課堂上,教師要以學生為本,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教學效率。教師要以學習內容為基礎,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要轉變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地理知識結構,并給予學生表現自我的平臺,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最終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4]。
例如,在學習“中國的水資源”這節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所學內容提出問題,如:“中國水資源的分布狀況是什么樣的?”然后要求學生根據問題學習,可以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小組學習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其學習效率,同時學生還可以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相關問題,提高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提升其發現地理知識現象的敏感度,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初中地理學科是一門涵蓋內容十分豐富的學科,學生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需要在長時間系統深入的學習中逐漸養成。老師也要適應新課改的要求,除了知識點,更要關注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養成,正確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角度認識我們的世界和環境。
參考文獻
[1]馮曉艷.分析怎樣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J].考試周刊,2020(51):139-140.
[2]陸小妹.初中地理課堂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0(14):28.
[3]于祥.探索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教學改革路徑[J].教育藝術,2020(04):70-71.
[4]楊興軍.淺論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J].中學教學參考,2020(10):94-95.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