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定蘭
(重慶市武隆區雙河鎮中心小學校 重慶武隆 408523)
有人說:我們青年教師對待工作要有初戀般的情懷,走進課堂要有主持人的風采,組織互動要學東北二人轉演員般的“有才”,趕超時代潮流的速度要比專業狗仔隊還快,對待享受最好有點茫然無知的老年癡呆!那么,我們對待自己的專業成長,到底該持怎樣的態度呢?我以為,作為師者不應只是傳道授業解惑,還應該勤學、善思、樂教也。
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給了我們啟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卻被兩個小孩“日初出大如車蓋及其日中如盤盂”問得啞口無言。要是天文學家張衡跟他在一起,那該多好啊!可是,那個時候張衡還沒有出生,根本不可能,也正因為不可能,所以孔子才明白“不恥下問”的道理,也才會發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感嘆!才會不遠千里去拜老子為師。所以,我們即使把書教好了,班級帶得有特色了,也只是一個優秀的教書匠而已。書到用時方恨少,勤學才能讓我們成為真正的文化人。
師者,更應該是一個“思者”:即一個“思想者”,一個“啟思者”,一個“反思者”。
先來分享我的真實故事《閱讀伴我成長》吧!
剛參加工作的我抱著“要給別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想法,自費買回來許多教學參考書,每天仔細鉆研,教材和教參書上到處是我勾勾畫畫的痕跡,只要有用的,我都摘錄來,放到教案里。這時候我的“拿來主義”實行得很是徹底。也正是這些給了我站在講臺上的底氣。
之后,我抓住每一次外出培訓的機會,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己。 有幸認識了像李鎮西、王榮生、王君這樣的專家、名師。印象最深的是,王榮生教授的一次講座。在講座中,他講到很多年輕老師在上《背影》一課時,將教學的重點放在父親買橘子那一段,講授或者討論,觀察如何仔細,描寫如何具體,人物形象如何生動,讓學生感受父愛。
讓學生體會父愛,無可厚非。但是,學習朱自清的散文,僅僅體會父愛,合適嗎?夠了嗎?
不夠!一篇散文抒發的是作者的情感,換句話說,是僅僅讓學生感受父親的人物形象,還是讓學生去體察父親的那個人,那個人的心情呢?
仔細一聽,瞬間頓悟。反思自己在課堂里把全部精力聚焦在“父愛”上,好像確實不大對。
原因何在?
這當然和我們教師對散文這種文體的把握不夠有關,和我們教師的專業知識不足有關。
與專家的零距離接觸,心與心的碰撞中讓我明白了科學的教育理論和專業的技能技巧是這么的重要;
后來,我轉科教了數學,這雖然是一個新的挑戰,但是我閱讀數學教學理論方面的書:《我的數學課堂》《作數學名師課堂教學實錄》等等。同時,網絡上豐富的慕課資源,成為我閱讀的重點;優秀數學名師華應龍等的博客,常常讓我流連忘返。
之后,我有過一年圖書室管理員的經歷。每天中午,我和孩子們一起徜徉在書的海洋中,一起閱讀,一起成長。
當然,作為一名數學老師,這樣還遠遠不夠,還應該更加廣泛的涉獵。
閱讀孕育思想,思想提升閱讀。閱讀,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在閱讀這條路上,我努力做一個有思想的師者。
中國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
在工作中,我多次磨課、多次上公開課。在磨課中反思、在反思中磨課;上課前先反思,在公開課后再反思。反思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準不準確,反思教學思路科學不科學,反思板書設計美觀不美觀,反思作業布置合理不合理,反思輔導學生耐心不耐心。就這樣一次次、一次又一次……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經歷過如此的“寒冬”,那么“春天”還會遠嗎?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意思是說:在學生思維有阻礙的時候要加以開導,在想說又說不出來的時候加以啟發。
作為現代之師者,面對一個個“千姿百態”的學生,恐怕更應該多一層責任與使命了——那就是啟人之思。
“學生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質疑,長于思考,才能真正有所學。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多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多提問,多思考。
在上《愚公移山》這課時,我設計的最后一個問題是“請你評價一下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竟然大部分同學都贊同智叟,批評愚公。這可讓我的心里有些著急了,學生的思維好像離主題越來越遠了。急雖急,但我隱約感覺到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把握好了則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于是我又讓出充分的時間給他們思考,他們的思想在激烈地碰撞,不斷地升華……
思想的碰撞遠比死搬教科書來得重要得多。
親愛的老師們,有了方向,更有了方法,難道我們還停止不前嗎?
或許你還在迷茫于考核的標準化,迷茫于職業的麻木化,迷茫于滔滔名利,迷茫于滾滾紅塵……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則是成長。”
作為一名老師,如果你受制于太多迷茫的禁錮,等待著別人從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被裝進別人的“思想的籠子”;如果你自己從內打破,你一定會獲得重生,這種成長或許會寂寞、會痛苦但永遠不會衰老,享受這種從苦難中得來的幸福,那么你定會成為一位快樂的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