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麗
(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 陜西延安 716000)
網絡新詞語,由于其本身融合了現代社會特有的客觀事實,設計了在互聯網聯通背景下的各國文化之間的交融,其本身對漢語國際教育有一定的推動性和匹配性。假如能夠在漢語國際教育中運用網絡新詞與教育的新手段,來實現學生的漢語水平的切實提升,并且通過網絡新詞語的教育,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國語言的邏輯,這將會發揮出對漢語國際教育水平的改革和推進[1]。所以說關于網絡新詞語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應用探討也顯得相當重要。如何通過分析網絡新詞本身的特點,能夠讓學生理解到這些詞語的特質和規律,來解決網絡新詞在漢語國際教育過程中的不便和難題,進而通過解決這些難點來實現漢語國際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這將是我們本文要討論的一個問題。
網絡新詞的來源形式中,諧音轉化是主要的一個來源——即通過英文、數字等資料的諧音內容,開發出新型的、符合當代社會風氣的網絡詞語,這是我國網絡新詞創造者相當青睞的一條途徑。比如通過英文的“cool”諧音而來的“酷”,根據“fans”引申過來的“粉絲”;還有通過數字內容諧音過來的內容,比方說“1314”引申出來的“一生一世”;除此之外,還有漢語諧音引申過來的內容,比如說由“悲劇”引申過來的杯具,由“什么”引申過來的“神馬”,由“壓力”引申過來的“鴨梨”。這些都是網絡新詞語在我國現代化社會背景下的創新形式。創造者們通過諧音來創造新的詞語,并且這些詞語往往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心理特征,大多向著搞笑可愛的方向延伸,并且通過互聯網呈現出病毒式傳播的態勢[2]。它產生迅速、應用面廣、網民使用率特別高,是網絡上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一場語言革命。正是因為它在我國社會中有著如此強大的傳播性,我們對于它在國際漢語教育中的研究可能也會產生這樣類似的功效,從而大大簡化漢語教育過程中的難度。
創新性深刻地融入在網絡新詞語的創造過程當中。網絡新詞語的創造渠道,除了諧音轉化之外,還有舊詞新用和類推造詞這樣的創新方式。舊詞新用往往是對于傳統詞語意義在現代社會客觀情況之下的延伸,并且具有相當鮮明有趣的性質。比方說,形容某個人想法簡單、不成熟、不發達,現代社會早已不用那些侮辱性強的詞語,而采用“單細胞”、“蛋白質”這樣的詞語來形容這類群體。這些詞語很難確定是褒義還是貶義,隱隱還充滿著一種溺愛的情緒,由此契合了我國新一代年輕人的心理感受,因此也在網上瘋狂流傳。類推造詞的手法,則是在歸納社會現況和社會人群的基礎上,總結出一類詞來形容特殊的群體和特殊的社會情況,比如說“月光族”、“暴走族”等就是“XX族”的形式類推而產生的新詞匯。
網絡新詞的創造主體,是我國新一代的年輕人。他們比我國的中老年群體更具有創造力,同時對我國的社會現況也有更多的了解。因此,這些網絡新詞的興盛,往往與社會現實和社會現象的普遍傳播之間有相當大的關聯。網絡新詞語的出現,是建立在我國的客觀社會情況之下的,越是引人注目的社會情況、社會現象、社會案件,就越容易出現與之相配的網絡新詞。這類網絡新詞的出現,既安慰了我國目前社會架構中的部分年輕人群體的孤獨心理,也能夠讓他們在社會架構中找到認同感,讓他們找到與自己“同甘共苦,志同道合”的同類。所以說,網絡新詞出現的基礎,是社會組成部分中的年輕人,有一定的共同感受和共同心理,從而通過一定的網絡詞語表現、展示出來,并且越來越得到更多人的認同。
網絡新詞,由于其本身的來源、渠道多樣化以及它本身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它們要求學生需要有極大的思維跳躍能力。人們需要通過深入觀察社會現實情況和社會案例,深入了解傳統的詞義,通過兩方的結合,然后引申出新一代的含義,并且詞語的表現形式還被要求符合特定創造人群的愛好和心理。這種思維跳躍極大的新詞,我國普通民眾對于其的理解,還可能需要經過細致的思考和反復推斷,更別說應用于漢語國際教育中了。因為漢語國際教育面對的是國外學生,他們往往對我國的文化和傳統了解不徹底,甚至對原始的詞義都很難進行多元化、系統化的分析和思考。因此網絡新詞應用到對他們的漢語國際教學的過程中,顯得難度較大。
漢語國際教育對于人才的要求也相當嚴格。漢語國際教育需要相應的教師勝任多種教學任務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理想型、國際化教學模式。并且在漢語教授課程的過程當中,肯定要涉及到我國和世界各國的文學、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專業知識[3]。因此,漢語國際教育需要具有相當強能力的綜合性人才。沒有教師對于學生的祖國的經濟、文化等專業知識的了解,也很難真正的實行漢語國際教育。并且,由于漢語國際教育面對的往往是五湖四海的學生,因此,進行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師也需要對許多國家本身的語言邏輯都有綜合性理解,對許多國家本身的經濟文化狀態,也有深入的了解,并且通過學生國家的經濟文化狀況與我國的經濟文化狀況之間的融合,以及學生的母語和我們的漢語之間的邏輯互通,才能夠實現對于學生的漢語教育。
由于漢語教育進行的時期,一般在學生完全融入到我國社會之前。所以國際學生在當時的近況下,一般也很難深入了解我國的社會現況,并且通過社會現況和詞義的融合來理解新時代的網絡新詞語。這種情況導致漢語國際教育教授網絡新詞語的難度變得更大,因為學生所處的漢語基礎層次以及對我國社會現狀的了解程度都不足以讓他們能夠通過簡單的教授就理解,并且深挖其中的邏輯,實現舉一反三。雖然在互聯網連通的情況下,各國的文化已經有了很大的交融,但是這種語言邏輯上的差距以及對社會現象的不理解,始終是國際教育中比較現實的一個問題。
為了解決網絡新詞語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應用的問題,加強網絡新詞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作用,并且發揮它的趣味性和擴散性,我們需要在進行網絡新詞的教育之前,建立學生對我國語言邏輯和我國社會情況的深入了解,來解決教授過程中的難題。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師應當以教授網絡新詞產生的邏輯為主,讓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地了解我國語言邏輯和社會風氣,結合網絡新詞產生的原因,從而實現學生對于網絡新詞的自發性研究和自發性的傳播[4]。對于漢語國際教育來說,網絡新詞教育有著很大的潛力。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傳授網絡新詞語產生的源頭,并且打通網絡新詞語引申詞義的渠道,讓國際學生能夠充分了解,他們就能夠通過自發的思考來提升自己的漢語水平,這對于無論對于學生還是對于教育機構來說,都是一個提高效率的好方法。更為重要的是,網絡新詞的趣味性,相對于傳統的語言灌輸往往更有吸引力。并且能夠通過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自發地進行傳播,甚至在其相應的圈子和群體之中產生廣泛的流傳。這種趣味性是我們很難在我國的教育模式當中見到的,也是漢語國際教育當中難得的一種好手段。我們需要充分的利用它的優點來提升我國的漢語國際教育水平。
網絡新詞由于其創新性和趣味性,它成為了我國漢語國際教育中一種獨特的手段。通過網絡新詞的教育,學生能夠習慣于對網絡新詞的詞義引申的過程的研究,通過研究的積累,實現對于網絡新詞的正確含義解析。這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在對我國一定數量的網絡新詞有過循序漸進的研究之后,學生就能夠進行靈活類比,舉一反三,在興趣的引導下實現對于漢語水平的提升[5]。不得不說這是一種一舉兩得的教學模式。由于網絡新詞本身是處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的當中,不斷地對我國的社會情況和社會風氣作出歸納和創造性的活動,因此,網絡新詞的教授也能夠讓國際漢語學生緊跟我國的語言文化發展形勢與社會現象的解析和研究,能夠讓他們對我國的客觀情況產生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在我國的社會群體當中找到自己的同道人。這有助于國際學生能夠在我國社會中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年輕人,產生符合自己特殊情況和心理狀態的歸屬感,有助于激發他們對于我國文化的興趣,并且更加促進他們的漢語水平的發展。
由于網絡新詞本身的特質和功效,它很難通過純粹的語言灌輸來實現學生對于這些詞語的理解。因此,網絡新詞在國際教育中需要采用更加豐富的課程形式。在教授過程中,為了能夠讓學生了解到社會風氣和社會現況,我們可以采用小劇場的生活現象演繹環節,先讓學生能夠對社會風氣有基礎的理解。然后通過社會現象的演繹與新網絡新詞語的詞義解析的一體化融合,來讓學生更加簡單地理解網絡新詞產生的源頭和它產生的形式。這種教授模式有很大的可行性,并且很符合特別是西方國家的一些學生的習慣性的受教育模式。我們甚至能夠讓他們自主地參與到現場演繹的過程當中,讓他們能夠加深自己對于我國社會現狀、文學、經濟、文化的真實體驗和了解,這無疑能為我們在漢語國際教育過程當中的提供很大的便利,加深他們對于我國特有網絡新詞語的本質認識。
漢語國際教育是涉及到我國文化傳播的一項重大事業。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我國漢語國際教育水平的提升,讓我國的文化能夠更多地走向世界,從而提高我國的文化影響力。因此,我們有必要讓網絡新詞語融入到我國的漢語國際教育系統中來,讓它通過更新穎、更有趣的教授方式,激發國際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從而讓他們成為我國文化的自主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