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驪欣
(西安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陜西西安 710054)
信息網絡不僅為師生創造了一個和諧的線上交流平臺,還能讓學生自主收集、總結適合自己的信息內容,并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平臺全面表達出自己對各類時事熱點事件的看法和理解。由此可見,教師應當指導學生積極地進行思維引導,說明不同信息的正面影響和消極影響,再給予學生必要的思維指導工作,可讓學生更加理性、全面地思考各類實踐問題,這對于學生認知觀、價值觀的形成是有利的。
網絡輿情可從不同觀點說明社會發展、社會熱點、經濟發展、時政要點以及重要的社會事件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學習有著一定聯系。為提升學生對社會時事、社會主義思想的認知度,教師需要對現有的輿情進行說明與表現,要求學生從輿情的角度思考關于社會方面的發展的內涵,在體驗期間正確的發表關于社會經濟、政治形勢的思想。例如國內時事政治、社會熱點等方面問題的理解中,學生可在網絡中與資深記者、新媒體編輯、普通群眾、知名管理人員談論國內外的歷史及政治形勢,并從中正確地進行思維辨析。通過在媒體平臺中發表正確的言論,可方便學生正確的認知網絡輿情的內涵[1]。另外,網絡輿情也與學生群體的生活有直接的關聯,原因是各類觀念都會逐漸干預學生的思想認知觀,而學生可在集體氛圍中正確認知網絡信息的內涵,幫助學生逐漸形成社會責任意識。
大部分網絡平臺中都摻雜有消極的、不科學的、造謠的信息,尤其是反面信息會影響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形成,降低了思政教育的科學性。造成這一原因主要是由于虛擬化的交互平臺也為“鍵盤俠”提供了評論空間,他們會在網絡空間中大量散布、傳播消極的、反動的信息。一旦學生長期受到了網絡輿情思想、精神的引導,就會限制學生思維價值觀的形成。另外,部分學生的好奇心較強,在業余生活時間瀏覽了不健康的網站或者是接受了大量資本主義思想、霸權主義思想等意識,就會讓學生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發生動搖,甚至在平臺中大量造謠,這也為思政課程的教育實踐提出了難題[2]。
教師應端正教學態度,說明互聯網的應用作用和政治傳遞方向,說明個人思想價值觀、就業中的情感、精神方面的碰觸,指導學生結合網絡輿情進行自主認知,收集與輿情相關的理論要點,再指導學生明確個人發展方向,能讓學生消除“盲目跟隨”的不利影響。同時,明確教學指導方向,充分認知與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不穩定因素,明確各學生的性格、思想、家庭環境方面的差異,給予學生理性化指導培養,可讓學生在明確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重要地位和主要地位,這也對學生思想行為引導是有利的。
打造平等的學習交流空間,指導學生高效利用信息化技術收、發信息,自主掌握網絡平臺中的信息理論。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秉承平等、和諧的思想進行教學引導,采用通俗易懂的教學方式展示出網絡輿情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再配合視頻的形式指導學生自主認知網絡輿情的內涵。因此,教師應充分收集學生的個人意見,指導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抒發自己的想法。同時,抒發想法期間,學生也可自行收集與網絡輿情相關的社會熱點事件,讓學生整合不同學者、學科理論的信息內容,方便思政課程的順利開展[3]。
為了營造出一個健康的、和諧的思政教育引導空間,教師應注意打造開放性的教學氛圍,要求學生展開客觀的角度評論、思考各類問題,再給予科學的引導支持,可改變學生偏激、不正確的思想。其中,教師應注意不可僅屏蔽、刪除負面信息,需要將重點轉向對學生思維、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幫助學生更科學地理解虛擬環境背景下網絡輿情理論。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導過程中,學生需要自行思考不同網絡輿情的緣由、發展及社會影響,要求學生點評關聯案例,例如“老人扶不扶”“公交車墜江”等事件點評中,學生則需要正確分析不同案件對社會的影響,展開法律、道德、社會的三個角度思考這些網絡輿情的不利影響,進而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師應側重打造出一個健康、積極的教學環境,指導學生在教學空間內展開高效化學習,并及時參與各類話題的討論和研究當中,可幫助學生更快掌握網絡輿情的內涵。因此,教師應注意全面滲透主流意識形態方面的理論,要求學生充分認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辨辨析能力。所以,教師針對某一社會熱點事件進行宏觀地展現,要求學生從正面、反面兩個角度社會熱點事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例如在點評“網曝北京一女子開奔馳進故宮”一事件中,教師可收集《人民日報》中關于規則的定義,從法律、規則的要去說明一“特權”的危害,幫助學生自主理解這一現象的不利影響。在此期間,不少學生還發現資深媒體人對這位女士的控訴。通過引用“故宮的地磚一塊多少錢?”一句話,激發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思考認知。在社會各界專家、明星的媒體點評下,打造了一個具有影響力的交流氛圍,可凸顯出網絡輿論的真實觀點內涵。同傳統理論教育而言,網絡信息更具有隱蔽性的特征[4]。所以,和諧的校園氛圍營造中,教師應當充分注意思想、價值觀的引導和干預。其中,思政教育期間,校方可建立官方微信、抖音平臺賬號,定時、定點更新與關聯性社會熱點,通過剪輯、匯總、分享,交流的過程,指導學生清晰地認知各類社會熱點事件的實際影響。例如抖音平臺內容更新中,教師可分享關于社會主義思想、黨建、共青團、社會主義、大學生就業創業等方面的內容,要求學生積極在平臺中抒發自己的觀點并及時與其他師生進行互動,可方便學生在互聯網平臺中學習到正能量的、發展性的主流意識形態思想。同時,更新內容還需要注意與學生生活相關,可提高學生的分享、交流的積極性。
建立“互動式”的學習交互平臺,要求學生利用大數據收集時政信息,再使用“云教育”平臺及時分享自己的見解和思想,能讓學生快速融入至生活、學習問題的理解與思考當中。因此,教師應當充分注意學生的思想、價值觀的發展動態,側重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各類資源的應用價值,組織學生融入至社會實踐當中,可讓學生走出校園并感知網絡輿情對社會的影響。因此,教師可組織關聯性社會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圍繞疫情背景下“地攤經濟”走紅的原因這一要點展開體驗,思考2020年我國經濟、社會、醫療、科技環境的發展導向。其中,不少學生找到了《網絡平臺賦能“地攤經濟”》的文獻內容,于是很自然聯想到諸多線上帶貨平臺,特別是抖音、淘寶直播的影響下,讓更多的人們了解了高質量、高品質的農產品。但是,學生也發現“地攤經濟”的不規范性,不僅僅是由于部分商品的品質質量問題,還有就是后期物流、質保要點與實體店存在差異。通過要求學生從網絡調查的角度展開問題思考,可幫助學生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認知觀,并在學習中明確個人的責任。
采用趣味性較強的模式進行網絡輿情指導,側重要求學生自行思維各類社會熱點問題的實際影響,再探討這些典型案例背后的故事,可讓學生逐漸意識到個人發展所需。在此期間,教師應利用新媒體平臺說明各類網絡輿情的正確思維和負面思維,要求學生自行說明負面影響對我國發展的限制,可讓學生形成健康的用網習慣。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說明與各類網絡輿情相關的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意識形態,側重對各類時政知識的總結和評價,幫助學生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待網絡輿情的內涵,這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是有利的[5]。
綜上所述,新時期網絡輿情教育引導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認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用合理的融合思路說明網絡輿情的危害,教會學生自主辨析各類網絡輿情的內涵及發展意義,這對于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思想價值觀的形成提供了創新化的實踐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