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姝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 遼寧沈陽 110122)
職業教育是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元素,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并增強社會吸引力。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開啟新篇章,職業技能人才成為各行業急需的重要資源。自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以來,相關部門出臺印發近百余個配套文件通知,通知中就“三教”改革,產教融合和實訓基地建設問題進行了深度論述。
職業院校深耕培育高適應性技能人才,從市場需求出發,強調實踐性教學,為企業和社會賦能。實訓課堂的教育有效性無疑成為“三教”改革核心目標,并鏈接產教深度融合的實現方法。
近年來,針對“三教”改革問題,學者從教學法,創新教學模式,師資培訓及實訓教材改革等維度進行了宏觀分析或例證研究。針對不同的專業科目,項目式教學、情景式教學、體驗式教學、混合教學模式以及基于這些基本原理重建的教學模式是比較集中的研究。這些研究圍繞“生本位”從激發學生動力、加強過程評價、豐富教學環節等方面給出建議。
實訓教學是通過模擬實際工作環境,采用真實工作項目的實際案例,教學過程結合實踐,更強調學生的參與式學習,能夠在最短時間內使學生在專業技能、實踐經驗、團隊合作等方面提高,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最終達到學生滿意就業,企業滿意用人的目的。從實訓教學的概念出發,我們可以看到職業教育中實訓課堂的價值,同時幫助老師找到目前實訓課堂存在的問題,進而厘清高效實訓教學設計和實施的方法。
喚醒理論最早是由英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貝里尼提出的,他在對人的感覺經驗進行考察時發現,人對新奇的刺激的感覺,是隨著刺激的重復出現和歷史的長短而展開的,刺激重復得越多,時間越長,感知表象得新奇性就會逐漸降低。通過“漸進性”和 “亢奮性”兩種喚醒方式,達到愉悅體驗。依據這一理論,赫布和柏林又提出動機得喚醒理論,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現:一是人們偏好最佳的喚醒水平,高于這個水平時需要減少刺激,低于這個水平時需要增加刺激;二是原理簡化原理即重復進行刺激喚醒水平將降低;三是個人經驗對偏好的影響,富有經驗的個體偏好于復雜的刺激。耶克斯和多德森在針對運動員如何提高體育競技水平研究時,提出了“倒U型心理喚醒理論”(也稱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s-Dodson Law),指出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的性質不同而不同:在比較簡單的任務中,工作效率隨動機的提高而上升;而隨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使工作效率下降。中等強度的動機水平最有利于學習效果的提高[1]。
實訓項目設計、布置和解決多為成型的完整案例,且解決方法易復制,教師在課程設計時需要做的是提取、發布和檢查。根據教師的教學經驗,學生易錯點都會事前預知。所以教師在指導實訓環節中會強調方法(技巧),避免學生出錯,也就是說,學生用老師強化的方法(技巧)解決預判的問題,既問題出現就有對應方法(技巧),學生無需做更多思考。矛盾在于,工作場景的“問題”是不能被輕易預判的,而此時解決問題的能力,便依靠學生自己的經驗。企業需求和學校培養的痛點也在這,我們的實訓課堂上,能力的培養提高指數較小[2]。
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環境和探索欲是有聯系的,人類在生活中都會到環境中尋求刺激,探索和偏愛有關的環境刺激包括:復雜性、新奇性、意外性和不一致性,這四個性質影響我們如何評價環境同時影響我們的喚醒程度。 我們的課堂,大多是缺少環境刺激的,陳設、案例、實訓作業、甚至答案大多趨向標準化和同質化,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很難被喚醒,不容易產生良性動機達到很高的行為效果,同時也制約在工作中創造力的培養。
課堂文化與企業文化一樣,是可以凝聚力量,喚醒斗志的。但在目前的實訓課堂中,大多缺少文化的塑造,多是技能的無感情操作,學生對于實訓課堂沒有歸屬感,就不容易產出好的創新效果。
基于上述分析,不難發現,師生教與學的良性動機是提高課堂效率和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如何激發便是我們要探討的課題。“職教20條”提出之后,“三教”改革已經推行幾年,我們看到了一些成效,但隨著高校擴招、融媒體時代發展、企業用人結構變化等因素,僅憑教師端重組教學模式會出現制約學生實踐技能應用能力進一步提高的瓶頸現象。對此,在實訓課堂中,在強化項目教學或任務教學的同時,用喚醒理論原理輔助教學全過程,借助動機的激發產生相應的、或者說最理想的行為效果。一方面,希望通過喚醒理論,幫助老師在準備課程時更具目標性;另一方面,希望通過喚醒理論,實現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和提升[3]。
實訓教學中的實際工作案例非常關鍵,它們是實訓課堂上的任務和關卡。通過喚醒理論曲線我們可以看到,任務的難易程度影響著的動機產生的難易程度,這種被喚醒的程度最終影響行為效果。教師可以依據這三條曲線,識別案例,對其進行分類,在課前部分將較為簡單或中等難度的案例布置給同學,這樣可以有效激勵學生進行任務完成。根據學生的預習結果,可以更準確的恒定學生對以往實訓任務的掌握情況,和對新任務的理解情況。若課前部分完成很好,則實訓課堂上無需進行贅述(減少刺激),可以直接進入到更復雜項目的學習,因為再去重復便會降低學生的偏好,影響學習興趣,進而后面實訓課堂的效果;反之,如果完成情況不好,就需要花時間進行深入講解(增加刺激)。當然,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最佳喚醒水平,不同學生對相同的案例反應會不同,如果出現少數學生的效果特別好(或特別不好),可以請課前效果特別好的同學分享經驗并做操作演示,這樣做避免老師講解帶來的重復刺激,有增加實訓課堂中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的機會。老師在實訓過程中充當的最主要的角色是任務的發起者,觀察者和必要指導者。
根據喚醒理論,學生會對課堂中出現的案例產生反應(興奮點),不同學生,不同組之間的差異就會展現,老師通過觀察,可以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同時分配不同難度程度的進階任務給同學,這樣可以刺激學生,使其持續保持最佳狀態,完成相應內容。實訓過程中,特別在中后段,對于任務和項目的把握程度,不同同學或不同小組間會逐漸呈現穩定差異,此時如果在給予相同項目任務,必然會造成一部分學生失去興趣,降低行動力。根據喚醒理論的思路,便可以有針對性的調整項目和任務,還可以生生之間進行講解梳理,以最終實現的實訓課堂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和企業用人目標。
良好的課堂文化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的效率,增進同學之間良性合作和競爭意識。喚醒理論介入到課堂教學中,增加了老師觀測課堂的時間和效率,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本身就是對學生最大的關注和尊重,激發學生最大主觀能動性,又不傷害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被激發出最大的能量。學生自主學習提高能力的驅動力就推動實訓課堂完成任務和項目目標。
其實喚醒理論可以和很多教學方法融合使用,比如項目式教學法,庫伯學習圈理論等,是一種幫助教師站在指導者的角度去深度觀察學生,同時激發學生能動性的方式,高效完成實訓課堂的教學工作,最終實現實訓項目的既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