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巧巧
(重慶市永川區永榮鎮初級中學校 重慶永川 402164)
生物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課程,學生通過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能夠更好利用生物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以及問題,對于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十分有利。在鄉鎮的初中生物教學中,老師要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要求,加強對生物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以全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為學生打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綜合能力。
現階段,鄉鎮初中生物教學中,部分老師仍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課堂中未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仍注重向學生灌輸知識,在此種學習背景下,學生只是被動對知識進行接收,缺乏課堂的參與感,長期以往,學生會越來越難以感受生物課程的學習價值和樂趣,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會越來越低,最終導致初中生物教學的效果不理想。
在生物課程的學習過程中,由于該學科的學習難度較大,使很多學生對其學習缺乏興趣,這就要求老師采取新穎、趣味性較強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產生興趣。但實際上,部分生物老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仍以自我教學任務的完成為中心,以機械單一的教學方式教學,忽視了對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引入,使生物課程的教學效果不理想。
在初中生的生物學習中,老師通過科學有效的評價,能夠讓學生個更客觀的看待自我,有利于學生更好的保持自身的優勢,對自身的不足進行優化,從而促使學生知識、能力和素養的協同發展。但就目前鄉鎮初中生物教學來看,大部分生物老師還十分注重以學生的成績評價學生,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在此種片面化的評價之下,只會打擊部分學生生物學習的積極性,并讓生物課堂越來越枯燥無趣,不利于生物教學水平的提高[1]。
針對目前學生參與生物課程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老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措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促使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發揮。
比如在教學《種子的萌發》一課時,在課堂導入階段,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種子萌芽過程的短視頻,在學生觀看之后,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問:“這是一種什么現象?”“種子發芽需要滿足什么條件?”利用這樣趣味的導入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欲望,讓學生積極主動進入課堂學習中。通過在導入環節就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能夠讓學生成為探究學習的主人,從而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扎實基礎。
在對鄉鎮初中生物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老師只有對創新的教學方法進行靈活運用,才能夠讓生物課堂的趣味性不斷提升,也才能夠讓學生對生物課程的學習產生濃厚興趣,達成每節課的預設教學目標。創新的教學方法有很多種,如微課教學法、小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具體選擇哪種方式,需要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確定,以最大限度保障生物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學《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和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一課時,由于這部分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老師在教學初就可以讓學生談一下家鄉近幾年環境方面發生了哪些變化?是否消失了一些生物?為什么會這樣? 在學生們都有了一定想法之后,老師可以采取小組的方式再讓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最終各小組派出一個代表對小組觀點進行闡述。如其中一個小組的代表談到,這幾年家鄉的環境越來越不好,其中苔蘚這種生物消失了不見了,我們認為這就是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空氣質量越來越差導致的,使苔蘚這種生物無法生存。在各小組都發表完觀點之后,在總結階段,為了讓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有更為深刻的理解,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圖文并茂方式幫助學生梳理環境、生物和人類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將創新教學方法融入鄉鎮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在生物課堂中獲得了全新且真切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對生物課程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厚,極大程度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效果與課堂教學的效率。
在鄉鎮初中生物教學中,老師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必須要注重對傳統單一評價方式的革新,注重對全新評價體系的構建。具體而言,在評價過程中,老師要將過程與結果評價結合起來,尤其要側重于對學生的過程評價,以讓學生在評價中都受到肯定與鼓勵,促使其學習自信的提升。在評價主體方面,需由老師、同學、個人以及家長等構成,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和公平性,并讓每一位學生更為客觀的看待自我,促使學生獲得越來越好的發展[2]。
鄉鎮生物教學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還有很多,生物老師要加強對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分析,在對其原因了解的基礎上,融入更多正確的教學理念和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如此才能夠不斷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效率,讓鄉鎮與城市初中生物教學的差距越來越小,真正提高初中生物教學的質量,也促使其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