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江西省南昌縣塘南鎮中心小學 江西南昌 330213)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互聯網資源的利用,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創新了教學手段,為教育工作開展注入更多新的動力。實際教學中,加強對不同互聯網資源的利用,借此實現高質量教學,促使學生學習能力與素質發展。
在小學數學高品質課堂建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實現教學情景的構建,利用此激發學生對課本知識探究學習的欲望,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互聯網資源具有內容豐富、教學資源種類齊全的特點,是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動力。在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教材內容,科學選擇教學資源,以多媒體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與學習,以此實現教學情境的創建。在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適當的參與,讓學生引導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與探究,促使學生學習思維的開發,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1]。與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相比,情境教學方法的運用,可以將課本知識以直觀的方式展示出來,符合小學生直觀的學習思維,同時能夠調動學生對新知識的欲望,使學生在好奇心的支持下探索更多的知識,以此實現高品質課堂構建。
例如,進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塊玻璃的長是10厘米,寬是7厘米,問它的面積是多少?將這一問題放在導入環節,作為學生探究學習的載體。課堂上,教師可以就這一問題對學生問道,你們對生活中的一些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面積好奇嗎?然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也疑問。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對問題的好奇心,鼓勵學生探究課本知識,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式,并運用此解決導入環節的問題。通過互聯網資源的運用,為學生呈現一個真實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對數學學科產生更加直觀的認識,并在探究學習中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提升課堂教育質量。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知識進行教材的拓展,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為學生呈現各種不同類型的數學問題,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探究。在當前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學生缺乏實踐機會,知識運用能力較差。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為學生創建實踐學習的機會,進行數學知識拓展,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鞏固基礎知識,提升自身的解決問題能力[2]。通過知識的拓展,優化課堂教學效果,豐富學生的課本知識學習內容,以此提升教育工作效果,促使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提升。
例如,進行幾何知識教學后,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以下數學問題:1、一根長方體鋼材,長2米,橫戳面是一個邊長0.05米的正方形。把這樣的鋼材100根堆放在一起,體積是多少立方米?2、80根方木堆成一個長2米,寬2米,高1.5米的長方體。平均每根方木的體積是多少立方米?3、長方體棱長之間之和是60厘米,長是6厘米,寬是5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米?4、一個長方體的棱長之和是360厘米,長是45厘米,寬是30厘米,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5、一個圓柱形茶葉罐的側面積是326.56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兩罐這樣的茶葉能否放入下。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計算,以夯實課本知識,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加強對互聯網資源的利用,借此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學生進行全方面的教育,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解決問題能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微課教學為例,這一教學手段主要是以信息技術為依托,以互聯網為媒介的一種教學方式[3]。在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此將課本內容的重難點內容設計成一個五分鐘左右的短視頻,然后在課堂上選擇適合的時機進行播放,讓學生通過短視頻的觀看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并主動利用此解決問題。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提升互聯網教學資源利用的有效性,同時可以提高課本知識教學質量,促使學生更好的學習與發展。
例如,進行“加法運算定律”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中尋找與加法運算定律有關的教學視頻,選擇適合小學生基礎的視頻,并將此剪輯成五分鐘的視頻,然后在課堂基礎知識講解結束后,就播放這一視頻,加深學生對加法運算定律的認識與理解。當視頻播放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視頻內容,加深課本知識理解。課堂上,教師也可以設計問題,如585+189+215、248+146+154、768-274-126,引導學生自主運算,以此提升網絡資源教學有效性。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互聯網資源的運用,豐富教學內容,讓課本知識變得更加充實,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主動探究意識,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在教學中靈活運用教學資源,以多種不同的形式進行知識教育,以此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促使教育工作穩定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