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麗
(重慶市涪陵巴蜀初級中學校 重慶涪陵 404100)
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已成當代中學生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使用網絡的熟練程度甚至已經超越一些成年人。未經篩選的網絡內容正影響著他們的三觀,強行阻斷已經不是有效方法,對于青春期的學生可能還會適得其反。這時就需要教師轉變教育理念和方法,接納新鮮事物,及時了解中學生正在被什么信息吸引,有哪些網絡問題會給他們帶來危險,并且針對發生的問題給予學生正確及時的引導。
中學生善于捕捉到網絡中的新奇信息,同時他們正處于思想高度活躍時期,對新知識充滿了強烈的求知欲,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追求網絡中的新奇、趣事成為青少年學生上網的重要動力之一。
網絡上的內容雖豐富卻繁雜,良莠不齊,如果中學生在互聯網上頻繁接觸目的不純的宣傳論調、文化思想等,長此以往,對于他們的人生觀和意識形態必將起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容易讓學生思想變得偏激[1]。
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性內容,關注中學生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且必要。近年來隨著大家對心理疾病的重視,抑郁癥慢慢進入人們的視野,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并且,我國抑郁癥人群也越來愈多,特別是很多年輕人,患病的幾率更是大大加大,受不了疾病的折磨,過早的結束了生命。“抑郁癥”是一種心境障礙性疾病,不屬于傳染病,所以抑郁癥不會傳染。但是,抑郁情緒卻是會被傳染的。人們在網絡中獲取各類咨詢和信息是生活中必須的,但是因為聊天、視頻、游戲等無規律的長期沉迷于網絡,容易患上抑郁癥,危害心理健康。中學生心理防線較弱,長期接觸帶抑郁情緒的言論也會受到影響。中學生輕生的事件屢有發生,甚至出現了相約自殺的情況,其中有部分就與“網絡抑郁癥”有關。要想讓學生敞開心扉,快樂學習,他們的“網絡情緒”值得被關注。
現在一部智能手機就能暢游網絡,這使得中學生上網人數比例快速增加。與此同時,針對中學生的網絡犯罪開始出現。家住徐州銅山的中學生小張,因輕信網友宣稱有游戲“外掛軟件”,他只要付出100元就可以與之分享,繼而落入了對方的陷阱。一連三天時間,小張被該網友以各種理由,騙取了5000元,而這些錢款都是小張偷偷用媽媽手機轉賬的。三天之后,小張媽媽察覺此事,向徐州銅山警方報案,經過偵查,徐州警方將遠在河南的嫌疑人許某抓獲,經查,許某因沉迷網游,為支撐其購買高額的游戲裝備費用,他已免費分享“外掛”軟件為由,已相繼詐騙了20多人,其中多數是中小學生。類似于這樣的案件還有很多,犯罪手段層出不窮,不斷有中小學生“掉坑”,嚴重的甚至威脅到學生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提高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和識別犯罪行為的能力就十分必要了[2]。
學生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多而快,許多重大社會事件會被他們第一時間獲知。這些事件可能會超過他們的認知范圍,沖擊三觀。他們瀏覽的網絡觀點不一定都具有客觀性,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獲悉事件信息進行思想教育和情緒的疏導。例如2019年底疫情的爆發后,確實有人出了錯,有人忘了初心,有人露出了貪婪本性,但更多的人舍身忘死沖在一線,呵護著這個祖國和人民,善意生生不息。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共抗病毒。在病毒面前,單獨的個人固然渺小,但舉國上下表現了強大的凝聚力,凸顯了強大的中國力量。面對疫情,中國共產黨表現了卓越的領導力。用鮮活的事實教育學生,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3]。
每當發生青少年輕生的事情都會令人痛心,鮮活生命的消失,一個家庭的破碎。現如今網絡已經成為學生抒發情感的途徑,他們會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心情,會通過聊天軟件結識陌生人。同時網絡也在影響著他們的情緒,他們會因為觀點不同和人爭吵,也會因為遭遇相同而感同身受,網絡上傳播的恐怖事件會給一些學生帶來悲觀情緒。壓抑和恐怖的情緒通過網絡被傳播放大,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和疏導就可能給學生留下心理陰影,更嚴重的會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
作為老師平時發現有學生情緒變化較大,而他們又不愿袒露心事時,或許我們可以換種方式,例如通過社交軟件和他們聊聊心事,留意他們在網絡上的留言,情緒的轉變總會留下蛛絲馬跡。發現問題后,一句關心的回復或者一句暖心的留言就有可能帶來不一樣的效果。
現在網絡犯罪手段層出不窮,作為教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應該為學生敲響網絡安全警鐘。告訴學生不輕信來歷不明的電話或者手機短信,不管不法分子用何種花言巧語,都不要輕易相信,遇到不能立刻判斷的情況,應及時掛斷電話并與家人溝通。強化自我心理防線,不因貪圖小利而受不法分子誘惑,任何情況下,切記不要向對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銀行卡號、密碼等信息。不輕易轉賬[4]。
總之,中學時期是人心理和生理發展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出現的任何重大的生活事件,都有可能對學生的身心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不進行及時有效地對中學生發生或了解重大生活事件后的心理危機進行干預,這些影響有可能會延續到他們今后的生活中。網絡已成為中學生的另一個社交場所,所以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再脫離網絡看待學生,正視網絡中的信息,主動與網絡接軌,間接凈化網絡,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