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東
(云南省騰沖市第一中學 云南騰沖 679100)
新課程標準英語新教材高效應用的實踐研究對高中英語教學的影響研究高效課堂,是高效型課或高效性課堂,是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高效課堂是針對課堂教學的無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英語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活動過程,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充分發展英語課程標準要求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以及學到相關語言、文化知識。教師在單位教學時間里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接受和掌握目標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高效課堂追求過程的高效率、模式的高效能及質量的高效益[1]。
新課程標準英語新教材高效應用的實踐研究“教學模式”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一套計劃或模型,是基于一定教學理論而建立起來的較穩定的教學活動的框架和程序,也就是各種教學活動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從而組成的具有動態性的過程,。一種教學模式由幾種教學策略或教學方法實施的教學活動組成。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在某個具體領域的具體化,同時又直接面向和指導教學實踐,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諾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的主動創造者。興趣是最后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習積極性中最活躍的心理部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正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優化教學結構,注重教法的研究、學法的指導,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教學最優化的第一步,就是用綜合的觀點選擇和決定任務。最優化教學的基本標準是盡可能大的成效和師生耗費合理的時間以獲取這些成效。本文在實踐的過程中,注重發揮師生雙方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性作用和主體性作用,選取單位時間效率最高的途徑和方法,以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之所在,教學質量是立校之本。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無疑成為了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核心文之一,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課改理念,真正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身、心等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然而,面對當前我校英語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疲憊,質量卻不太理想的尷尬狀況。因此,我們必須走文研究之路,尋求突破口,創建適合自己特色的英語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及英語課堂流程[2]。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國外的有效教學思想較為系統,表現為重視教學效率和尋求有效教學方法與途徑,主要有以下教學模式: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的以“班級“為單位的集體教學形式;古希臘蘇格拉底的以“對話法”為主要特征的“諷刺——定義——助產”教學模式;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普遍有效”的教學模式;前蘇聯凱洛夫提出的“五環節教學”模式;美國教育家杜威為代表的進步教育派提出的以“學生”、“經驗”、“活動”為中心的“指導——發現”教學模式。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有效教學模式的研究出現了多樣化、綜合化的發展態勢。影響較大的有效教學模式主要有: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模式;贊科夫的教學與發展實驗模式;布魯姆的掌握學習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學模式;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模式;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模式;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阿莫納什維利的“合作教學”模式等。
八十年代后期,有效教學開始朝著建構多元化、情境化、個性化教學模式的方向發展,人們更加關注教學實踐的豐富性和教學模式的靈活應用。我國教育工作者在借鑒國外教學模式和總結自己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對有效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入的學習研究,形成了許多具有外國教學模式之所長又具有我國特色的教學模式。例如:“指導——自學”教學模式、“引導——發現”教學模式、“目標——導控”教學模式及“情境——陶冶”教學模式等。其中,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課堂教學模式有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模式,安徽銅都雙語學校“三模五環六度”模式,東廬中學的教學合一“講學稿”課堂教學,文匯中學的“自然分材”模式等。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順應學生學習方式的這種變革,實現自身角色和作用的根本轉換──從知識的傳授者到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從知識權威到創造性思維的啟迪者,從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和“代言人”到知識的“對話者”,從領導者到“平等者中的首席”,使課堂教學成為一個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意義創造的過程[3]。
通過本文的研究,從本質上解決師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這對矛盾,探索適合我校校情的新的英語高效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本文創新之處在于從集體備課、課型的研究著手探索獨具我校特色的高效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及英語課堂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