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沅潔
(四川省瀘州國家高新區小學校 四川瀘州 646000)
問題是學生思考的體現,也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所以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能夠讓學生的“學思結合”起來,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十分有益。在小學語文閱讀教過程中,老師要明確傳統單向、單一提問的不足,要重視對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并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措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質疑氛圍,讓學生有充分提問的機會,在提高學生提問能力的同時,為學生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高奠基[1]。
小學生年齡小,思維活躍,好奇心較強,在學習和生活中都特別喜歡問“為什么”,以了解更多事物,但面對小學生這些提問,家長和老師的重視度不高,甚至總是很敷衍,使小學生的提問長期得不到真正的回應,這將會打擊他們提問和探究事物的熱情。尤其是隨著小學生年齡的逐漸增長,其自尊心會越來越強,在課堂中由于害怕自己的提出的問題不好,遭到老師和同學的嘲笑,所以其課堂中沉悶的現象會越來越嚴重。
一直以來,課堂提問都是老師教學中非常有效的一種方式,但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老師通常扮演著課堂提問者角色,學生通常扮演著問題回答者角色,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只要學生的回答偏離標準答案,老師會對其打斷與糾正,使學生無法深入思考與質疑,更沒有機會提出自己的問題[2]。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首要的一點就是要激發學生提問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因此,小學語文老師要明確傳統教學方式無法契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會阻礙學生問題能力的形式,要將創新、科學的方式引入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分析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真正實現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3]。
比如在教學《開國大典》一課時,由于網絡中有開國大典相關的紀錄片、電影片段,所以老師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播放這些視頻,在學生觀看視頻后處于十分激動狀態時,老師就可以向學生設計啟發性的問題:對于剛才的視頻,你對哪些鏡頭有好感?在問題提出之后,學生們給出了自己的觀點,有學生說我最喜歡毛主席閱兵的鏡頭?有學生說我最喜歡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鏡頭......緊接著老師繼續追問:“你們看完視頻之后,有沒有好奇、疑惑的內容?”學生在思考后做出了回答,如開國大典發生在哪年哪天哪刻?開國大典時的人數很多嗎?究竟有多少人......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不要著急回答,而是讓學生進入課文中自己探尋答案,在邊閱讀邊思考之中,解決了閱讀中的問題,取得了理想的閱讀效果。
在小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中,當他們有了提問的興趣和提問的意識之后,老師要傳授學生一些提問的技巧,讓學生的提問越來越有價值,在提高學生提問效果的同時,促使學生閱讀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在具體傳授學生提問方法時,老師要圍繞具體的實例進行,以強化提問方法的傳授效果[4]。
老師可以圍繞課文的題目進行提問,通過圍繞文眼提問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快速對文章進行理解。在教學《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時,在初進入課堂之后,老師可以問問學生看到這篇課文的題目,你們有哪些想問的?有學生說故鄉楊梅有什么特別之處?有學生說作者故鄉的楊梅與其他地區的楊梅有什么不同?有學生說作者為什么要寫故鄉的楊梅?學生們提出的這些問題也是老師需要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學生對于自己提出的問題,分析和回答的熱情更高漲,閱讀的效果更加理想。
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圍繞中心詞提問,將學生帶入對文章的深層次思考之中。比如在教學《七律·長征》課文時,老師先給學生預留充分的讀和思考重點詞語的時間,在學生給出重點詞語之后,老師根據學生們的回答情況及時補充,緊接著師生進入對重點詞句的觀察和發問中,有學生說“萬水千山”“等閑”等詞語有什么深層次內涵?有學生繼續追問,這里面是否蘊含著一些紅軍精神?針對學生們提出的這些問題,老師可以先讓學生們相互回答,對于學生無法回答出的問題,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對其進行交流和討論,讓學生們通過合作共同解決閱讀難題。
綜上所述,提問是一項對學生學習十分有幫助的能力,合理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能夠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促使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和素養的提高。因此,小學語文老師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和思路,從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傳授學生提問方法等方面入手,讓學生在充分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閱讀文章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