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林林
(重慶市巫山大昌中學校 重慶巫山 404707)
伴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物理逐漸成為高考中的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成績提升具有重要影響。不過作為一門自然科學,物理因為抽象性,對于學生學習而言是一種挑戰。學生無法理解晦澀難懂的物理知識,更無法投身于學習中??梢哉f,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是提高學生物理學習積極性的關鍵。如何培養,怎樣培養是教學重難點,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
伴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長,物理學習也逐漸呈現一個漸進的狀態。不僅知識含量增多,知識的深度也逐漸拓展。很多教師面對枯燥的課本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開展教學,更不知道如何實現教學效益最大化。不過,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出現則為教師開展教學提供目標。在這種教學理念的引導下,教師不在是盲目性的開展教學,不管是課前、課中、課后,教師都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己任,進行教學設計、教學安排。教師傳統的教學理念也逐漸被突破,開始將合作探究法、情境創設法等教學手段引入物理課堂。學生逐漸深入物理課堂,物理教學得以順利展開。
在傳統的物理課堂,很多教師都是根據課本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和安排。久而久之,物理教師成為教學的主體,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而學生在其中充當被壓迫的角色,問題得不到反饋,學習停于表面。越來越多的學生降低物理學習積極性,開始討厭物理厭倦物理。不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理念的提出則打破這一現象。想要真正的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圍繞學生接受能力進行課程安排。很多學生開始發散自己的思維,理解物理知識,也開始壯大膽量,和老師進行溝通與交流,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展,學習的積極性自然穩步提升。
伴隨著教學的深入推進,如果將創造性思維的積極意義停留于物理學科層面太過于片面,其實這種能力對于學生的其他科目發展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對創造性思維進行簡單理解,這就是一種拓展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獨立思索的思維能力。是從自身由內而外形成的進取力量。在創造性思維養成后,學生不僅能夠用多種眼光看問題,還實現了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發現問題能力解決分析能力的有限拓展。可以說,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對于學生的綜合素養意義重大[1]。
縱觀學生發展,教師在其中一直充當背景板和領路人的作用。因此想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先從教師層面著手,轉變教師教學理念,將有效拓展學生思維滲透到教師教學中。
首先教師要轉變物理難講的教學理念。在當下的物理教學課堂,很多學生都認為物理過于抽象化,不僅晦澀難懂,而且教學難展開。在這種思想影響下,教師都開始認為物理教育難,開始將自身發展局限于物理框架中。只有教師明確物理是一個互相溝通、豐富理解的過程。才能更好地發散思維,創新課程內容,實現創造性思維養成。
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思維的引導。以《重力》授課時:作為一節基礎性知識,很多學生都對重力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以往的照本宣科授課模式不可取,想要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引導,將重力知識與常識結合在一起格外重要。例如教師在上課時以牛頓被蘋果砸的事件為例,向學生講述:有一天牛頓在蘋果樹下坐著,一陣風吹來,熟透的蘋果從樹上掉落下來,砸在牛頓頭上。然后詢問學生,這是什么力?層層拓展不斷的使學生明確重力方向、重心等問題。一個小故事就能引發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久而久之,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2]。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下,很多教學手段應運而生,將其應用到物理教學中,對于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具有一定影響。
例如,利用互聯網技術豐富學生認知,養成學生創新能力。以練習使用多電表測量電阻實驗為例,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視頻,引導學生仔細觀看明確相關步驟。當學生對于基本步驟已經了然,這時就可以提供給學生相關設備,然后讓學生進行手動實驗。這種實際性的教學應用有助于學生感知物理實驗的快樂,也確保了相關物理實驗的安全。學生不僅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還提升了自身的創造能力。
當然教師還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學的手段,讓學生以小組交流的形式進行物理實驗探究。只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才能夠豐富學生的認知,引導學生參與到物理教學中來,實現思維能力的終極拓展。
就目前的高中教學而言,很多學生認為教師是真理,認為教師是不會發生任何錯誤。久而久之,學生逐漸喪失質疑精神,喪失對于真理的追求。其實這種思維模式太過于束縛,也是導致學生沒有創造性思維的根本,并不利于學生的進步。因此,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展開交流意義重大。在教師進行常規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整理一個疑問題本記錄不懂得知識,或者是邀請學生在隨堂提問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只有教師明確學生的思考點,幫助學生建立求知欲望,才能讓學生在質疑中有所收獲,在質疑中實現創新。
就現在的社會教育而言,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既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對于學生全面發展,也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創設新教法,引導學生參與到物理學習中來,同時聯系多方面技術,實現創造性思維的有機塑造,將學生打造成為,有思想,有目標的,全面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