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梅
(云南輕紡職業學院 云南昆明 650301)
信息化教學,是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形成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新教學模式。信息化教學手段綜合了多媒體、互聯網、通信、大數據、軟件等多種方式,使得教學信息及時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及時化。
隨著互聯網高速發展及手機的普及,信息化教學早已經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全國舉辦信息化技能大賽,旨在以賽促教,以賽促改;學校重視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應用,甚至有的學校將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作為教師評優考核條件之一。在職業教育的每一門課程,信息化教學已經滲透到其中,并且使得傳統教學中的生澀難懂的知識變得簡單。彌補了傳統課堂中難懂、枯燥、無味的問題,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和提升[1]。
高職生物化學是藥品生產技術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它是在有機化學的基礎之上,學習物質的結構和代謝過程。通過對糖、酯、蛋白質、維生素等物質的結構及性質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一些基礎的代謝知識及物質的特征,為后期學生學習天然藥物化學、藥理學等學科打下基礎。藥品生產技術專業、藥品質量與安全、中藥生產技術專業都會在入學后第二學習開展本門的學習。生物化學這門課程是相關專業學生的基礎課、必修課。但該課程也存在理論知識枯燥,學習趣味性弱等特點,加之學生化學方面基礎薄弱,課堂效果氣氛差、學生學習興趣低等問題凸顯。傳統教學課堂只能通過一些文字及簡單的圖片來呈現知識,學生不能很好理解,積極性無法很好調動。
信息化教學手段借助于多媒體技術、仿真模擬軟件,翻轉課堂等多種形式,使得生物化學課堂變得有趣生動,主要優勢有如下幾方面:
1.多媒體技術將文字知識通過圖片、聲音、視頻的方式有效地傳遞給學生,解決了一些重難點知識的學習。例如,蛋白質的結構是空間立體的,需要通過學生在理解平面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空間想象,這時,利用仿真虛擬軟件,可以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大大提高。
2.信息化技術手段中對分易、雨課堂等學習平臺,使得學生與教師的溝通無障礙,學生與教師可進行實時溝通與交流,及時解決在課堂上遇到的知識難點。教師通過對分易等平臺將課件及時與學生進行分享,做到了科學零距離。同時這些技術手段讓教師實時掌握學生作業提交、成績等情況,使得教師辦公效率大為提高。學生與教師可實現線下線上的交流[2]。
3.利用互聯網技術,學生知識得以有效拓展。通過大學生慕課、互聯網平臺,學生及時獲取相關知識資源,彌補課堂上不能及時理解的缺陷,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信息化教育在我國各教育行業已經發揮其無法替代的作用,這是教育的革新,同時也是時代的進步。信息化教學對生物化學課堂的提升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逐漸伴隨產生:
1.過度依賴信息教學,知識量大,學生吃力。在教學過程中,利用PPT進行授課,可能出現知識過多,學生無法有效記筆記,效果不理想。學生和教師的溝通更多從線下轉為線上,溝通及時,但溝通不到位,知識難點沒有很好解決,缺少了更多師生互動帶來的學習主動性。
2.學生依賴網絡,信息甄別不到位,造成知識的碎片化。面對網絡知識海洋,學生缺乏對信息的辨別力,可能獲取了一些碎片化的信息。
3.信息化教育資源建設困難。目前對有的學校而言,知識信息庫沒有完整建立,例如一些知網、萬方等數據庫還沒成功建起,導致學生在需要獲得一些專業知識的時候面臨資源匱乏的問題。
1.教師宏觀把控學生對知識的獲取。作為教師而言,學生在進行網絡知識獲取時,對其進行正確的指引。例如,在讓學生進行慕課知識提前預習時,可將生物化學慕課學習的課件內容發放給大家,同時指引學生要選擇哪一家大學的慕課進行學習。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才能真正讓網絡知識服務好課堂。學生獨自進行知識查找時,教師對其錯誤知識及時指出,避免將一些錯誤知識吸收消化,影響學習。
2.信息化教育融入課堂的同時不完全摒棄傳統的一些教學模式。教學的方式不拘泥于某一種,教育的共同目的就是使得學生能夠愿意學、好學,最后學進去。生物化學課堂在進行信息化教學的同時,需要結合一些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與學生在課余的溝通仍然需要留足足夠的時間進行面對面的答疑解惑,這樣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性更強,效果更好。在進行知識點傳授時,需要結合粉筆黑板進行知識的解疑。例如:在進行糖代謝能量的換算過程,此時學生更需要跟著教師一步步得出答案。這種注重過程的學習,教師必須將步驟逐步演示在黑板上,學生才能理解其中原理,如果一味只是講,而放棄了寫,可以說反而會降低了某些知識的生動性,降低教學效果。
信息化教學在生物化學教堂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信息化教學是所有課堂提升的必須路徑,在這一過程中,應該根據課堂特點,利用好信息化技術手段,使得其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真正地讓課堂變得更出彩,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