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樊
(綿陽職業技術學院 綿陽四川 621000)
當下職業教育發展方興未艾,從國家到地方鼎力支持,為“中國制造”培養一批又一批的各領域技術人才。但是除了過硬的技術以外和世界交融也是每位高職學生的基本生存能力。而體現這種和世界溝通的重要語言媒介就是英語。因此大學英語現在是,相信在很長一段時間以后都會是高職學生的重要必修課程之一。
在英語學習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最能第一時間打動交流者第一印象的莫過于口語。許多學生認為一口流利的口語能給對方良好的印象,把大量時間花在說上面。對于聽說練習的投入毋庸置疑,但是效率低下造成學生處于放棄再努力最后放棄或半放棄。
基于課堂教學筆者發現一部分學生忽視聽力對口語的基礎作用,妄圖跨越聽力直達口語。另一部學生熱衷于影子跟讀法,但是對其認識不夠,效率低。聽說關系認識欠缺和英語聽力方法的選擇不當造成不少學生英語聽說學習效率不高[1]。
如前文所述,眾多學生對于流利英語口語學習的激情毋庸置疑是好的。但是他們卻錯誤地認識了英語口語練習。良好口語的獲得并不是第一時間用口語練習的方式去練習口語,而是以聽力練習作為先決條件。[1-2]
這一點我們可以參看自己的母語漢語的習得過程就可以理解。生下來的嬰兒的第一時間是不能說任何中文的。除了啼哭以外,貌似沒有任何語言表達的可能。那么嬰兒語言的習得來自何方呢?答案是聽。實際上自從嬰兒降生后就一直不停地聽周圍的語言。在長期的聆聽和觀察成人口型發音后,一般嬰兒通過一兩年時間即可開口說出人生中第一個字或詞,一般為爸爸、媽媽等離自己很近的人,進而擴展到更多的人或物。然后逐步由詞擴展到短語和短句。雖然很多時候他們表達可能不太符合語法,但是并不能阻止其學習的腳步。嬰兒之所以能自發地聆聽模仿積累語言,一個重要的前提是為了適應周圍的環境,這是保證自己存活的基本前提。沒有適應就沒有生存。因此嬰兒的大腦就像海綿一樣隨時吸取周圍的語言[2]。
在沒有大量聽力積累的前提下很難讓嬰兒開口說話。英語口語的習得也是同樣的道理,而造成這樣的原因在于不少學生對于流利英語口語的急切的追求,無視了聽力的積累。大量學生急于開口說英語,只能鸚鵡學舌地說幾句而已。
另外造成眾多學生口語不佳的重要原因是聽力方法選用不當。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要獲取鮮活的英語視頻或者音頻并不難。不少學生喜歡聽唱英語歌曲、看英語原版影視劇等網絡資源。這些活動極大地擴寬了學生的文化視野,英語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這些活動可以理解為泛聽,相比較聽覺輸入,視覺輸入成為主流。視覺輸入有豐富的影視畫面,中文字幕,而純粹聽力的輸入是有限的,更多是只言片語。[3-4]
另外一方面不少學生在聽力方法的選擇上有失偏頗,熱衷于市面流行的練習方法。在眾多聽力練習方法中尤其以影子跟讀法最為典型。影子跟讀顧名思義對于聽到的英語如影相隨,在相隔1~2秒的情況下幾乎同步口頭重復聽到的內容。它的優點顯而易見,在練習聽力的同時貌似可以模仿練習口語,因其明顯的優點廣為流傳。
但是它的缺點鮮為人知,那就是對于練習者要求極高的聽力基礎。在幾乎同步的前提下聽取信息后立馬口頭重復并進一步聽取接下來的語塊信息并再度口頭重復,如此循環對練習者提出很高的要求,不僅聽力水平了得,而且口語表達也得比較優秀。正因為如此,影子跟讀法實際上是同聲傳譯的入門訓練方法之一。這樣高端的方法顯然不適合基礎一般的學生[3]。
既然如此,我們該怎樣引導學生解決這一問題呢。答案在于幫助學生重新樹立對聽說地位認識,同時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聽力練習方法,精聽和泛聽相結合,逐級提升英語聽說能力。
首先應該引導學生重新認識聽力練習和口語練習的關系。老師應該結合正面和側面的具體事例讓學生認識到聽力練習是口語練習的基本前提,在思想上讓學生認識到聽力練習的重要性。課程設置上可以在基礎階段以聽力課程基礎練習為先導,然后逐級過渡到口語課程。
其次改變泛聽方法。在目前短視頻流行的時代下,視覺信息獲取變成常見的事情。但是就聽力能力練習而言,這是有限的。盡量不看中文字幕,如果要用字幕可使用英文字幕。增加接觸英語,減少母語對英語輸入的影響。與視頻而言,增加音頻聽取的量,練習耳朵的靈敏度實為上策[4]。
最后,選擇合適的精聽方法,避免趕時髦。基礎不佳的一般同學大可不必追求類似影子跟讀法,而可以轉向更加務實的復讀機練習法。具體來說即粗聽內容后切割句子為語塊,每個語塊初期可以保證在5個單詞左右。切割完畢后停頓音視頻再口頭重復或者聽寫。這樣效果更佳。語塊的大小可以逐漸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