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婷
(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 江蘇昆山 215300)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既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任,同時也肩負著維護高校及社會穩定的重任,管理過程實質上也是教育、引導、規范、咨詢、服務、維權、關愛的過程。在新時代背景下,更注重學生素質教育、提升學生道德修養、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應適時尋找適應新時代的高職教育學生管理模式。
大多數高校管理實行多班級或年級設一個輔導員,這一管理模式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發揮重大作用。然而,近些年來隨著高校擴招,生源質量下降,各校輔導員工作越來越艱難,這一現象在高職院校尤其嚴重。
選取專業相同或相近的任課教師作為兼職班主任,定期與學生座談、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思想動態,及時解決或予以說明、解釋,但是在制度實行的過程中,輔導員與班主任職責范圍不清,班主任職能被弱化,并沒有顯現它的用途。
助理輔導員制度是從學生中選拔優秀學生擔任助理輔導員,能減輕政治輔導員的工作,但是不能彌補學風建設和學生創新與職業生涯規劃的短板[1]。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課程思政的大力推行正是學生工作改革的重要契機,把育人的關鍵點轉移到教師身上去,以“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形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實行班主任工作制度,教師不但要做好傳道授業解惑的本職工作,還要承擔原輔導員學生管理任務,往往會因事務繁多而迷失方向,失去班主任本應實現的職能,所以要建立相應的班主任制度管理模式,既能為班主任減負,并能發揮全面育人的良好作用。
1.通過成立班主任為核心、任課教師為成員的導師組,在學習、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服務,通過疏導、指導、輔導等平等交流方式形成師生互動,在師生間架起友誼橋梁。
2.充分發揮高年級學生的帶動作用,輔助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鍛煉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更便于“德育導師”班主任制度的長效良性發展[2]。
3.帶高年級學生入新生課堂,從專業基礎領域一個小知識點為切入點,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由高年級學生進行講授,滿足全方位、多角度育人的需要,同時積極發揮榜樣的力量,有助于新生班級學風的建立。
針對不同事項,安排合適人員專項負責,以班干為核心、寢室長為輔助、全員參與的模式,事事落實到人,形成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地做事模式,以適應學生到崗后的工作模式。
為順利地開展學生工作,在網絡平臺建班,借助平臺開展選人活動。主題班會主講人、運動員助理、課堂分享等都是競爭上崗,學生積極踴躍,有競爭才有進步,為學生提供平等的成長機會。
在課程安排上,優先安排班主任任教所帶班級,增加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接觸機會,在授課過程中觀察學生學習、生活、行為,做出最直接的判斷,學校的運行是圍繞教育的、圍繞課程開展的,教育的問題解決了,圍繞的次生問題迎刃而解。比如到課率,如果實行輔導員制度,輔導員需根據不同時間到各班級進行人數清點,這與任課教師任務有所重疊,而班主任可以直接解決此項問題。
輔導員制度中,輔導員承擔多個班級的學生管理任務,而班主任只針對一個班級開展學生工作,更有針對性,其次,除班主任外的其他教師也承擔相應班級班主任工作,所以“德育導師”班主任制度中以班主任為核心、任課教師為成員的管理模式,其實是多重的班主任管理,大家互通有無、互幫互助,使得學生管理工作更高效[3]。
單純的任課教師在任教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學生曠課、違反課堂紀律等情況需要通過輔導員進行解決,教師有教書育人的責任,卻沒有進行學生管理的權利,所以往往無計可施,班主任制度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實現權與責的統一。
在以往的輔導員模式中,任課教師只承擔知識傳授,往往忽視了學生心理問題、道德培養等素質提高問題,而實行班主任制度,任教與學生管理雙重身份下,更能根據學生實際出發,開展與課程融合的思想教育,真正將課程思政落到實處[4]。
“德育導師”班主任制度的建立,使任課教師全員參與到知識傳授、思想道德教育中來,全方位助力學生成為有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實行“德育導師”班主任制度運行以來,班級有序、良性發展,班集體屢獲獎項,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生干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養成較好的自律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學生整體素質有所提高。
“德育導師”班主任制度的特點在于充分適應學生素質教育和學校持續發展的需要,把教育和時代要求結合起來,把教育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把教育和體驗結合起來,把教育和自主創造結合起來,為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性人才提供有效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