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庭芳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湖南長沙 430000)
21世紀初,我國步入信息化時代,從2012年,截至2015年,短短幾年,中國的信息消費達到了3.2萬億,且呈現出高速增長的趨勢,由信息消費行業帶動周邊行業發展的產值達到了1.2萬億,信息化消費在各個領域都有了巨大的發展。最近今年,隨著人民對物質需求的日益增大,對物質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國家對于高等教育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只有不斷地擴大開放,我們才能夠在國際舞臺中謀求發展。利用信息化和大數據,將我國的國際貿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高校專業人才應該將自身的理論知識融入實踐中,利用現代社會信息化的優勢,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促進高校教育的改革[1]。
現階段,許多高等院校受到自身條件的限制,不能夠滿足學生對于專業實踐的要求,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將學生培養成具有扎實國際貿易知識功底的學生,懂得國際金融知識,能夠適應我國經濟貿易發展的學生[2]。但是,這種要求對于學生的實踐以及實習能力的培養是不夠的,同樣也不能夠滿足社會對學生的要求,對于學生畢業后的發展會長壽巨大的影響。我們的培養模式應該跟隨社會的需求,共同進步,而不是滯后于社會的發展。我們現階段的教學體系是偏重于理論的學習的,對于實踐內容部分的內容遠遠沒有理論知識的豐富,造成大學生難就業的現狀[3]。
不僅限于國際貿易專業,我國高校的大多數專業,教學資源主要集中在教材的教學上,對于實踐資源以及場地,則是相對的匱乏,這在普通院校表現得更為明顯[4]。對于國際貿易專業而言,教學同樣沒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高校與企業之間沒有很好的交流,高校與高校之間的資源沒有很好地共享,使得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學實踐資源匱乏,尤其是對于一些時效性較強的案例分析,如果不能及時地獲取實時的資源,或者沒有很好的資源共享平臺,教學資源不能及時地更新,那么對于學生的教育效果就會大大地降低。
社會的發展應該帶動高校教育的發展,而不是單一方面的進步。高校的國際貿易專業也應緊跟社會發展的腳步,加強對高校學生實踐教學的培養,打造出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共同發展的學生,培育出現代社會急需的高素質人才。所在,高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應該合理地加入數據分析,案件分析等一些實踐課程的教學,加強學生對于理論應用與實踐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創建一些平臺,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緊跟時代的發展,與相關專業,如電子商務,信息技術等專業進行一些交流探討,多參加一些應用型的比賽,比如數學建模,“互聯網+”等比賽,充分地將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應用于自身的實踐中去。
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培養人才離不開信息的交流。目前,許多高校存在缺乏教學資源的現象,無法滿足學生和社會對于實踐課程的需求,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大數據,建立起教學資源共享的一個平臺,為學校,教師以及學生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并能夠通過這一途徑,將企業與高校,學生與教師有機地聯系起來,這無論是對于企業,高校,還是教師,學生個人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優異的措施。
將一些貿易企業引進高校,讓學生能夠在校期間參加一些社會實踐,以及相關的貿易工作,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貿易企業同樣還是國際貿易專業學生未來工作的場所,讓學生提前體驗企業中的工作模式,這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有巨大的好處。同時,提前積累實踐經驗,不僅能夠及時地鞏固自己在課堂中的理論知識,還能夠在實踐中驗證所學的知識,并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增強自身在就業時的競爭力。對于高校本身而言,這是一個加強與社會交流的機會,提高校內教師與學生實踐能力的一個途徑,提升自身師資力量的最佳方式。“引企入校”應該受到我們的重視,將這一模式取代我們的傳統的教學模式,為培育出新型的專業人才開通新的途徑,提高國際貿易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經驗。
時代的發展,必定伴隨著對人才的高要求,社會與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苛刻,我們必須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一定的改革。國際貿易專業可以通過“引企入校”的方式,打造教學資源共享的平臺,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理論知識中認識實踐應用,打造出社會與企業所需要的高素質,高要求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