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芳 唐 玲
(重慶市酉陽縣酉州中學 重慶酉陽 409800)
歷史是一門重現人類過去活動的課程。如果教師所選用的教學方法不合理,便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讓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形成錯誤的認識,這將會影響歷史課程育人作用的發揮。因此,作為新時代的中學歷史教育者,必須要加強對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探索,進而激發學生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最終達成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目標。
課堂導入對學生整節課的學習狀態影響十分的大,所以,教師要注重對精彩導入法的運用,以便于學生在課初就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參與到對歷史事件發生前因后果的探究中。精彩的導入方法有很多,教師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可以選擇不同的導入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全方位的激發,改變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歷史學習觀[1]。
比如在教學《秦統一中國》內容時,教師可以對相關影視作品的搜集,將其中秦統一中國震撼人心的視頻進行搜集,在課堂導入時給學生播放,學生在觀看中會被秦始皇這一人物所吸引,從而產生疑問,為什么秦國可以統一中國?秦統一中國有什么影響?秦始皇最后的結局是什么?等等,讓學生在疑問的引導下,主動進入到對課本內容的閱讀,問題探究和討論中,讓學生在討論中對這部分知識進行理解,并促使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再如在教學《五四運動》內容時,教師可以采取紀念日導入方法,教師可以設問:“為什么每年的五月四號是青年節?是為了紀念哪個歷史事件呢?是否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五四運動’有關系呢?”在系列性的疑問下,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對新課內容的學習中,讓學生在深入探究學習中被那個年代青年的愛國精神所震撼,并將之作為自己的學習榜樣。
直觀化教學方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能讓學生對知識進行直觀的感知和準確的理解,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中學生還處于邏輯思維能力缺乏的時期,理解能力也還不是很高,將直觀形象的歷史地圖、史料、圖片等引入教學中,可以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學習,并拓展其學習的知識面,達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標[2]。
比如在教學《鄭和下西洋》內容時,教師課前要對鄭和下西洋相關的圖片進行全面的搜集和整理,選擇合理的圖片,將之與文字結合起來,為學生制作多媒體課件,并在課件中穿插相關的影視資料,鄭和下西洋的航海線路動態圖等,課中讓學生對其進行觀看,學生在系統的觀看過程中,形成準確的時空觀念,并對鄭和下西洋的時代背景和經過全面了解。通過直觀化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進行化虛為實、化遠為近的學習,能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學習和感受中,這對部分知識進行有效學習。在教學《全民族抗戰的興起》內容時,教師在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初步學習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臺灣人拍攝的抗日抗震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讓學生在對其觀看的過程中,對蔣介石對待侵略者的真實態度進行了解,之后要求學生根據已學歷史知識對其進行深層次的分析。由于其分析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為了讓小組得出的歷史結論更加正確,教師可以對小組進行啟發:可以從挖掘抗日戰爭數據的方式,對此紀錄片數據的真實性進行驗證,在此引導下,各小組在通力合作中,得出了獨屬于自己小組的結論,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在教學《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渡江戰役》的電影片段展示給學生,可以讓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掌握,讓學生在真實的學習環境中,對其民族榮譽感和責任感進行培養,并拉近學生與歷史知識之間的距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學內容難易程度的把握十分重要。如果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過難,學生在無法對其理解的情況下,其學習的自信會逐漸喪失,這樣的教學適得其反。反之如果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過于簡單,又會讓學生認為歷史知識缺乏探究性,也會對其學習不感興趣[3]。所以,在每節課的教學前,教師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讓教學的難度處于適中狀態,提高整體的課堂教學效率。
比如在教學《元朝的統治》內容時,學習文天祥抗元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即文天祥在戰爭中被俘,并將其囚禁在了大都,這是不是元統一戰爭的表現呢?此問題需要學生進行辯證思維,其深度比較適宜,學生的探究興趣高漲,并在探究后對自己的想法進行了表達,對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進行了順利培養,這將能讓學生歷史課程的學習更加透徹,達成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標。
綜上所述,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是歷史課堂教學的必然趨勢。教師要對現有的教學問題進行把握,根據歷史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在綜合考慮的基礎上,對教學流程進行重新設定,如此才可以讓學生進行積極主動而又愉快的學習,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從整體上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