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瑜
(揚州市朱自清小學 江蘇揚州 225000)
擬人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貫穿著整個小學語文教學。小學語文課本中,幾乎每一冊書中都有擬人,學生或多或少地接觸過擬人,學習過擬人。可是筆者卻發現,很多學生不了解擬人,不會寫擬人句,甚至無法正確區分比喻和擬人。
三年級學生處于寫作的起步階段,如何讓他們正確地了解擬人,學會區分比喻和擬人,就需要教師做個有心人,給予其正確地、系統地、有效地教學。依據這樣的學情,筆者設計了一節專門的擬人教學課,旨在以趣味游戲、準確定義、層級指導、及時評價、課堂練筆等符合學生學習規律、具有吸引力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快樂學擬人、巧妙去區分、扎實用擬人。[1-2]
陶行知先生認為“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的確,教學中學生哪里不足就應該補哪里,以學生的實際學情來定教什么、怎么教,學習也就有了方向。這種以學定教的方法不僅效果好,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這一知識的積極性。
學生有了方向,還要有興趣,在教學中,我以學生喜愛的卡通形象孫悟空導入教學,既增添了教學的趣味性,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孫悟空本就是一個擬人化的形象,這一巧妙的角色設計也為接下來教擬人學做了鋪墊。我還設計了形式多樣的趣味游戲活動,如“火眼金睛”大考驗、勇闖三關大比拼等。這些活動既有趣,又加深了學生對于擬人的理解與把握,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求知的興趣,再加上教師適時地引導和評價,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中輕松快樂地學習了擬人這一修辭手法。
準確的定義,能夠給學生正確的指引,避免其陷入茫然的狀態,讓他們學習使用擬人時更有依據。
教學中,我引導學習清唱《快樂的節日》,從歡快熟悉的歌詞中自主發現、初步感受擬人的特點,接著稍加點撥,讓學生大膽發言,自主總結,明確擬人的定義:擬人就是根據想象把物當作人來寫,使“物”直接具有人的特點。這樣的過程,不僅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讓學生品嘗到了收獲的快樂。
在這里,教者還特意強調定義中的“直接”一詞,引導學生對擬人有一個比較清楚、準確的認識,初步感受擬人和比喻的區別。
學習使用擬人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如果一下子就讓學生去說、去寫,那是相當不容易的,學生很可能會說得錯誤百出或是簡單無趣。教學中,我依循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了“判斷——欣賞——表達”三個層級的教學過程,每一層級對學生提出一個簡單易達的要求,讓他們“伸手可摘桃”,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時,增強學習的信心,一步一個腳印地學好擬人。
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六個句子,混雜了學生容易混淆的典型句子“春風像個慈祥的母親。”學生在一找、二想、三比較中清楚了擬人句的特性,明確了擬人和比喻的本質區別。
擬人修辭既突出了物的特點,又讓人感到生動、形象、有感情。我引導學生通過反復品讀文中的擬人句,體會擬人的表達效果。而這精選的擬人句又各有側重,有的側重于擬人化的語言,有的側重于擬人化的動作,有的側重于擬人化的心理等,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就潛移默化地拓寬了擬人的表達思路。
光看不練假把式,所謂實踐出真知,我設計了層層深入的闖關游戲,讓學生層層訓練,層層進步。
第一關,我讓學生改寫擬人句,引導他們學會聯想,扣住事物與人的相似進行擬人改寫,將句子改正確。
第二關,我讓學生直接看圖說擬人句,發展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引導多角度表達,從多方面進行擬人描寫,爭取說精彩,讓句子更加生動傳神。
第三關,我設計了由句到段的升華,逐級加深了寫作難度,選用了熟悉的課文插圖和片段,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寫好擬人,實錄如下:
師:這是成片的大豆,秋天到了,大豆變黃了,這是大豆顏色的變化。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說一說。
生:大豆穿上了金盔甲。
師:一顆顆大豆豆桿筆直,那樣子,用擬人的手法說說看。
生:就像軍人在守衛原野。
師:就像,有比喻詞有喻體,是比喻句啦。直接讓大豆具有軍人的動作。
生:大豆在守衛原野。
師:颯颯英姿!這個是靜態的大豆。(靜態)
師:一陣風吹過,大豆就——發出了——(動態)
生:嘩啦啦的聲音。
師:大豆會說什么?會想什么?
生:大豆會說:“我豐收啦!”會想:農民伯伯有糧食咯。
師:這是挺拔的高粱。你能用上擬人的修辭手法說一說嗎?
生:高粱笑得彎下了腰,紅著臉兒說:“我成熟啦!”
師:同學們剛才說的大豆啦,高粱啦,都是原野里的農作物。將這同一類事物放到一起,便成了一個片段。我們剛學的課文《北大荒的秋天》里也有一段描述這一場景的片段。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讀。
師:片段中大豆會笑,高粱會演唱,這樣的原野真是熱鬧非凡!讓我們也來展開想象,想一想原野里還會有什么農作物會干什么呢?用上擬人的修辭。
生:棉花穿上了白棉襖。笑得露出了大白牙。……稻子穿上了金盔甲,站在田野里守衛著。
師:這樣的擬人寫法,讓文字更加生動、形象、有感情,讓原野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熱鬧非凡。
在這樣具體扎實的句段訓練中,原本復雜的擬人片段描寫變得簡單起來。學生在層層遞進的寫作指導中,進一步內化了擬人的寫法,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拓展了寫作的思路,學生舉一反三,便能達到“授之以漁”的效果。
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情況各不相同,教師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學生,評價時注意要及時、指導、多元化,讓學生能向比此刻更好的一步邁進。
教師可以設置不同的評價標準,設置多層級的評價方法,對不同的孩子進行符合他特點的發展性評價。如對于能力弱的同學,他說對擬人句就該好好肯定,對于能力較強的同學,則可以肯定其優點創意后進一步指導,引導他說得更生動、更完美。這樣評價后,學生會更有信心,也更有方法,課堂也會更具活力。
當然,評價不局限于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價,還可以是對于學生表達能力、身姿體態、課堂互動等多方面的評價。教師要善于從多角度評價學生,讓學生全方位受到鼓舞與指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先生說:“怎樣學就怎樣做。”學會了擬人就要會使用擬人,及時去使用鞏固能讓我們的課堂所學更加扎實,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課堂練筆:
師:秋天不僅原野熱鬧非凡,果園也很熱鬧呢!果園里瓜果飄香,許多水果成熟了,你們看:(欣賞果園水果成熟圖)
(出示句式:秋天的果園真熱鬧啊!蘋果_____________;橘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引導:其實運用擬人手法的關鍵就在于巧抓事物與人之間的相似之處,讓其既具有物的特質,又擁有人的屬性,追求“形似”與“神似”的和諧統一。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說話、習作中,能經常使用這樣有意思的修辭手法,讓所描寫的對象更加生動、形象,表意更豐富。
這一練筆契合了本課的主題——學用擬人,也是對整節課教學效果的驗收。在這一過程中,我要求學生只使用擬人這一種修辭手法來描寫果園,既鍛煉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夯實了學生的擬人修辭。從作業呈現來看,學生基本掌握了擬人這一修辭手法,寫出了比較多角度、多元素、有創意的擬人片段,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課堂最后,我鼓勵學生把擬人這種修辭用往生活各處,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想到什么,大膽用擬人去表達,和生活中的事物對話,勤說、勤用、勤寫……手越用越巧,腦越用越靈,知識也常用常新,越說越妙,學生在生活這個大課堂用擬人,語言素養自然也會潛移默化地提升。
生活即教育,這樣不斷地積累運用,學生的生活情趣、文章的寫作素材就會不斷積累,學生的語言就會更生動、更精彩,而生活語言也會熠熠生輝,成為生活中的一道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