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華 廖先平
(鹽田區云海學校 廣東深圳 518000)
資源最優配置原本是經濟學中的概念,指一般經濟均衡框架中的帕雷托最優狀態。此概念引申到教育領域,可以理解為在現實可行的前提下,在教學中用最少的教育教學資源,達到最大程度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項目式學習是從真實問題出發,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教學模式。項目式學習跟傳統的以任務驅動為主的教學模式相比,學生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更加系統性,學生可根據自身的經驗背景構建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全面了解知識的生活原形,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因此,以項目式學習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節約教育教學成本,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實現教育教學資源的最優配置。[1-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項目式學習教學模式在各學科中得到廣泛應用。目前,信息技術學科應用項目式學習教學模式處于探索期,在探索過程中發現一些資源配置方面的問題:初中信息技術作為非中考科目,每班周課時為1 節,實行項目式學習存在課時間隔太長導致項目中途夭折的問題;跨學科整合也因課時制約導致項目進度受影響而流于形式。因此,需在當前教育資源和學習資源基礎上,探索項目式學習資源最優配置的方法,最大程度地達成本學科的教育教學目標。本文根據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實踐,探討項目式學習資源最優配置的方法。
初中信息技術作為銜接小學與高中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著重鞏固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借助計算機和網絡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信息素養。
因此,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應用項目式學習教學模式,一般包含“項目導讀—學習目標—項目實施過程—總結反思—評價”幾個環節。首先,項目導讀環節中創設一個與生活密切相關、能夠引起學生探究興趣的情境,一般用小視頻加一段描述性語言作為導入。在學習目標環節讓學生明確完成項目的具體任務,內容是一些引發學生深層次思維活動的問題,讓學生能通過思考問題了解整個項目。接著,項目實施過程環節著重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供利用的資源及時間把控等具體事宜,這一環節讓學生利用多種途徑進行探究,教師對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并作適當引導。在總結反思環節各小組將搜集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加工,討論、交流,形成研究報告,并進行研究成果展示。最后采用師評、互評、自評相結合的方式對探究成果、小組合作情況、組員表現等進行評價,讓學生不斷認識自我、改進自我、完善自我。
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的實際情況,整個項目的實施需在課堂中完成,不能占用學生過多的課余時間,否則項目可能會中途夭折。因此,項目主題應在教材框架內,做適當的優化。項目主題的研究范圍盡量縮小,做到一節課就能完成整個項目。如:探秘機器人系統等。對于較大的項目內容,可以拆分細化成多個小項目。如:智能機器人程序設計可細分成“制作樓道自動感應燈”“制作循跡機器人”等。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在導學PPT 引導下,將一個項目的總任務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實踐小任務,一個項目最多拆分成三個小任務。教師根據每個小任務提供學習資源,一般包括“任務描述、相關知識、問題探究、任務實施”四方面的參考。
第一,任務描述用來指引學生完成整個任務的基本方法,如項目“感受可視化的程序設計”的小任務“了解窗體對象及其操作”的描述:通過查閱書本和微視頻了解窗體對象及其操作的相關知識,然后通過編寫“跳轉的窗體”小程序體驗窗體對象的各項操作。
第二,相關知識是教師提前準備的針對任務的學習資源,其中包含與任務相關的跨學科資源,有電子教材、PPT 和微課視頻等供學生自由選擇,同時允許學生必要時直接在網上搜索資源,如小任務“了解窗體對象及其操作”的相關知識:①書本P11-16 頁;②微視頻(窗體對象及操作.MP4);小任務“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的相關知識:①書本P3-8 頁內容;②微視頻(機器人的構成.MP4);③拓展知識(人工智能與神經網絡.MP4)。
第三,問題探究是教師引導學生思維的過程性問題,問題一般不超過3 個,充分考慮學生自身已有的經驗和能力,讓學生隨著問題的解決,知識積累呈螺旋式上升,最終完成整個任務,如小任務“了解窗體對象及其操作”的問題探究:①怎么增加窗體?②如何修改窗體名稱、背景顏色、標題等?③怎么進入代碼窗口進行編程?
第四,任務實施主要引導學生如何進行小組分工合作及時間把控,如:①分工參考:A、B 兩位同學負責任務一,C、D兩位同學負責任務二;②參考時間:8 分鐘瀏覽書本及觀看視頻內容,2 分鐘討論。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提倡學生在“做中學”的學習模式,是一個旨在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學習模式。因此,對項目式學習的評價不能局限于傳統的評價方式,還要能完整體現整個學習過程。因此,我們采取過程性評價方式,主要通過學生自評、組間互評和教師點評的方式進行,學生完成項目后,教師通過隨機抽簽、自薦的形式讓小組展示作品或述說觀點,重點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展示過程中同一小組成員可以相互補充。最后,教師收集學生作品并通過共享方式供學生查閱,學生通過教師用“問卷星”設計的評價量表進行評價。通過綜合性、全面性的評價,讓學生不斷認識自我、改進自我、完善自我。
通過對初中一年級1 個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應用項目式學習教學模式,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僅4.35%的學生不參與學習;學生能積極思考問題,并參與解決問題,僅2.17%的學生未解決任何問題;學生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獲得較多的學習體驗,80.43%的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73.91%的學生學會歸納、總結、對比相關知識,80.43%的學生學會與同學合作,60.87%的學生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56.52%的學生學會在原有基礎上創新發明。
由此可見,項目式學習資源實現優化配置的方法有:
第一,優化項目主題,合理安排課時。可縮小探究范圍,精準計劃課時,避免項目因課時中斷而中途夭折。
第二,項目實施過程流程化、學習資源形式多樣化。可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使用學習資源,可以節省教師的講授時間和學生的學習時間。教師能有更多的時間及時了解各小組項目的推進情況,并及時給予引導;學生則有更充足的時間思考、探索問題,并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另外,學習資源中的微視頻可解決學生對跨學科知識的需求問題,讓學科整合落到實處,同時有利于節約教育資源。
第三,采用綜合全面的評價方式。運用問卷星網絡工具進行評價,教師可以更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作出相應的教學策略調整,增強了課堂教學反饋的時效性和能動性,很大程度地節約了教育資源;學生也可及時調整學習方法,更快捷、有效地獲取學習資源,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