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雯 侯偉生 許小燕
(揭陽市衛生學校 廣東揭陽 522000)
中職病理學作為醫學基礎學科之一,從形態結構和代謝功能的變化來闡述疾病本質,溝通著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2020 年新年伊始,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暴發,全國各類學校均延期開學,為落實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有關部署要求,教研組教師通力協作,構建病理學線上教學資源庫,并于3 月初開始實施本校2019 級各專業病理學線上教學。結合本次教學情況,分析線上教學的優勢、存在問題及如何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1.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本校一年級護理、助產、農村醫學、影像技術、檢驗專業全體學生,學生在第一學期已學習了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等基礎學科,掌握正常人體形態結構及功能代謝,認識常見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具備學習病理學的基礎知識。
2.借助超星學習通平臺
超星學習通(以下簡稱“學習通”)是面向手機、電腦的移動學習專業平臺。依托學習通平臺,以班級為單位創建專屬的病理學課堂并邀請學生加入,設計制定針對不同專業的課堂PPT,鑒于部分學生未能攜帶課本回家,將課本掃描制作成電子書,按照教學進度,每次課后均設置對應的練習題。將教學PPT、電子書、練習題按課時劃分并上傳到學習通,教學過程中再根據實時反饋進行修改,建立動態、共享的教學資源庫。設置有一鍵發送任務、提問、群聊、彈幕、隨機點名等多種互動方式,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實施精準教學。教師對于學生任務點的完成情況可隨時查看進度、采集教學數據、分析教學效果,利于教師精準地進行個性化指導;學生可隨時登錄學習、進行測試并實時反饋溝通。
3.結合微信公眾平臺
考慮到上課時間集中,為避免在線高峰期出現學習通平臺網絡擁堵,創建了病理學微信公眾號,將視頻、圖片等占用流量較大的內容放到公眾號上進行分流。由于學習通存在線上資源針對性不強、教學視頻均面向高職或本科院校,對中職生來說存在超綱、難度系數過大等問題,教研組骨干教師錄制了針對性的教學微課、制作思維導圖、收集各種教學動畫、視頻,發送到公眾號上供學生隨時學習。最后生成公眾號二維碼,插入每章節學習內容中,學生通過掃碼進入公眾號自主學習,可以將感興趣的內容收藏、轉發、評論、提出建議,教師也能夠迅速匯總相關反饋。
疫情中,很多學校為了授課方便,采用同一專業所有班級同時上課的方式,雖節省師資,卻因班級、人數眾多,教師無法進行分層及針對性教學。因此,本校線上教學全部采用與現場教學一致的獨立班級、教學內容進行授課。每次課均提前三天發布課程任務,要求學生預習相關內容,課堂上與學生進行在線互動、問題討論、重難點解答,督促學生按照教學計劃準時完成學習內容及相應的課后練習,做到邊學邊練。針對中職生及病理學課程特點,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務求活躍課堂、提高效果。
1.溫故而知新
利用學習通對課后練習完成情況進行統計,課前用幾分鐘對學生錯誤率較高的習題進行解析、溫習已學內容。注重學科間及病理學前后章節知識點的聯系,例如講授炎癥之前,先讓學生觀看人體免疫系統反擊戰的視頻,重溫流感病毒入侵人體、免疫系統如何進行應答、產生炎癥反應,此過程中,體細胞受到來自病毒和免疫攻擊的雙重破壞,后期通過細胞增生修復病損部位。引導學生復習微生物免疫學內容及病理變化中細胞的損傷與修復,引申出炎癥概念及病變特點,既銜接前后知識,又借病毒性肺炎的話題,將疫情融入實際教學內容中,誘發學生求知興趣。
2.碎片化學習
線上資源集圖、文、聲、動畫、視頻于一體,形象鮮活、動態直觀,給學生強烈的感官刺激,但易產生視覺疲勞、分數學生注意力[1]。因此,將學習內容依照知識點進行分割,便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提高了學習時間的靈活度。鑒于網絡設備對學生視力的危害,每次授課時間設置為1 小時,微課錄制以知識點為單位,時間均控制在8 分鐘以內。例如十分常見又重要的病理過程“炎癥”,學生普遍反映難學難懂,錄制微課時將原本兩次課的內容拆分成五個短視頻:基本病理變化(變質、滲出、增生);局部表現和全身反應;急性炎癥過程中的血管反應及白細胞反應;急性炎癥的病理學類型;慢性炎癥病變特點及肉芽腫性炎。方便學生利用居家學習生活中的大量碎片時間,根據自身知識點掌握情況,選取針對性的微課反復觀看;短視頻較小的容量也便于信號不佳地區的學生下載。
3.培養結構化學習意識
病理學知識點繁雜、前后內容聯系緊密,初學者往往感覺無從下手。以章節為單位,構建思維導圖詮釋知識間的相關性,將知識點進行整合[2],使知識點圖像化、系統化,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構建結構化思維模式。在每章節內容結束后,繪制思維導圖發送給學生復習,如細胞、組織的適應、損傷、修復,以此三部分作為主干,用樹枝狀分支結構,擴展適應性改變中的萎縮、肥大、增生、化生現象,列舉各部分的概念、病變特點,對病理變化做橫向對比,使學生能一目了然地區分各種病變。
4.合理使用討論式教學
選取部分簡單章節(如消化性潰瘍、發熱等),調整為討論式教學。如消化性潰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觸,并且通過前面解剖學及生理學等課程學習,已掌握胃及十二指腸的正常形態、分部、微細結構、固有層的細胞種類、功能及胃的黏膜、黏液屏障等知識。上課時大致流程為: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消化性潰瘍?出現潰瘍后會有哪些病理變化?)—學生觀看微課—在班級群中自由討論—抽查學生回答問題—教師總結重難點。討論式教學可以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提升學生溝通合作能力、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但內容復雜或新知識點較多的章節不適用此法。
5.設置搶答,獲得即時反饋
線上教學由于缺乏真實感,學生容易走神或出現視覺疲勞,在課堂上不定時給出一些答案簡短的題目,如選擇題、判斷題等,讓學生搶答,答對者給予獎勵平時分,或者隨機抽取學生回答,觀察學生是否聽懂、有無走神,也能活躍課堂氣氛。
6.注重師生情感溝通及學生心理疏導
本次線上教學對于教師和學生都是一次創新,對于未知事物,教師存在困惑,學生存在迷茫。課堂上不強求學生打卡,以免造成部分學生應付式完成任務點甚至產生抵觸心理;對學生表現持肯定和贊賞,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和成就感,使得師生間能形成良好的知識互動和情感交流[3]。課余時間與學生單獨聊天,了解學習情況及遇到的困難,如第一次課結束后發現有幾位學生未曾上線,立即與其聯系溝通,了解是否存在缺乏手機或者網絡等問題。少部分學生因對軟件操作不熟悉,外加無實體人監督,逐漸出現厭學情緒,甚至萌生退學思想,調查發現,經過兩個月全面線上教學后,幾乎每個班級都有學生提出退學申請,因此,學生心理健康疏導也是應該引起重視的環節。
課后,及時根據課堂學生課堂提問或存在的重難點進行總結歸納,形成課堂筆記,發送給學生復習鞏固,并督促學生按時完成對應的課后練習題。根據課后練習題完成質量及學生訪談,進行教學總結,動態改進教學方法。
主要從問卷調查和考核成績兩方面來進行教學效果評估:課程后期通過問卷星對全級學生進行病理學線上教學情況問卷調查,據統計,67.87%的學生認為科任老師錄制的教學微課對其學習幫助最大;65.7%的學生認為線上教學最大優點是可以回看教學錄像,便于課后理解、加深所學內容;62.94%的學生能夠做到準時上課、完成相應章節學習,并按時完成作業;52.83%的學生遇到的主要問題是在線學習時常因自制力不足,容易分心。課程結束后,采用線上考試,考核結果顯示,各專業學生成績分布合理,與2019 級同專業相比無明顯差異。此次線上教學總體上取得良好效果。
本次病理學線上教學使得師生對線上教育都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和體驗,培養了學生利用網絡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但也發現了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1.教學靈活、便捷直觀
線上聊天、直播或微課視頻等聲像互動對于年輕人來說有較大吸引力,各種仿真操作增加了課堂趣味性,如用Flash 動畫展示“血栓形成、炎癥滲出、毛細血管、神經組織的再生等”,簡明直觀。對于教師來講,學生學習情況及進度一目了然,能較為及時、客觀地得到學生反饋,便于掌握動態學情,做出實時教學調整。
2.自由討論積極性高
自由討論時學生有獨立想法,不會人云亦云,既能質疑他人的觀點,也能補充自己的看法并分析、列出依據。觀察發現,對于性格內向、成績中等,想學卻害怕被其他同學嘲笑連簡單問題都不懂的這類學生,線下課堂中都偏向拘謹、不敢發言,而在線上討論時因不用顧忌同學異樣眼光,往往能夠放得開,勇敢提問、暢所欲言,從中也發現了許多學生在線下課堂中所沒有的閃光點。
3.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課件、微課、視頻、動畫、圖片、練習題、病例等數字化學習資料放在平臺中,學生可反復觀看,不受時空限制。做作業時,遇到不懂的內容可先回顧課程后再書寫,更有利于知識的復習和鞏固。
1.學生主動性差異較大
線上課堂中,教師看不到學生的動態,對學生的自覺性較難把控,而學生主動性的個體差別很大。雖然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有較好主動性,但不難發現,存在明顯的兩極分化,有些掛著網,卻做著其他事,甚至不來上課。對于中職生,家長關心程度也普遍較低,認為職業教育沒有升學壓力,配合監督力度不高,有些家長甚至會在線上課堂期間,吩咐學生幫忙做家務、外出購物等,嚴重影響正常學習進度。教學過程中,通過積極與家長溝通聯系,爭取其理解及配合督促,同時,在今后教學中也應有意識地引導并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自學習慣和品質。
2.缺乏深入互動交流及真實感
線下教學時,部分學生習慣目光跟隨教師身影,老師走到哪,頭跟著轉到哪,與學生交流時,自訴只有這樣才能集中精神。對于這類學生,線上課堂時因無法進行眼神交流,容易反復走神,教師卻又難以實時監督。病理學屬于形態機能課程,知識點的掌握有賴于對病變組織形態結構的觀察,但線上教學缺乏作為病理標本的實物,真實感不足,大部分實驗課也因此無法開展。基于此,利用前期教研組建立數字化病理教學資源庫時制作的數字標本及切片[4],將其上傳到學習平臺,增強學生對病變的感性認知,也部分彌補了病理標本實物性不足的問題。
3.教師信息化能力有待提高
許多老教師習慣了板書或PPT 教學,在微課的設計、錄制、上傳及師生線上互動中覺得舉步維艱。同時,教師普遍反映制作微課時對著機器操作,缺乏激情,且為非專業人士,影音剪輯能力較弱,每個微課都需要反復多次錄制修改,耗時耗力,工作量成倍遞增。通過線上教學發現,教師的信息化技術水平、專業知識能力、教學設計能力均有待提高,接下來計劃通過技術培訓、經驗交流、實踐探索等方式,來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豐富知識儲備及教學手段,增強專業性和感染力。
此次因疫情被迫開展的全面線上教學是一次空前的嘗試和挑戰,教學設計、學習資源、方式與在校學習有很大差別,對師生均提出了新的要求,針對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后期應注重教師綜合能力的提高及學生主動性、自學能力的培養。通過教學實踐認識到,線上教學作為正常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與線下教學各有優劣,二者不可相互代替,需互為補充、有機融合,以提高教學的有效實用性。目前,中職學校網絡教學資源建設處于起步階段,接下來,將結合本次線上教學的經驗,選取部分班級作為試點,嘗試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探索適合本校病理學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現線上線下相融合,教學方法、手段多樣化,并逐步建設網絡智慧教學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