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恩海
(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中心小學 廣東廣州 511483)
語文教師的價值在于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統編版語文教材最大的特點是突出了“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兩條主線,強調選文的經典性。文以載道、文質兼美是教材中每一篇選文的共性。語文老師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特點,挖掘教材中的“美”、凸顯教育藝術“美”、呈現課堂中的“美”,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
古詩文語言精辟,有限的文字,卻給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同樣的詞語,孩子們經過想象,大腦中畫面都不一樣大,卻又是一樣的美。這種美不是老師灌輸的,而是在朗讀中抓住文中的關鍵詞,理解感受到的。例如筆者在給學生拓展小古文《蘇堤雜花》“飛英蘸波”,字面的意思可以寥寥數語講完“落花飛落在湖面上,被湖水沾濕了”,這只是一個靜止的畫面,沒有生氣與活力的。但是筆者引導孩子們,你看到“飛英蘸波”是怎樣的一個畫面,你看到的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經過老師的點撥,孩子們不再滿足于對小古文的解釋,而是作為一個美的發現者和感受者。
對“美”的理解,不應該只是停留在對文字字面上的美景的理解。教師的能動作用就是要從簡單的文本中挖掘出其非凡的育人價值和功能。蘇堤是與蘇軾有關,通過對蘇軾的介紹和蘇堤的來歷,學生閱讀材料后對文本的理解進行躍升,上升到蘇軾的為官之道——心系百姓,不忘初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黨中央的核心理念,這種道德的滲透無痕地從學習中植入孩子們的心田,經過老師的呵護與澆灌使其生根發芽。不同年齡段的人都有不同的初心與使命。為官的人心系百姓,百姓永遠忘不了他。蘇堤就是最好的印證,從中感受到官民的魚水之情。杭州社會的淳樸民風與社會和諧是官民共同締造的。我們現在也要構建“自由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需要每一個人為之付出努力。這種價值取向與道德價值,在小古文學習中無痕滲透,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對于線上教育,由于沒有經驗參考,眾人普遍擔憂。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線上教學更是一門高深的藝術。筆者認為事在人為,老師如果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有效組織教學組織,孩子們線上教育已讓是能夠取得成功的。學習關鍵是要靠學生。老師的責任就是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潛能,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本課的教學,老師設計學習單,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單上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提示。學生嘗試根據老師的學法提示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記錄下來。老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體現了以學定教的法則。
課前遇到問題,線上溝通。學生完成學習單后提交給老師,老師課前已經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非常清楚,對于課堂教學的指導就更具有針對性和指向性。經過檢查學習單,發現學生對于小古文字面的意思理解難度不大。有些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會通過QQ 與老師交流,老師會對這些學生進行輔導。
課上學生講解,老師補充。老師在前讓學生語言晚上直播時所要與大家分享的內容。通過“分享”,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有學生說,線上教學讓他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因為他能夠與老師預約自己最有把握的題目,講得不夠的地方,有其他同學和老師幫助。自從他嘗試了第一次后,每天都要在直播時發言一次以上。能夠讓學生講清楚了,老師就不再重復。研學后教的“把時間還給學生,讓過程走向成功”核心理念。學生在線上教學中雖然是隔著屏幕,但是師生彼此優勢能夠及時看到和聽到對方,雖然在不同的空間,但是大家都在完成同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線上教育已持續幾個月,學生的發展是動態,筆者通過每天電視課堂后的作業反饋及晚上直播答疑,及時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發現孩子們在不斷進步,不斷成長,變得更加懂事了。筆者收到學生發來的私信。鄧同學說“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開始了線上學習的生活。每一份作業,黃老師都會認真地批改;晚上,黃老師會給我們直播解疑。黃老師的認真與耐心,影響著我,更是讓我提高了對線上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胡同學說:“線上教育對老師對孩子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黃老師不每天晚上開通直播間,講解當天線上學習、古文、古詩的分析,拓展文學知識,生動有趣。我十分欣賞老師這種盡職盡責的精神,傳播知識,播種希望,播種幸福。老師,您辛苦了!”筆者從學生的真誠的語言中,感受到他們的成長與進步。
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如果對文本的教學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這樣的教學無疑是“囫圇吞棗”的,沒能真正從優秀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價值。
滲透一種學習方式。每一位孩子都不是一臺機器,他們都是有思想的人。人就應該受到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學習關鍵靠個人,但是需要引路人。教師就是這樣的引路人。教師不應該知識傳授知識,更應該是傳授學習的方法。這篇小古文的學習,老師拓展了有關的閱讀資料,例如蘇堤的來歷、蘇軾的事跡、描寫西湖的古詩等。這些就是滲透兩種學習方法。第一是借助參考資料,豐富對文本的理解;第二是多積累同一題材的詩文。學習就是一場馬拉松,不應該計較一時的得失,但是又不能錯位任何一次得失。
語文老師的教學不能僅僅局限在文本,不是教文本,而是利用文本去教選好這一首詩,到底語文老師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哪里?這就需要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對文本的解讀,對年段教學目標的把握,對單元原要素的理解與把握。教學《浪淘沙》時,筆者引導孩子們思考:為什么作者要寫這首詩,他想通過這首詩表達什么思想感情的時候。筆者通過拓展了詩人的生平經歷,滲透古詩學習的方法——知人論事,通過詩人的生平經歷來感受他創作的目的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完這首古詩的時候,及時引入《浪淘沙》其余8 首,鼓勵孩子們延伸課堂,在課外借助老師給的研學案上面的注釋,自選特別感興趣的進行自學。課堂的結束時孩子另一種學習(遷移運用學習方法)的開始。青少年的成長需要積極主動、自強不息。教師就要為孩子們搭建這樣的成長平臺。
滲透一種價值取向。《蘇堤雜花》從課題就能指導,這是寫美景的。對于美的理解,應該是多元的,景之美、為官之美、民風之美、社會之美。景美,小古文的文字中流露得淋漓盡致,為官之美體現在蘇軾心系百姓,不忘初心;民風之美體現出官民的魚水之情,官愛民,民擁官;社會之美體現在民風的淳樸與社會的和諧。后面三個方面需要拓展有關的材料。所以老師備課時要有敏銳的觸覺,能夠挖掘文本的內涵,填補文本的空白。
學習《浪淘沙》時,筆者通過拓展他的生平經歷,孩子們紛紛感受得到,劉禹錫雖然被貶官了,但是他沒有自卑,沒有放棄生活的追求,他剛好相反,希望能夠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國家做事。筆者追問孩子們,這說明了劉禹錫的什么沒有變,有孩子馬上說他的初心不變,有同學一聽到“初心不變”馬上把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有一個小組的孩子,聯系到當年張騫尋找黃河源頭的典故——牛郎織女是神仙,他們在生活當中也是遭受到了王母娘娘的阻攔,但是他們沒有放棄一年見一次的機會,說明他們彼此的心沒有變——初心不變。有同學認為劉禹錫想接牛郎織女的故事,表明自己初心沒有改變,也表達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自己生活當中自己經歷了被貶官,依然希望自己能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為自己的國家效力。筆者適時引導要向劉禹錫學習,不管身處何處,初心不應該改變。這就是文本的德育價值。如果教師在備課、授課中忽略了,課堂教學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