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現偉
(中共濱州市沾化區委黨校,山東 濱州 256815)
鄉土文化是特定區域內的人們在農業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獨特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鄉土文化是團結凝聚廣大人民群眾重要的精神紐帶,是永不過時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是激發農民自豪感的文化源泉,也是保持農民自豪感的文化根基。傳統性是鄉土文化的一大特點,這不是“土”與“老”的代名詞,是歷史所給予的精神財富;時代性是鄉土文化的另一特征,鄉土文化隨著時代進步而向前發展,內涵也在不斷擴充。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發展好鄉土文化。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又一重大戰略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補齊農村發展的短板,迫切需要深化對鄉村價值的認識與理解。在城鄉二元的歷史熏陶中,我們似乎形成了這樣一個思維定論:農村是各種問題的來源,鄉土文化是落后、陳舊的,而城市文化工業文明自然是先進的、引領的。這種自在的優越感,常常使我們在城鄉文明的沖突中,模糊了視線,預設了定論。但是實踐的探索證明,鄉村正在提供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選擇、新路徑。當下,鄉村的綠水青山已是人們尋求“詩意棲居”理想之地、健康養生的歸宿之所,其中休閑農業的發展、特色小鎮的建設必將成為新財富積累的落腳點,鄉村也會成為井噴式消費之地。所以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就需要抓住新舊動能轉換的有利契機,找到適合鄉土文化發展的新模式。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發展好鄉土文化。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鄉土文化是鄉民賴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義所在,具有強化社會認同、維護社會穩定和教化的作用,其中也蘊含著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比如,農耕文明中蘊含的熱愛家鄉、敬畏自然、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尊老愛幼、鄰里相助等等,這些都屬于我們文化軟實力的范疇。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發展好鄉土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誠然,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鄉土文化得不到尊重與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弘揚。
近年來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農村文化建設卻相對滯后,弘揚鄉村文化的形式單一,設施簡陋。尤其是,基層對農村文化設施存在重建設輕管理、重形式輕實用的現象,部分文化體育設施由于無專人管理,或者群眾不會用、不常用,成了無人問津的擺設;村級文化大院經常“鐵將軍”把門,利用率低,開放時間和頻率少;農家書屋的書籍種類單一、“貨不對路”,借閱者寥寥。在2019 年7 月11 日,山東廣播電視臺《問政山東》直播問政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節目現場曝光了濱州市沾化區黃升鎮的大姜村文化大院閑置且臟亂差的問題,引發了社會各界強烈反映。這也反映了鄉村文化發展的窘境。
在城鎮化浪潮沖擊下,鄉村文化的傳承者正在流失,鄉土文化根植的土壤日益瘠薄。鄉土文化發展面臨人才稀缺,青黃不接的問題。沾化區農業土地廣闊,但機械化程度低,規模化程度小,多以小農戶經營為主,收入普遍偏低。近年來,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多,老人、孩子和婦女構成了農村的留守群體,即便老一輩民間藝人愿意傾囊相授,年青人卻因現實的生存問題而不愿意花費精力與時間去學。古城省級非遺項目——渤海大鼓傳人蘭尊俠已年逾七十。此外,絕大部分鄉鎮街道文化站由于缺少專業文化人才,群眾性文化活動無法正常開展。
基層對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足,認為文化建設工作是文化部門的事,在資金、政策、人才方面投入不足,缺少科學規劃。沾化區文化產業起步晚,與周邊縣區鄉鎮相比,存在市場主體規模較小、數量少,實力不強、經營管理水平不高,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等問題。對比其他縣區文化產業發展,已遠遠落在后面,并有差距越拉越大的趨勢。比如:陽信水落坡民俗文化產業園、惠民魏氏莊園、孫子兵法城、無棣文化古城、濱城杜受田故居、博興草柳編創意文化產業園、鄒平天興文化產業園等文化創意園區起步早,規模大,市場效益好,實現了“文化+”深度融合,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增長點。
大部分鄉鎮街道、村居社區組織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僅局限于跳跳廣場舞,成立鎮村鑼鼓隊,文化活動形式、內容上單調,群眾文化服務受眾面窄,難以吸引不同層面群眾參與特別是激發青年群體積極主動參與,不能夠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村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低俗化的現象。農閑之際打撲克、打麻將、喝酒、下飯店等風氣盛行。鋪張浪費、炫耀攀比、請客送禮等人情消費名目繁多,禮數變成了錢數,禮儀靠禮金來衡量,讓裹挾其中的群眾背上了巨大的精神及物質負擔。
積極整合挖掘全區豐厚的文化資源,培育龍頭文化產業項目,實現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統一。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人們的旅游需求和旅游結構也在升級,走馬觀花的觀光游對不少游客難以產生吸引力,必須要滿足群眾深層次的精神需求,根據人們的新的消費心理和需求,打造自己的特色項目,以特色吸引人。要全力打造“中國冬棗莊園”、“ 渤海鹽湖景區” 2 個5A 級核心景區,規劃建設渤海老區紅色教育基地,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借助招商機遇,將沾化冬棗、漁鼓戲、鹽文化、東路梆子、飲食文化等優秀民間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化產業項目整體規劃、編制中去,進一步培植壯大特色地域文化品牌產業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一定要維護好鄉土人才,因為鄉村振興戰略需要鄉土人才來實現轉型。這就需要充分挖掘培育沾化本土文化人才,加強青年人才梯隊建設,發揮文化名人、文化能人的帶動作用,創造出更多能符合農民“胃口”的文化;要推進鄉土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讓優秀的鄉土文化嵌入孩子心里,成為世代相傳的文化基因;鼓勵優秀人才服務基層。積極扶持和培養扎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民間文化傳承人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此外,還要努力營造引才留才用才的優良軟環境。
實施基層文化設施提升工程,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提升現有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和農家書屋的服務效能,提高建設標準,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書報閱覽、文體活動、教育培訓、技術推廣、電子商務等多種功能,提高群眾滿意度。特別是積極爭取鄉鎮級文化休閑項目落地,將現有鄉鎮街道文化場地、設施與其統一整合,形成能夠提供日用品銷售、快遞物流、農機租賃、農技培訓、康養醫療、文化娛樂、電影院線、餐飲休閑等一站式項目服務,實現以經營性項目的收益支持公益性文化服務綜合體全面健康持久發展,讓群眾獲得多元化的文化服務。
鄉土文化傳承一定要處理好鄉土文化多元化趨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間的關系。我們應當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鄉土文化建設的主導,并由它來引領農村多元文化的整合,增強轉型期鄉土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深入挖掘鄉土文化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內核,厘清鄉土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關系,合理地將鄉土文化中的優秀元素融入時代主流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鄉土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雙向良性互動,推動鄉土文化的現代化發展。
深入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必須以問題為導向,找出問題發展的差距所在,補齊短板,才能不斷縮小差距,逐個問題逐個環節的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鄉土文化的發展一定要立足在本土資源優勢上,緊跟時代步伐。我們要做到代代傳承、去粗存精、向上向善,促進鄉土文化不斷走向繁榮,讓我們的鄉村文化千姿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