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陳
(南充市高坪區擦耳鎮農業服務中心,四川 南充 637130)
近些年,丘陵山區的農業機械化生產問題備受各界人士的關注,雖然機械化生產在丘陵山區已取得可喜的成績,但是也會受到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制約,與其他地區相比,仍有較大的發展差距,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業機械化總體生產水平,由此可見,推進丘陵山區機械化發展最為關鍵。
利用旋耕機進行機械化耕整作業,需要求土層平整,無任何殘茬及雜物,待曬垡3 天左右就可進行水整,其地面高度應維持在3cm 以內,并且確保土壤柔軟無僵垡。
從曬種、浸種、催芽,再到播種、出苗、煉苗等各個環節,均屬于機械育秧,通常情況下,早稻的播種時間約為3 月中下旬,中稻的播種時間約為5-6 月份,晚稻的播種時間約為6 月下旬,在采用機械插秧的過程中,秧盤的長度約為58cm,寬度約為23.5cm。此外,水稻早晚育秧大田,每公頃土地需備足約37 張秧盤,而中稻大田,每公頃土地則需備足約30 張秧盤。
在進行機械插秧作業時,一季稻和雙季稻的行距分別為30cm、25cm,早稻和中晚稻的栽插葉齡分別為四葉一心期和三葉一心期,前者的秧齡應控制在20 天左右,后者的秧齡應控制在18 天左右。早稻栽培株距約為13cm,如是常規水稻,每穴應栽培5 株稻苗,如是雜交水稻,每穴應栽培3 株稻苗;中晚稻的栽培株距約為14cm,每穴栽培3 株稻苗,如是常規稻,每穴約栽培4 株稻苗,其栽插深度約為1.8cm,在栽培過程中應做到深淺一致。
在施加底肥的過程中,可在機械上加裝側深施肥裝置,在機插過程中,應將基肥埋于土壤內部,從而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在減少肥料損失的同時,還需注意秧苗應遠離肥料,以免灼傷。水稻在生長中后期,就可采用輪式施肥機進行大田施肥作業。
在防治水稻田病蟲害的過程中,應采取植保無人機與自走式高地隙噴桿噴霧機,并結合使用高效低毒農藥進行大田病蟲害防治。一般來講,水稻的病蟲害主要包括紋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飛虱等等,在利用無人機進行噴灑施藥時,飛行高度約控制在2m 左右,飛行速度每秒鐘約為7m,待機插一周后,就應將分蘗肥料與除草劑混合噴灑。
采取水稻聯合機可進行一次性收割、脫粒、分離、清選、裝袋等作業,如采取全喂式作業,可將收獲機的損失率降低在3.5%以內;如采取半喂式作業,可將聯合收獲機的損失率降低至2.5%以內。當水稻進入黃熟期,其含水量在25%以上就可進行收割作業,收割時應留出約25cm 的高茬,并注意雨天水稻潮濕,不宜進行收割作業。
一般情況下,機械烘干時間約為10 小時,其烘干溫度約維持在47℃,在機械式烘干環節中,應在料斗內放入谷物,谷物在經過斗式提升機運行至烘干機頂部,直到谷物裝滿整個烘干機。在實際烘干環節中,谷物會在烘干機內部經過反復干燥,直到達到設定水分值為止。
從古至今,糧食產業一直是維持國民生計的重要物質,隨著近些年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勞動力逐漸轉移到城市工業化生產或服務行業中,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農村勞動力缺失、勞動力偏老齡化等現象,并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尤為深遠的影響。現如今,有關部門已加大對農機的補貼力度,通過此種方法,積極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從事農業生產工作,但是農戶在購買環節中,均是以翻耕、噴藥、收割農機為主,因此,影響了農業機械化普及率。再加上水稻插秧、烘干機的操作難度較大,一方面,購買農機的價格相對較高,操作難度較大,很少有相關企業與產業進行合作;另一方面,采用農機進行耕作,對提高水稻機械化生產效率具有積極性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水稻增收、增效,為此,相關部門還需加大自身的投資力度,通過培育農村一大批個人和企業,全方面推動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的普及。有實踐表明,在水稻生產中應用植保機,需在實際工作環節中,做到適時調整,例如,植保機在作業過程中,出現田間翻泥現嚴重等情況,這主要是由于土壤粘性較大導致的,因此,相關人員可將植保機輪胎換成軟胎,并為其加裝護板,以此來保障植保機的工作質量。
在種植水稻過程中,可分為整地、育秧、追肥、收割等多重工序,這就需在水稻全程機械化進程中,緊緊圍繞農藝環節進行,進而研發出不同類型的農機。與此同時,由于各地區的工作情況不同,氣候條件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也會對農機有著不一樣的工作需求,所以,相關部門應結合各地區的農業生產情況對農機進行改良。如在南方山地丘陵地區,其耕地面積相對較小,每到水稻種植環節均是高溫多雨時節,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機的操作水平。而北方地區多以平原為主,其耕地面積相對較大,工作環境干旱少雨,從而為農機的操作水平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這就需在發展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的過程中,積極引進先進地區的生產技術及設備,并根據各地區農民的綜合素質以及農業生產現狀,對現有技術及設備進行創新與改造,使農機與農藝有效結合,進而滿足各地區農業生產需求。
2.3.1 高標準農田建設
良好的農田建設是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的重要前提條件,如高技術水平的農機,無良好的作業環境,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工作效率。現如今,需在水稻種植區域內完成農田標準化建設工作,但是目前還有一部分耕地屬于荒廢狀態,既無人打理,也無人無維護,再加上一部分機械設備因廢棄而無人使用,這些影響因素均會大大降低農業機械化生產效率,為此,加快農田的建設力度、提高農田工作質量最為關鍵,只有讓農田滿足農機的工作需求,才可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的順利開展。
2.3.2 加大技術攻關和培訓力度
光有好的農機作為支持,如無良好的技術操作水平,也會嚴重制約水稻機械化的整體水平,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普及,在農業機械化生產中也需開啟智能化生產模式,從而在滿足農業生產需求的同時,提高農業操作技術水平。這就需相關部門培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在提高職業農民技術操作水平的基礎上,使其掌握農機操作技能,并有效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使農民成為有知識、有文化、有內涵、懂技術的光榮職業,只有這樣,才可吸引更多青年人留守于農村,進而為振興農業經濟提供強大的支持力度。
2.3.3 建設農業示范基地
相關部門可扶持企業及個人推進水稻機械化生產進程,農業在生產過程中占有一定的弱勢,因其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所以,有著一定的投資風險,再加上相關部門資金能力有限,影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這就需政府加強對農業生產的支持力度,通過相關政策、資金及技術為農業生產送去支持,只有支撐相關企業變為龍頭企業,才可有效發揮其引導性作用。此外,還可為現代農業生產建立示范基地,使廣大農民看到機械化生產的成果與收益,并積極投身于水稻全程化機械生產工作中,促進水稻產業的穩定發展。
綜上所述,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是優化農業種植模式、振興鄉村產業的首要途徑,不僅對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具有積極性作用,還可在節約成本的基礎上,促進農民增收、增效,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大自身的支持力度,通過扶持一大批企業及個人,使廣大農民充分認識到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優勢所在,只有這樣,才可呼吁人民群眾積極投身于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中,進而為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