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群 徐秋紅
(1.貴州省黔東南州農業科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2.貴州省黔東南州施秉縣農業農村局,貴州 黔東南 556000)
早在20 世紀90 年代中期,國家科技部就已經把“中藥材現代化研究與產業化開發”作為中藥應用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研究內容。中藥材更是作為中國許多貧困村脫貧致富的唯一來源,站在時代發展的重要位置。
由于大部分農民缺乏科學的種植理念和種植技術,使得種植成本提高、難度加大、收益縮水,直接影響了我國中藥材產業的發展。因此,中藥材的現代化種植技術便應運而生,伴隨著生態學和農學的交叉研究,更多符合綠色可持續的種植技術被推廣應用。本文將詳細介紹新型種植技術的發展歷程,以期為中藥材生態種植理論和種植技術的不斷完善奠定基礎,促進中藥材產業的科技進步與可持續發展。
中藥材是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資源。自古以來中藥材主要以采挖野生為主,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中藥材的需求日益增多,野生資源出現嚴重匱乏,進一步刺激了中藥材種植業的出現。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中藥材人工種植拉開帷幕。直到2020 年,我國藥材種植面積預計可超過6620 萬畝,位居全球前列。
在中藥材種植發展的過程中,中藥材種植領域涌現出不少新理念,種植技術也不斷更新換代,主要體現在由單一種植模式轉變為多樣性種植模式,后期轉變為減少一定的人工干預程度,使得中藥材更加接近于野生狀態,保證其有效成分的積累。
近年來,不少藥材利用新型農業模式實踐并獲得成功。例如林地下面套種中藥材或木本與草本藥材套種,大大增加了經濟效益,降低了土地成本。同時,科學施肥是近年來廣受關注的研究方向,土壤中所含成分的比例對藥材的病害發生程度、產量和質量產生巨大的影響。DONG L 等發現人參連作時會導致土壤酸化,降解DiBP 的微生物數量,導致有毒化合物的積累和細菌多樣性降低,因此施用肥料時應注意調整土壤酸堿度。田興云等通過試驗發現,甘草育苗后采用覆膜平植、犁溝斜插等方式移栽,產量均高于直播種植。
為了解決野生中藥材過度采挖導致瀕危的問題,人工栽培技術推陳出新,由最初的普通農業措施上升到新型農業措施,改進種植措施并開發新型農業措施在中藥材種植中是非常重要的生產管理思想,是中藥材優質高產的需要。
近年來,在產業發展的推動下,我國很多地方都將中藥材生產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加以發展,使得中藥材生產得到高度重視。由于市場需求大、種植不規范、種質資源退化、病蟲害發生嚴重等問題日漸嚴重,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得從規范化著手。在如此大規模的中藥材產業中,我國做到了利用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開拓生產周期短,無污染,人力投入少,簡單的生產工藝。
我國政府在中藥材種植上面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幫助農民在中草藥種植業上更好地發展。甘肅岷縣政府除支持農民發展當歸、黃芪等中藥材之外,還投資100 萬建立了方正草業公司,收集當地特有藥材,銷售給藥廠飼料廠,并出口海外,對當地中草藥種植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烏蒙山政府在鄉鎮地區建立科技示范戶和科技示范村,鼓勵更多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積極主動投身中草藥建設中,使農民更好的掌握和運用高新技術解決難題。
縱觀目前研究熱點可看出,目前的中藥材種植主要集中在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上,著重于研究中藥材產業發展與環境資源的相互關系,并提出應當積極探索一條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以循環經濟理論為基礎,以依托和保護環境資源為目的的新型中藥材種植技術之路。
我國中藥材儲存量大,種植規模需要細化,特別是在種植產業與經濟相結合時,更應思索如何構建現代化的種植模式,運用現代化的種植技術。常曉勇等報道了云南昆明多家企業開展林下仿野生中藥材種植的系列研究,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從科學選種到承包式管理,建立了新型的體系化種植模式,具有很高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隨著我國中藥材產業的不斷壯大和發展,中藥材的溫室大棚智能化種植也成為一大發展趨勢,加強對中藥材溫室大棚的智能化、可視化管理對于提高中藥材溫室大棚管理水平,實現信息化農業和智能溫室的信息化生產管理,對農業現代化有著歷史性的重大意義。蔣思凱利用可視化技術將中藥材溫室大棚種植過程的關鍵數據通過圖形、符號、顏色等易于人類觀察的方式呈現出來,通過大數據共享和數據交互快速挖掘數據背后隱含的規律信息,為溫室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生態種植模式是指從種子選育、栽培種植、田間管理,到減少用藥、生物防治、科學監測,在實踐中中不斷改進、完善,實現無公害、綠色、有機的中藥材生態種植模式。如張進強等通過組織種苗快繁技術保證金釵石斛種源遺傳穩定性、線卡+腐熟牛糞漿+活苔蘚蓋根法提高存活率、附石栽培提高藥材品質、統一菌根真菌提高藥材質量穩定性。我國中藥材種植基礎深厚,在栽培技術,藥材品種,生產方式規模都有了進一步的改善,中藥生態農業不但具有先進的理念,更具有獨特的理論和切實可行的操作方式。目前,人工養殖的藥材已達到常用藥材的三分之一左右,較好的調整了當地的中藥材生產結構,也更有利于地方的經濟發展。
近幾年,在全面開展脫貧攻堅的同時,結合當地的民族風俗習慣,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規范化種植基地,展現出專業、特色、規范的現代化“特色”中藥材種植體系,發展設施種植業、休閑種植業、旅游種植業。新型種植技術可以為中藥材經濟的高質量和循環發展奠定基石,促進我國中草藥事業的快速發展。
據統計,2019 年中藥行業市場規模占全國GDP 的0.82%,中藥行業的市場規模及占經濟總量的比重雖一直較低,但在我國這樣的制造業大國中的地位堅定而不可動搖,中藥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行業,與農業、工業生產等息息相關。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時代的發展,我國的中草藥種植產業不斷攻堅破難,通過更多更有效的高新技術為中草藥種植、加工、運輸和貯藏貿易等環節的質量安全做支撐,于中藥材種植產業的發展也有了質的飛躍。不僅推動市場發展,提升行業的整體水平,也進一步的提高我國的中草藥醫用水平,為中國的中草藥做出最響亮的世界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