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群 王偉青 許慶斌
(河北工程技術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91)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提出,為各個民辦高校就業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將京津冀三地構建成一個整體,優化傳統城市格局,形成統一、互補的新型城市結構。在這種新時代的背景下,進一步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明確了方向。作為教師在開展創業工作時要時刻與社會發展相結合,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制定針對性培訓方案,通過對相關政策與服務制度的研究,從而建立完整的就業體系,保證高校高素質人才的均勻分布,進一步推動京津冀的共同發展。[1]
新時代背景下,京津冀的協同發展,加快了各個地區改革優化的步伐,為了滿足地區發展需求,高校教育制度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對社會發展建設有著關鍵性的作用。許多高校畢業生畢業時由于專業不對口,期待薪資低等問題致使就業出現了困難,但京津冀共同發展的出現為畢業生提供了許多展現自我的平臺,學生可以依照“8+2”模式為基礎進行就業選擇,進而找到屬于自己、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
京津冀的出現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教育體系的發展,許多民辦高職院校也清楚地認識到,只是走老路是永遠行不通的,要與時俱進,不斷對教育進行革新,從而為社會輸送更多的技術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在社會發展的影響下,也在不斷調整工作方向,結合京津冀新型城市結構體系,調整專業重點,從而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現如今由于地區經濟條件的差異,缺乏良好的人力資源流動,為此,為了保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穩步前行,國家應該及時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制定相關幫扶政策,從而縮小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目前“大學生村官”,“下鄉扶貧”等政策的提出為學生就業創業提供了許多方向,通過政府的政策優惠,大量的人才涌入到京津冀地區,在幫扶的同時,促進了人才的合理流動。除此之外,京津冀三個地區還可以創造統一的人才市場,吸引高校畢業生來此創業,進而建立系統的人才社會保障,進而帶動地區經濟增長。或者是通過校企聯合的政策,將學生定期分批次地輸送到京津冀進行相關專業的實習,幫助學生重新建立思維認知,進而吸引更多的企業和學生來進行發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導致高校就業制度與社會需求產生了偏差,部分教師依舊采用傳統的書本教學,將知識一味地灌輸給學生,而且教師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缺乏實踐做支撐,就會導致學生白白浪費了時間,對知識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除此之外,加上學校的不重視,課程內容過于老舊,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發展需求。由此可見,教學制度的落后,教師教學方式的形式化,對學生日后就業創業起到十分嚴重的阻礙作用。
隨著畢業生數量的不斷增多,就業壓力也日益增大,新形勢背景下,民辦高校相比于其他高校缺乏優勢,在市場競爭中也顯得過于疲軟,而且目前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急需,進一步增加了這種不平衡性。而且專業不對口、學歷要求嚴等問題導致就業矛盾也愈發明顯。因此,作為當代畢業生如何在社會發展的大潮流中站穩腳步,是目前擺在每一位學生面前需要首先考慮的重要問題,也是各個民辦高校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后,各個高校也在此基礎上不斷地進行相關制度的優化。作為民辦院校,在時代背景下,要想走得更遠,就要及時進行制度的完善,由于缺乏相應的理論參考,這就使得高校在探索的道路上走的彎路更多,制定政策也相對困難一些,但這也是對目前民辦院校的一種巨大考驗。如何在社會的潮流中找到正確的方向,也是需要教師不斷地對制度思考完善,結合社會發展的同時,來制定出符合社會發展的,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新體系,也為日后民辦高校科學發展有著重要地意義。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為高校就業制度優化提供了許多借鑒的地方,為了滿足該地區發展建設需求,民辦高校可以以當地經濟結構為基礎,結合網絡上豐富的資源,制定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的運行體系,并在此基礎上融入創業就業理念,加以整合,隨后教師開展相關教學工作時也會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對日后就業方向和社會發展需求有一個具體的認知,學習的過程中也會更加具有針對性,進一步推進民辦高校創業教學工作的高效開展。
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發展與高校教育之間存在無形的羈絆,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點基地,要不斷地進行教育體系的改良,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民辦高校為了提高學生就業率,應將學生就業教育與京津冀地區發展相結合,通過對地區分析,對當今社會發展人才需求方向有一個良好的把握,進而調整就業創業方向,為社會輸送更多人才。這種良性循環有利于社會學校齊頭并進,彼此通過良好的反饋,既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學生就業創業也得到了相應的保障,二者有機結合保證了民辦高校就業創業教育研究的實效性和高質量。
由于地區建設發展的不同,對人才需求也更具差異,為了在社會中站穩腳步,作為民辦高校要建立屬于自己的特色專業體系,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就業競爭力。對此要不斷地社會發展進行分析,將高校創業教育與社會發展相融合,對近幾年社會現狀的分析,制定具有該地區發展特色的就業創業教育體系,并以此為基礎對對口專業進行大量資金投入,加強專業建設,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高校就業創業教育體系。[2]
為了促進京津冀區域的協同發展,作為民辦高校最重要的是要和企業合作,打造“學-練-升”的就業教育模式,充分發揮校企聯合的優勢,將學生定期分批次地送到企業進行學習,讓學生通過實踐對工作方向有一個具體的認知,隨后高校舉辦實習交流大會,學生總結在企業實習所學到的知識和遇到的問題,并對未來有一個良好的展望。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總結的內容得到良好的反饋,進而調整日后工作方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向教育。除此之外,作為教師也要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專業能力,可以搭建網絡高校就業平臺,通過網絡收集學生就業問題,并及時給予反饋,學生也能通過網絡平臺分享就業的相關經驗,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3]
綜上所述,京津冀地區一體化打破了傳統的地域限制,彼此之間的相互聯系,構建了新型城市體系,也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了諸多方向。作為民辦高校應該抓住此次機會,加強與企業的聯系,通過對地區的分析制定符合需求的就業體系,打造符合本學校的特色專業,深入貫徹校企聯合的理念,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競爭力,打造新興就業服務模式,實現社會、人才、學校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