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偉龍 郭 峰
(江蘇科技大學 江蘇鎮江 212003)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改革舉措是要全面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大學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地,而課堂則是育人的主要平臺[1]。專業課課程思政的目的是形成專業課和思政課的協同促進與和諧發展,強化我們對高等教育本質的認知,促進學生思想的健康成長。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我們可以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不斷回答“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使學生接受全方位、立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成為符合新時代發展的優秀人才,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礎[2]。
近年來,國內學者們已經充分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并強調高校應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將高校政治理論課與專業課兩者有機集合成新的高效思政體系,結合政治理論課上的顯性教育與專業課上的隱性教育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協同育人。開展課程思政的關鍵在于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特別是隱性教育的專業課方面,如何能夠根據課程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認同,不僅能夠協同促進思政課程的理論發展,同時也能夠使專業知識的傳授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進一步深化。然而,雖然已經有一些學者對課程思政教育已經進行多方面研究,但目前的研究主要涉及從宏觀指導層面進行分析,對于涉及個別專業課課程層面以及結合具體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相關研究仍然很少,需要在具體的專業課課程教學中思考如何加強這方面的深入滲透與同頻共振。
《文獻檢索與科技論文寫作》課程是一門培養高校大學生、研究生科技文獻檢索、閱讀與文獻信息處理與加工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掌握科技論文寫作方法的理論與實踐課程,為學生在課外科技學術大賽、論文寫作與發表、課程與畢業論文等方面的順利完成提供有利的工具[3]。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檢索的一般原理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分析各種文獻的分布和特點,如何通過現代電子文獻檢索技術對國內外著名的數據庫進行檢索,獲取不同類型文獻(如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專利、行業標準、科技報告等)的全文數據與摘要信息,遵守相應類型文獻的寫作規范及撰寫方法等。經過多年的發展,《文獻檢索與科技論文寫作》課程內容不斷更新與豐富,且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也以新的教學模式(如微課、慕課)呈現在學生面前,有不少高校也將其納入“金課”的建設序列。然而,對于該在課程思政方面內容的引入以及相關課題的研究較少。因此,如何將“課程思政”與《文獻檢索與科技論文寫作》課程結合,對加強學生對學術道德規范的遵守、培養學生的鉆研精神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下面結合筆者講授該課程關于課程思政方面的案例與經驗進行總結,望對今后高效專業課教師針對課程思政理念的實踐探索與提升課程教學效果方面貢獻綿薄之力。
科學研究的推動離不開科研工作者的努力與付出,科技文獻的檢索,也都在追溯著這些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一些優秀的科研工作者,特別是一些科學家們背后的探索世界的故事和鉆研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讓學生們能夠感知科學家們探索世界的方法與思維,同時也能夠使學生們在上課的時候消除枯燥感。比如,在搜索一篇題為“Electrochemical Photolysis of Water at a Semiconductor Electrode”時,除了講授檢索技巧和方法,還介紹了下作者Fujishima是如何發現這一“本多-藤島效應”,從開始的不被認同,到堅持真理的艱苦實驗過程,最后被學術界認可等的一系列科研經歷,引起學生們對科學探索的極大興趣,并能夠學到藤島教授優良的鉆研精神。再比如閱讀文獻題為“Phot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 with a quantum efficiency of almost unity”時,能夠從文章中解讀出作者Domen教授在此文中所報道的科研成果已經能夠達到產業化的應用潛質。與學生們分享自己的感悟,這絕不是一蹴而就的結果,而是Domen教授四十年如一日追逐科研理想的堅持,刻苦鉆研的工匠精神,一輩子致力于實現人類對能源苛求的夢想。讓學生們真正體會做科研真的是要坐得住冷板凳,踏踏實實,鍥而不舍,不斷創新,不斷挑戰新的目標。
科技論文的寫作是將學術道德規范引入的良好載體。近年來,由于一稿多投、買賣論文、學術造假、論文剽竊、抄襲等學術不端現象頻發,關于學術道德規范的講解顯得尤為重要,既能夠警示學生們愛惜自己的學術羽毛,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優秀的思想道德品質,促使學生養成扎實嚴謹的學風[4]。在科技論文寫作的概論部分,引入學術不端的類型和案例,使學生們懂得哪些是科技論文寫作的禁區,從案例中吸取教訓,深刻認識學術不端所帶來的嚴重影響和后果,進而養成良好的學術道德習慣。
科技進步是國家發展的源動力,創新則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在高效的培養課程中,不斷激發學生探索創新、崇尚科學的精神尤為重要。在《文獻檢索與科技論文寫作》課程的講授過程中,涉及許多高科技應用成果的應用,這些不僅能夠體現出科學家們探索創新的艱辛,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從事學術和科研研究的熱情[5-8]。如檢索到南京大學朱嘉教授團隊所研發的“納米黑金”海水淡化材料成果轉化的相關文獻報道時,為同學們講解朱嘉教授團隊是如何通過選取材料,搭建技術工藝設備,經過不斷努力一步步將自主研發的材料與技術實際應用,并得到業界的廣泛認可。學生們通過普及相關高科技應用成果,激發了敢于創新突破,創造未來的精神。
《文獻檢索與科技論文寫作》課程是一門培養高校大學生、研究生檢索文獻與科技論文寫作的技能類課程,該課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信息意識和獲取信息能力,還能培養獨立科研與創新能力。以上為筆者在講授《文獻檢索與科技論文寫作》課程中的一些課程思政方面的實踐與探索,不斷深化自身對教書育人能力提升的同時,也通過課程的改革完善了課程的教學內容,優化了課程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結合能夠促使在全方位、全過程的層面上協同育人,因此,如何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內容與教學過程結合,進而潛移默化地灌輸給學生,仍然是每一位教育工作需要深度思考、不斷優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