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玲瑞文錚鈺賴錫勛劉科均文干斌
(1.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動物科技學院 湖南長沙 410127;2.株洲縣干明種養殖專業合作社 湖南株洲 412100)
筆者于2021年開始在湖南株洲縣干明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內開展黃沙鱉生態養殖,現將黃沙鱉池塘生態養殖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根據黃沙鱉三喜三怕的特點,所選場地應遠離污染源、背風向陽、自然環境良好、水資源豐富、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并與周圍城市道路保持適當間距。
池塘面積以 2500~5000m2為宜,池深1.0~2.0m,進排出口用網眼或較密的鐵絲網封住,定期清除異物;水池周圍用木板、水泥板構筑一條長3m、寬2m的食臺,食臺最靠水面的一端在距離水體深處約30cm以內。池塘中選擇木板、竹片等材料修筑2~4m2左右的曬臺4~8個,在池埂四周建設高度約60cm,深入土壤部分約20cm的防逃墻。養殖水池各配置一臺增氧泵。
在鱉池內用竹子制成網格狀的兩層式立體框架呈方形放置在塘中,高度根據池塘實際情況而定,一層種植蕹菜、荸薺、慈姑等浮床植物,覆蓋率控制在15%~20%,二層放置少量螺、蚌類。通過植物根部的吸收作用、吸附作用及螺、蚌的凈化作用,可有效減少水體中的氮、磷等有機物質的含量,改善養殖水體的生態環境,實現生態養殖。
孵化房選址時應選擇地勢較高、背風向陽、方便管理且排水條件較好的場所。面積控制在4~8m2。孵化場采用半地上、半地下的模式進行建設,在其周圍設5~10cm寬的小水溝,防止螞蟻等有害生物進入孵化場。孵化場底部最低的位置設置濾水孔,避免出現積水現象。在東西二頭的池墻上,用木料或磚石等材料制成中間高、東西二端低的人字形山墻狀,上面用木料架一東西向的橫梁,兩端則用木架框嵌玻璃制成窗形,向南北二端傾斜,并以活頁把玻璃窗與木梁連接起來,可上下開啟或關閉,開啟時可通氣降溫,封閉時既可防水,又能保溫保濕。
四月初時,排盡池水并清理池內淤泥,使淤泥厚度保持在20cm深左右。每日翻動底泥并曝曬數日后,使用生石灰進行全池潑灑,使用量為 30~50kg/畝。放養前10天,向池塘中注入新水,同時施加糞肥來培肥水質,在占池塘四分之一面積的角落種植水葫蘆。
選擇身體強壯、行為活躍、無病無傷的個體,規格為50~250g,每平方米放養幼鱉50~60只,嚴格控制每畝放養量。為了減少疾病發生,幼鱉放養多選在無風晴天進行,放養前須對其進行藥浴,可選擇使用3%的生理鹽水浸洗幼鱉10分鐘,或用15~20mg/L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漬15~20分鐘消毒再投放。
飼料主要以動物蛋白質為主,植物蛋白質為輔,投喂時,將飼料做成糜狀,搓成團放置在食臺上。對黃沙鱉投喂天然餌料,如蚯蚓、福壽螺等。此外可以向飼料中添加適當的中草藥,提高黃沙鱉的免疫力,降低發病概率。將黃芩(50g)、連翹(50g)、大青葉(100g)等按照每10kg中混入500g中草藥的比例配制為中草藥試劑加入到飼料中,可以改善鱉的腸道菌群,加快鱉類腸道的消化吸收減少腸道疾病的發生。在幼鱉飼料中加入丁香(50g)、肉桂(50g)、何首烏(100g)、板藍根(200g),能夠提高黃沙鱉吃食效率,使得鱉的生長發育速度加快,肉質與野生鱉也要更加接近。
飼養投喂時遵守四定原則,日投喂量約為黃沙鱉體重的3%~5%,每日投喂2次,為上午日出后1~2小時后及下午日落前(夏季高溫季節下午可延后1小時投飼),投喂量以2小時內吃完為準。
水質的優劣對黃沙鱉的繁殖非常關鍵,所以每隔8~10天便要依據黃沙鱉的長勢、季節、氣候等的狀況,及時注新水和換水。換水時可采取先排后進的原則,同時要避開在鱉越冬時進行,每次在換水前應排出養殖池中20~25cm深的水,然后再向池中加入新水。
養殖用水先通過渠道引入進水凈化池,在餌料臺的附近種植水葫蘆,由于水葫蘆的根系相對比較發達,能夠有效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質,進一步凈化池塘水的質量,解決養殖尾水達標排放問題,而且還能夠方便黃沙鱉隱藏曬背。如果水葫蘆生長過快或者發現有死亡植物時,一定要及時撈出,保證池中水葫蘆數量的適宜。除此外還可以通過在池塘中放養白鰱、螺螄等濾食性動物,并增設增氧機,通過曝氣充氧,加強凈化效果。鈣元素是鱉繁殖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成分,在養殖池內投入適當的生石灰,不僅能滿足鱉體、螺螄的需要,同時也有助于改善水質。
飼養期內,每日進行早、中、晚巡塘,以避免閑雜人員到鱉塘邊活動,在巡塘時輕步細看,仔細觀察鱉的活動狀態、吃食情況,及時清除敵害生物,同時對防逃、防盜設施進行定期檢查,認真做好日常管理記錄。
保證養殖水體的穩定是生態養殖黃沙鱉的關鍵,在養殖過程中可向池塘中施用光合細菌等微生態制劑及小球藻,適時追肥,并結合養殖水體的pH值、溶解氧、氨氮廢水、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指標進行綜合檢測,建立一套符合自身養殖環境的生態養殖環境水質調控技術。
養殖期間盡量減少高毒、高殘留藥物及抗生素的使用,每月可使用中草藥對鱉進行消毒,將板藍根、黃連、黃芩、魚腥草等廣譜性中草藥煎水并進行全池潑灑,以增強黃沙鱉的抵抗力,預防疾病發生。
每次進行投餌時,檢查飼料是否有霉變、粉塵等情況出現,魚肉、螺、蚌等新鮮餌料在投喂前要使用5%的鹽水進行浸洗。每10kg飼料中可添加五倍子(50g)、連翹(50g)、牡丹皮(100g)、羊角豆(50g)混合投喂,防止鱉病從口入。
本模式以綠色生態養殖技術為主,在養殖過程中,盡最大可能減少了對高殘留藥物及抗生素的使用。采用生物浮床技術,在水面種植蕹菜、荸薺、慈姑等浮床植物,水中搭配套養螺、蚌等水生動物,既可以清潔水質,維持水體生態環境的穩定,同時也能夠降低飼料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對鱉病害的防治主要使用中草藥劑,并全程投喂新鮮動物飼料,保證了黃沙鱉的野生特色風味與營養價值,增加了商品鱉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