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廖珍杰(廣州華商學院)
在國家提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背景下,各高校都積極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教學體系,探索如何全方位培養和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使大學生成長為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的創新創業類人才。然而,隨著“雙創”提法深入人心,人們已經習慣于將“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合并稱為“創新創業教育”(雙創教育),二者常常形影不離,出現了將創業教育等同于創新教育甚至對創新教育的重視度“弱化”的趨勢。
在各高校“雙創教育”長期實踐探索中,慢慢出現“創業教育”“超越”“創新教育”、將“創業教育”成果等同于“創新教育”成果或“總歸為”“創新創業教育”成果的現象,久而久之弱化了“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分界點,常常將二者混為一談。現將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關系梳理如下。
創新教育的提出源于我國素質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我國基礎教育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大學生“在創新能力方面起點低、基礎差甚至零基礎。對求新創新缺乏興趣,更缺乏創新所需要的耐心與信心,深度和廣度”[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加強素質教育是高教改革和發展的主題。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義是創新教育。創新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的人[2]。而創新素質包括創新興趣、創新欲望、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創新環境等[3]。故創新教育是一種培育創新興趣、創新欲望、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創新環境等擁有創新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復雜系統化工程。
針對我國大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學者參照國內外相關研究和實踐成果,提出了從思想政治素質、專業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創新創業素質、能力素質、身心素質六個方面構建大學生核心素質模型的理論框架[4]。在素質教育過程中,創新教育是核心[5],但創業教育也必不可少。創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創業素質和實踐能力的人。而創業素質包括:創業欲望、創業能力、創業精神、市場洞察力、親和力與團隊精神、分享與反省能力等[6]。故創業教育是一種培育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創業知識、創業精神、創業能力等的復雜系統化工程。
創新創業教育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和企業家精神的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創新與創業教育常合并提出的現實觀照下,還需回歸重視起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二者的區別和聯系。創新教育是核心,是基礎和前提;創新教育是創業教育的途徑和手段;創業教育是創新教育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唯一目的和終極目的。擁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不一定會創業,但一定是創業所具備的重要素質之一。筆者認為在踐行“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需再次審視“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分界點,既要肯定“雙創教育”取得的成果,又不能忽視“創新教育”目前在我國高校人才素質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A校設計了“通識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專創融合課程”相結合的創新創業教育梯級課程體系。其中,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創新創業通識必修課包括《創業管理》 《大學生就業指導》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三門。以在線或面授形式開設《大學生創業基礎》 《新商業模式創新設計》 《創業團隊如何融資》等創新創業通識選修課。同時,以各專業為依托,在專業課程中,除了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增設創新創業必修課程(專創融合課程)。核心創新類課程如《創新思維訓練》對學生有兩種選課方式,其一是在通識選修課(分為自然科學系列、人文科學系列、創新創業系列、藝術系列、體育系列五大系列)的創新創業系列中,學生自由選擇,非必選課程,為超星爾雅網絡課程,1學分;其二是針對個別專業開設在專創融合課程系列或者通識教育類課程中的思維與方法必修課。筆者自2020年9月擔任《創新思維訓練》課程授課教師以來,為英語、日語專業學生講授該課程。通過對A校《2021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簡稱方案)進行文本分析,發現《創新思維訓練》及其它創新(創意創造)類課程在校開設特征如下。
在《方案》PDF文檔中,通過查找功能分別錄入“創業”“創新”“創造”“創意”四組詞條,出現的頻率分別為:522條、704條、51條、118條。可見,“創新”詞語的使用高于“創業”,其次為“創意”,最后為“創造”。然“創新”詞條多出現在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要求、培養特色中,而“創業”詞條大多出現在各專業課程教學計劃中。
該方案中呈現的39個專業中,絕大多數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要求、培養特色、主要課程或課程教學計劃中有提及“創業”“創新”“創造”或“創意”。
1.藝術學、文學類專業一直都保持著對創意的熱情和對創新的重視。如藝術學類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在學科基礎必修課程中開設《設計創新思維》課程;文學類的英語和日語專業,廣告學專業分別在通識教育類課程——思維與方法必修課中和專創融合課程中開設《創造性思維》和《廣告創意思維》課程。由于這些學科專業本身先天與“創新”“創意”“創造”有著水乳交融的關系,此類專業對開設創新類課程必要性認知可見一斑。
2.部分管理學、理學、工學、經濟學學科專業愈發重視起創新類課程。如管理學科的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理學的化妝品科學與技術、中藥學專業在專創融合課程中開設了《創新思維訓練》課程;工學的軟件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通識教育類課程——創新創業必修課中開設《創新創業基礎》課程;經濟學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專創融合課程中開設《跨境電商創新創業》課程。這是我國高等教育提倡“新商科”“新理科”“新工科”建設思路背景下,本校上述學科專業迎接時代發展和市場變化作出的積極主動應變。
3.電子商務類(如:電子商務專業)、教育學類(如: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專業)、工商管理類(如:市場營銷、國際商務專業)、設計學類(如:環境設計專業)、新聞傳播學類(如:網絡與新媒體專業),雖不像文學、藝術那般與“創新”“創意”“創造”有著得天獨厚的天然親近關系,但也不存在先天排斥或矛盾關系。然而,如: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提及培養“擁有互聯網創意思維能力”;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提及培養“具有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所需的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藝術素養”;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提及培養“初步掌握教育反思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創新意識,能夠運用批判性、創造性和實踐性思維方法分析和解決小學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形成較好的教育反思能力”;市場營銷專業(除國際培養方向里提及了《創意營銷傳播》課程),人才培養目標中提及培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公共意識和創新精神,適應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要”。上述四個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要求中有提及“創意”“創造”“創新”詞語,但在教學計劃中未出現帶有“創新思維”“創造”或“創意”詞語的課程。筆者認為上述四個專業,結合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開設《創新思維訓練》等創新類課程方顯科學合理。再如:電子商務、國際商務、環境設計這三個專業,在《方案》中的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計劃里鮮少看到“創新”“創意”“創造”詞語,除開設《創業管理》等創業類課程外,未見有開設相關創新類課程,在39個專業中顯得較為獨特。是否有必要開設《創新思維訓練》等創新類課程,還需進一步論證和探索。
4.大多數經濟學類(如:經濟統計學專業)、財政學類(如:稅收學專業)、金融學類(如:金融工程專業、經濟與金融專業、金融科技專業)、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如: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工商管理類(如: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專業)、護理學類(如:護理學專業),受專業特征影響,人們更習慣將上述專業和“嚴謹”“科學”等詞匯產生關聯,似乎提及“創意”“創造”“創新”等詞語令人感覺不安和不踏實。因此,《方案》中上述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計劃中較少提及這些詞語,除開設《創業管理》等創業類課程外,未見有開設相關創新類課程。因此,《創新思維訓練》等創新類課程是否有必要開設,如果開設如何結合專業特色進行教學都值得研究和探索。
單從開設課程名稱而言(忽略課程在創新創意創造培育的實際效果),有“創新思維”“創造”或“創意”詞條的課程開設的專業占總專業56.4%。相比于創業類課程,如開設《創業管理》課程的專業占總專業達94.9%。具體而言,開設《創新思維訓練》課程共計8個專業: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健康服務與管理、英語、日語、化妝品科學與技術、中藥學。其中,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健康服務與管理、化妝品科學與技術、中藥學6個專業將該課程納入專業課程中的創新創業必修課程類別(專創融合課程);英語、日語2個專業將該課程納入通識教育課程中的思維與方法必修課程類別。在該《方案》PDF文檔中,通過查找功能錄入“創新思維”(因錄入“創新”出現詞條很多,為便于研究開展,將搜索范圍限定到“創新思維”)、“創造”或“創意”三個詞組,查證開設相關課程的專業有:視覺傳達設計、廣告、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新聞學等共11個專業。其中,單從字面來看,與《創新思維訓練》名稱較為相似的課程有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開設的《設計創新思維》;廣告學專業開設的《廣告創意思維》課程。
創新創業教育視域下,學校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方面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特色和優勢。但是筆者通過對《方案》進行文本分析后發現,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依然存在些許不足和問題。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中,創業類課程特征明顯和突出,如《大學生創業基礎》 《創業管理》《大學生就業指導》 《創業團隊如何融資》等,該類課程的開設數量和普及率較高(如:全校基本所有專業以必修課程類別開設《創業管理》課程),創業教育的推廣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創業類課程體系較為完整和合理。相比之下,創新類課程特征不夠明顯和突出,甚至出現了對創新教育重視度“弱化”的趨勢。創新類課程從開設數量、開設方式、納入的課程類別和學分賦予等方面而言,與創業類課程相比遠遠不足。
以創新類課程《創新思維訓練》為例,該門課程開設時間多為大三上學期,其他創新類課程開設時間也多集中在大三;而創業類課程如《創業管理》開設時間多為大二上學期或者大二下學期。《創新思維訓練》課程是高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基礎和先導[7]。在前文中,筆者也提及:創新教育是核心,是基礎和前提;創新教育是創業教育的途徑和手段。因此,在課程開設邏輯和課程開設時間上,創新類課程被放置在創業類課程后面不合理。
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本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建議做出如下嘗試: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明確分為創新類課程和創業類課程,進一步增大《創新思維訓練》等創新類課程在各學科專業的普及率;通過修訂課程類別(如設置為必修課程)等方式,提高對相關創新類課程的重視度;將《創新思維訓練》等創新類課程開設時間修訂調整至創業類課程如《創業管理》之前。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現階段中國高等教育應該承擔的最為重要的職責。能否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是檢驗高校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在大學素質教育中,創新教育應在先,創業教育在后;創新類課程學習應在先,創業類課程學習在后。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既要作為兩個研究主體深入研究凸顯各自獨立性,又需在“雙創”教育實踐中提高其耦合性。上述問題應在當下和未來高等教育雙創教育研究中得到重新審視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