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丹,夏天,楊青,吳悅
1.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疾病預防控制信息所;2.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黨委辦公室
在創新基層黨建工作中,要善于運用信息化和互聯網技術開展工作是新時代基層黨組織創新工作模式的內容之一。近幾年,上海的基層黨建被賦予了更高的要求:要拓寬基層黨建領域,黨員無論在哪里都能找到組織找到家。因此,加強疾控黨建信息化是傳統黨建模式向智慧化黨建模式的轉變,也是進一步提升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的必然選擇。
全國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承擔著疾病防控、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健康危害因素監測控制、實驗室檢測分析等職責[1],是由政府舉辦的實施疾病預防控制與公共衛生技術管理和服務的公益事業單位和專業服務機構,是對基層開展公共衛生與疾病防控的業務技術指導、培訓與監管機構[2],是促進人民健康、保障社會經濟平穩發展的核心部門,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1]。
在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的指引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遵循“大健康”宏觀布局,逐步向健康生活的引領者、健康服務的主力軍、健康保障的促進者、健康環境的守護者和健康產業的參與者[3]多重角色邁進。在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明晰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改革完善方向,即立足更精準更有效地防控,在理順體制機制、明確功能定位、提升專業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4]。因此,新時代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功能定位進一步明確為公益性定位、專業性定位、“戰時”定位、“平時”定位4個維度,以及國家和省級疾控機構的研究型、智能化定位,地市、縣級疾控機構的應用型定位[5]。全面系統的功能定位對疾控機構信息化建設的精細化、智慧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從疾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到疾控信息標準體系建設,從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建設到疾控業務信息系統建設,從公共衛生領域健康大數據應用到公共衛生數據開放應用機制和規范建立等[6]。
新時代背景下,為踐行“人民健康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作為公共衛生專業機構的疾控黨組織,必須緊緊圍繞新時代疾控機構的職責功能定位,為進一步開創疾控事業新局面提供政治保障和精神動力。2020年,在疫情防控和疾病預防常態化工作中,疾控機構黨組織全面貫徹中共中央提出的“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總要求,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勇于擔當作為,以求真務實的作風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黨建與業務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黨建帶業務發展、黨建促業務發展、黨建和業務協調發展,一直是中心黨委不斷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轉化為疾控事業發展優勢,把黨組織的活力轉化為疾控體系發展動力,真正將黨建工作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疾控力量,維護人群健康、保障城市公共衛生安全。然而,研究組發現部分疾控機構黨組織存在“重業務、輕黨建”的現象。在日常工作中,對專業領域的關注度高,對黨建引領業務的認識不到位。當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沖突時,黨員往往會以業務為重,而忽視了黨建工作。也有部分黨員認為黨建工作主要是“人”的工作,業務工作是“事”的工作,兩者交集較少。在加強公立醫院黨建、全面從嚴治黨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黨務抓黨務、業務干業務”的問題。在機制上,黨組織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戰斗堡壘的作用需要進一步彰顯。因此,黨建與業務工作之前的契合點和協同性有待提升。
傳統的黨員教育以黨組織具體落實“三會一課”的集中教育為主,此類集中教育是提升全體黨員黨性修養、提高黨員能力的基礎。但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飛速發展中,黨員教育信息化途徑相對單一和滯后,未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調動黨員與黨組織、黨員與黨員之間的互動性。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傳統的黨員線下集中教育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黨員教育未能全覆蓋。調研中,71.3%的受訪黨員表示由于重要業務工作和會議沖突,有時候無法參加線下集中學習或者沉浸式教育。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中心黨委一以貫之地加強黨員教育培訓,鼓勵全體黨員同志通過“學習強國”等新媒體加強學習,鼓勵各支部在常態化防控期間開展行走的黨課,也邀請諸多黨建研究的專家學者圍繞“四史”主題授課。但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僅能有部分黨員同志參加集中的主題授課。訪談顯示,傳統的黨員線下集中教育受限,有98%的受訪黨員表示在疫情防控期間集中開展黨員學習教育是非常困難的,而大部分黨員(81.93%)采取了微信群、“學習強國”App以及會議軟件等線上學習方式。
二是從調研中可看出,在黨員教育中已將網絡技術試點應用,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即時性等特點也打破了傳統教育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黨員教育開辟了新渠道。但目前來看,信息化的應用還較為單一,主要以微信、會議軟件等方式居多,且多臨時性應用為主,且學習強國APP、共產黨員網和上海基層黨建網等系統性強、功能性全的信息平臺未得到有效充分的應用。此外,疾控機構的官網一般都嵌有“黨建宣傳”模塊,目前這個模塊在黨支部與黨員、黨員與黨員之間互動性不足,模塊瀏覽量和關注度并不高,網絡思政的實效性也得不到很好的體現。
三是線下與線上教育的雙向互動性皆有待加強。目前,基層黨組織大多通過微信群發布黨內法規政策和國家大政方針的學習內容,黨員在微信群中多不加以即時響應和學后反饋,類似于“統一的說教式灌輸”,屬于單向式發布和溝通,缺乏深層次的互動性,且無法獲取到黨員的學習效果。
運用互聯網思維和信息化技術手段,創新疾控黨建管理工作方式,以“支部建在網上”為目標,建設“大黨建”管理信息平臺和移動App,滿足新形勢下,中心各項黨建工作管理需求,促進信息技術與黨建傳統優勢的深度融合,實現入黨申請“網上辦”,建立黨員網絡教育機制和評價機制等,最終有效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實現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的協同增效,保障全市公共衛生安全,確保上海成為全球最安全的城市。
建設“互聯網+黨建”的創新型黨組織,整合資源,圍繞中心重點工作,建立黨建目標責任體系,將黨建與業務工作同部署、同推進。
一是創新黨建治理方式,結合業務工作,建立黨建目標責任體系,開展與業務工作有關的黨建活動。利用黨建管理信息平臺,將目標責任分解到相應的黨支部,并在管理平臺上予以公示和監督。改變黨建考核方式,結合支部目標任務,將開展網上民主評議。
二是探索建立“黨建業務聯合體”模式。將黨建工作中的“志愿服務”“結對幫扶”“黨員示范崗”等以項目化管理方式與中心業務工作相結合,實現資源共享。如,將每年各類疾病防治宣傳活動與志愿服務形成聯合項目開展;將每年的優秀業務科室與“黨員示范崗”形成聯合項目開展等。
三是開展中心勞模、優秀黨員等先進職工的線上宣傳。業務與黨建如何協同,可先從“人”開始。先進職工的“先進”是從日常工作中體現,將其先進事跡發布在線上供大家學習。特別是在常態化防疫期間,將業務工作的特色亮點及時發布在黨員教育平臺上。從人本角度出發,以“潤物細無聲”地將業務與黨建有機融合。
黨組織生活包括主題黨日、“三會一課”等,主要由支部書記、支部委員、黨小組長負責安排。在對中心在職黨員的訪談中,黨員都提到了組織生活與業務工作出現時間和空間上的沖突,導致很多非常好的組織生活內容無法參加。探索建立線上組織生活,作為線下組織生活的補充,并做好黨員線上線下參加活動情況的管理。
一是實現黨組織生活線上簽到、請假、審批、統計分析等全方位管理。無論是開展線上還是線下組織生活,都可進行線上活動簽到;因故無法參加活動的,提前在線上進行請假,由支部書記或者支部委員審批。每年對支部黨員參與組織生活進行統計分析。對組織生活的落實情況進行線上檢查督導,最終實現組織生活規范化、制度化。
二是線上線下結合的黨員教育。將每年黨員教育學習課程安排發布在平臺上,建立學習資料庫發布學習資料供黨員學習。同時可將線下集中學習的材料發布在信息化平臺上,供請假的黨員在工作之余補學,并做好相應的簽到和補學記錄。對于已參加學習的學員,也可通過平臺隨時進行溫故知新。可建立黨員自學進度,記錄自學內容的學習情況,支部可及時掌握黨員學習情況。
對入黨積極分子開展多層次的教育。當前對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和考察主要以說教式,即參加支部的集中學習活動。信息化的應用將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上,更拓寬獲取教育學習的模式和途徑。將可公開傳閱的,不涉及敏感內容的,不泄露個人隱私信息或者敏感信息的學習材料等信息通過信息平臺及時發布給入黨申請人、入黨積極分子和發展對象,當出現業務工作與黨建教育時間上沖突時,可在信息平臺上進行回看學習,同時在信息平臺上做好學習簽到工作,統計學習情況。
三是在上級黨組織布置的組織生活內容外,可根據支部實際,制定自己的組織生活計劃。對于周期性活動,可自動形成活動計劃列表,進行實時提醒。指定活動如指定黨員參加,可進行線上提醒,并可查看具體活動安排。
黨建信息化應用是順應新時代黨建工作的要求,是提升黨建水平,提高黨員凝聚力的有力抓手,是提高疾控機構黨組織的工作成效和質量的黨建創新型工作模式。疾控機構黨組織將致力于構建“互聯網+”黨建工作信息化新模式,形成業務黨建聯動,資源共享;創新黨員教育途徑,形成線上線下無縫銜接,更好地推動黨建帶業務發展、黨建與業務工作融合發展。